周小燕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女性在分娩期間可受到生理、心理狀態、疼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加強產婦的助產護理,對縮短產程、改善分娩結局意義重大。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來臨夏州人民醫院生產的60例產婦,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干預組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5.95±3.46)歲。初產婦18例,經產婦12例。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11±1.06)周。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7.92±2.34)周。初產婦14例,經產婦16例。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02±0.76)周。兩組產婦經產前檢查身體指標均正常。本次研究經單位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均對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新生兒發育畸形者、患有嚴重妊娠期并發癥者、有嚴重剖宮產意愿者。兩組臨床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按照傳統助產護理模式對產婦實施護理,包括產前分娩知識宣教,心理疏導,告知產前注意事項,產時加強其生命體征監測,做好保暖工作等。
干預組采用責任制助產護理:(1)組建責任制助產護理小組,由產科醫生、護士長、專科護士組成。產科醫生負責分娩指導,護士長負責助產護理指導,專科護士負責護理過程的實施。明確小組成員的工作責任,細化分工。小組成員全程參與產婦的分娩過程,并給予針對性護理,直至分娩完成。(2)基礎護理。①心理護理:產婦入院后,護士主動向其介紹醫院環境及基本情況,協助產婦完善相關檢查,評估其心理狀態,并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通過分娩知識宣教,告知既往分娩案例,幫助產婦樹立分娩信心,改善情緒狀態。②分娩知識宣教: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配合圖文、視頻等方式,告知產婦分娩過程、技巧、呼吸配合要點、分娩體位等知識,提高其對分娩過程的認知,取得產婦的配合。(3)第一產程護理。①護士對產婦提供一對一的護理,指導其行舒適分娩體位,如坐位、蹲位、站位等,配合分娩球,指導其適量運動,促進骨盆擴張,縮短產程。②產房內溫度以27℃~28℃為宜,相對濕度50%~60%。嚴格控制進入產房的人數,產房內保持安靜。③再次向產婦進行分娩知識宣教,完善產前準備工作。加強對產婦生命體征的監測。④對存在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的產婦,可在產房中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指導其有效呼吸,轉移其注意力,以改善產婦的心理狀態。(4)第二產程護理。護士用語言、眼神及肢體接觸等方式鼓勵產婦,指導其調整呼吸頻率,促進胎頭下移。指導產婦在宮縮間歇期適時休息,及時告知分娩進展,并給予心理支持。(5)第三產程護理。胎兒娩出后,及時告知胎兒的性別、體征,并加強產婦出血量、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監測。(6)產后護理。鼓勵產婦盡早與胎兒接觸,強調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發育的重要性。加強對產婦產后并發癥的監測,指導其開展康復訓練。
(1)分娩方式。對比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2)母嬰結局。對比兩組產婦的分娩結局(早產、產后大出血),對比新生兒的分娩結局(胎兒窘迫、宮內窒息、新生兒出生后5 min Apgar 評分<7分)。

干預組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預組的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比較例(%)
干預組產婦出現早產、產后大出血的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新生兒出現胎兒窘迫、宮內窒息、新生兒出生后5 min Apgar 評分<7分的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母嬰結局對比 例(%)
分娩疼痛可加大產婦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影響宮縮過程,延長產程,增加分娩風險[2]。責任制助產護理基于“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充分考慮產婦的實際需求,全程陪伴產婦分娩。本次研究通過組建責任制助產護理小組,明確責任分工,從產婦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入手,給予產婦全面、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心理護理可幫助產婦建立良好的分娩狀態。分娩知識宣教可提高產婦對分娩相關知識的認知,提高其配合度[3]。責任制助產護理有利于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對提高產婦的分娩依從性有積極作用[4]。
研究顯示,干預組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預組的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組的母嬰分娩結局顯著優于對照組。責任制助產護理可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改善母嬰結局,保障母嬰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