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春
五月的仙女山,百鳥啁啾,萬花吐艷,一片“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的美麗景象。尤其是夜里的綿綿細雨,把仙女山的天洗濯得清清爽爽,一縷縷潔白的云彩在山頂漂浮,宛如一朵朵白花盛開在藍天下,給仙女山增添了一種如詩如畫的祥和色彩。
清晨,踏著青蔥翠綠的山路,我們專程來到武隆區雙河鎮“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司令部、政治部舊址”,祭奠一位紅軍英烈——當年,嚴格遵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紀律的紅軍炊事員許紹余就犧牲于此。
舊址設在一處土墻壘砌的磚瓦大院里,院里有一個很大的空壩,設有戲臺,院背后是一片蜿蜒而上的山坡,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和刺竹。據說,當年這里是一個叫黃文德的大地主的家。
諳熟武隆地方黨史的武隆區文聯主席劉民,在舊址前給我們講述了當年二路紅軍游擊隊司令部、政治部成立后的作戰經歷和許紹余犧牲的詳細經過。
1929年底,中共四川省委為進一步貫徹“八七”會議“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精神,于1930年4月7日,在涪陵羅云壩成立了四川紅軍第二路游擊隊。
二路紅軍游擊隊的成立,驚擾了四川軍閥劉湘的美夢。為盡快消滅這支紅軍隊伍,劉湘派廖海濤師的三個團集中圍剿這股紅軍的新生力量。力量上的極大懸殊,使二路紅軍游擊隊不得不改變策略,采取“敵進我退”的戰略方針,向既偏遠又有利于開展革命活動的武隆仙女山地區轉移。
4月8日,由二路紅軍游擊隊前敵總指揮趙啟民帶隊的武裝力量抵達武隆仙女山雙河爛壩子。“歡迎紅軍、歡迎紅軍!”當地農民興高采烈、敲鑼打鼓地迎接紅軍隊伍的到來。
二路紅軍游擊隊到后,立刻發動群眾,打開爛壩子包谷大王的糧倉,把包谷分給窮人,并立即開展了宣傳動員群眾參加紅軍和成立農民協會等工作。
“窮朋友,大家撐起來,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打倒地主惡霸及其走狗!”二路紅軍游擊隊派出大量戰士,喊響了一系列宣傳口號,并貼出標語。
“春風草,開紅花,一開開到窮人家,窮人要把身來翻,打倒土豪把田分,我們起來消滅它。”紅軍用歌曲進行生動形象的宣傳,一時間,激發了當地群眾極大的革命熱情,青壯年紛紛報名參加紅軍。
二路紅軍游擊隊的迅速發展和壯大、農民協會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打富濟貧、除暴安良行動的開展,響應了全國的土地革命,推動了二路紅軍游擊隊建立仙女山革命根據地的進程。二路紅軍游擊隊因此成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眼中釘、肉中刺。
1930年4月23日中午,二路紅軍游擊隊宣傳部在坨田地主黃文德家的戲臺上為當地群眾演出新劇《打土豪》時,突聞槍聲大作,國民黨白濤區團總楊德銓帶領1000多人兵分兩路,向坨田發起進攻。
趙啟民迅速指揮群眾轉移,并帶領隊伍英勇抵抗,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趙啟民不得不帶領隊伍向茂密的刺竹林撤退。
“趕緊收拾炊具,向刺竹林轉移。”炊事班長向炊事員許紹余下達命令。
許紹余匆匆將伙房里的常用炊具拾掇在一個大包里,背起背包就隨班長向刺竹林撤。然而,他卻把向當地農民秦大爺借的一把菜刀遺忘在了灶房里。
敵人尾隨而至。他們面對茂密的刺竹林,加之游擊隊的強烈火力,不敢貿然進攻,又撤回了坨田。
“糟了,我把菜刀落在了坨田的伙房里。”許紹余在刺竹林清點炊具時,發現丟了一把菜刀。
怎么辦,回去取菜刀有生命危險;不去取菜刀,又違反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特別提到“借東西要還”,這可是向秦大爺借的菜刀。
“你回去太危險了,以后找機會,把菜刀錢補給秦大爺就可以了。”班長勸慰道。
許紹余焦灼不安地在竹林里來回踱著步子,一臉愁容:“不行,趁敵人腳跟還沒站穩,我得回去把菜刀找回來,不能違反紀律。”
班長竭力勸阻,但許紹余卻不顧個人安危,在夜色中只身走向坨田,走向游擊隊駐地,走向伙房。
許紹余欣喜地拿到菜刀,剛走出房門,沒想到,敵人早已設下伏兵,向他洶涌撲去。許紹余揮舞菜刀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但終因寡不敵眾,倒在了血泊中。
許紹余壯烈犧牲的消息傳到了二路紅軍游擊隊,紅軍戰士群情激憤,紛紛喊出“為許紹余報仇”的口號。在隨后的戰斗中,紅軍一次次挫敗了敵人的陰謀,打碎了敵人的如意算盤,取得了坨田戰斗的勝利,為許紹余報了仇。
坨田戰斗的勝利,極大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進一步鞏固了仙女山革命根據地。而后,二路紅軍游擊隊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于1930年6月2日到桐梓山后坪壩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后坪蘇維埃政府,把革命的火種播撒在了武隆的山山水水。
坨田戰斗載入了武隆區的黨史,也成為武隆人的驕傲。許紹余這位遵守紅軍紀律、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英烈,在其間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許紹余的墓碑在舊址附近的一處山坡上,掩映在一片茂密的綠草叢中,上面雕刻著“永垂不朽”四個大字。相信有藍天白云和青青山脈護衛著它,它不會寂寞,它不僅與仙女山同在,更與雙河鎮奔向小康的父老鄉親同在,這座墓碑所承載的精神已成為一種永恒。
(作者系重慶市散文學會會長、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