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
“十四五”開局之年,山西省科技創新堅持以“四個面向”為引領,聚焦“六新”突破,搶占科技前沿,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科技創新對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支撐作用,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千里飛車,山西起跑。
5月24日,高速飛車山西省實驗室在大同市揭牌,大同(陽高)試驗線工程同時開工。同一天,省高速飛車產業技術聯盟正式成立,42家成員單位,覆蓋全省與高速飛車產業相關聯的科研、制造、工程、試驗等全產業鏈。山西省科技廳創新平臺負責人王元筥說,該項目是一項具有顛覆性、標志性、戰略性意義的試驗工程,研發成功后將與航空、高鐵共同構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體系。聯盟將依托高速飛車山西省實驗室,合力完成重大技術突破和顛覆性的科技成果,對促進山西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十四五”時期,“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既是國家層面戰略方向,更是山西發展的全新機遇。今年上半年,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科技部批準建設、10個山西省實驗室和37個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相繼掛牌。在創新驅動引領下,山西省實驗室建設迎來了新高峰,構建出戰略科技力量,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新布局建設的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分別聚焦山西“14+N”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需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前瞻布局”,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山西大學主攻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研究,太原理工大學攻關煤炭綠色低碳清潔利用關鍵技術,中北大學聚焦半導體、高速飛車前沿研究,山西農業大學開展雜糧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研究等。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風起云涌,機遇之路就在腳下。創新越早動,發展越主動。山西省科技廳廳長衛英慧表示,今年以來,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要求,全省科技部門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努力創造條件打造一流創新平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壓艙石”。山西努力抓住機遇,舉全省之力,以敢于問鼎科技前沿的戰斗姿態,勇于挑戰,主動作為,奮力推動國家實驗室在山西省布局零的突破,通過“學科—人才—科研”一體化發展,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集群化優勢提供整體支撐;通過深度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優化與全球前沿創新突破,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網絡化布局提供戰略支點。
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一種力量,讓科技要素握指成拳。當前,山西科技部門從上到下著力重塑傳統科研攻關模式,在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同時,全面啟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山西戰區”決策機制,撬動全社會資源進一步向創新集聚。
1月27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在中車大同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氫能利用技術取得關鍵突破,中國鐵路機車裝備駛入全球氫能技術高地,這項成果是2020年度省科技計劃“揭榜掛帥”項目的階段性進展之一。煤基石墨烯及其復合材料技術、低滲煤層煤層氣分段壓裂水平井增產等關鍵核心技術也相繼取得階段性突破。當下,在全省創新高地,產學研貼合得更加緊密——教室、實驗室和車間被放在了更大的一張棋盤上。
今年以來,省科技廳聚焦國家戰略和山西轉型發展,拓寬視野,提高站位,面向生產一線、科技前沿,在信創、大數據、半導體等14個重點產業和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等未來產業上初步凝練出30余個一流課題。按照技術成熟度的標準,凝練出碳化硅單晶襯底材料及生長工藝,人源膠原蛋白規模化制備等課題;圍繞加快有影響力的小試和中試技術突破目標,凝練出低真空管道磁懸浮高速飛車、華為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建設、E級超融合異構自適應軟件系統等課題;圍繞加大前沿技術攻關,凝練出大規模離子阱量子計算、高速連續變量量子密鑰分發、高通量石墨烯散熱膜批量制備等課題;圍繞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凝練出異質結電池磁控濺射設備、城市能源互聯網能量管理與運行控制、深層增強型地熱系統地熱規模開發等課題。這些重大科研項目將全面推行“揭榜掛帥”制,突破各項核心關鍵技術,科技項目專員全流程跟蹤、全鏈條服務,為項目提供“從生到產”的一流服務、一流條件。
高度變了,發展的深度也需要隨之改變。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這些年,山西下大力氣實施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優勢力量開展精準攻關,實現從基礎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到應用示范、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設計、一體化組織實施。”
轉型出雛型,關鍵在創新,聚合了創新主體的新型研發機構釋放出科技體制重塑性改革的成效和紅利,為轉型發展蹚新路積蓄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山西高等創新研究院坐落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吸引了眾多醫學界的“大咖”加盟,為山西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去年底,劉志達博士以學術帶頭人的身份加入,開展腫瘤免疫治療策略及藥物研發工作。截至目前,高研院已經吸引了60余名海內外科研人員,其中博士學歷占員工總數的25%以上。劉志達認為:“高研院不僅注重基礎研究,更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相比傳統科研機構,這里學術論文的壓力相對較小,能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臨床上急需解決的問題,也能讓科研更好地服務臨床。”濃厚的學術創新氛圍,國際化、專業化的科研水平,為高研院打造了一流的科研軟環境,更為關鍵的是,作為新型研發機構,激發出科技研發的新活力。高研院院長助理崔慶為說,研究院通過搭建科研平臺,打造人才強磁場,吸引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科研力量,特別是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與省內多家醫院開展合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將大力提升山西生物醫藥產業的集群效應。
強化放權、減負、成果轉化激勵機制、資源開放共享,山西科技體制改革不負眾望,向縱深推進,創新生態漸已成型。今年,山西科技部門全面推進科技體制重構、運行機制重建、部門職能重塑,初步實現了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從管理機構向作戰隊伍的轉變。科技體制機制重塑性改革,是山西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的重大任務,也是提升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制度創新。山西通過這項改革,提升了創新體系新效能、構建了科技管理新優勢、推動了創新服務新轉變、完善了科技監督新制度、激活了干事創業新氣象。
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強化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政策鏈深度耦合,突破產業瓶頸,山西將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山西力量,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貢獻更多山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