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選取15項指標應用因子分析提煉出電子商務發展規模因子、電子商務物流可達性因子,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能力因子三個因子,評價我國各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結論是我國各省市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區域差異化非常明顯。第一梯度經濟發展優勢帶動第一因子電子商務發展規模,電子商務發展能力也比較突出,同時,第二因子電子商務物流可達性和第三因子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能力可以協同發展,但是略微落后第一因子的發展;第二梯度主要是三個因子發展相對均衡的省份,但電子商務發展規模與第一梯度差距非常大;第三個梯度主要是三個因子都比較落后,或者三個因子發展極不平衡,嚴重限制整體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所以,只有三個因子協同發展,相互促進才能整體提高電子商務發展能力。
關鍵詞:電子商務發展規模 物流可達性 物流服務能力
中圖分類號:F062.5;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1-015-03
一、引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0.6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8.52萬億元,增長19.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高達45.6%,電商在經濟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而根據商務部發布的《2019中國電子商務報告》顯示,2019年電子商務結構效益更加優化,農村電商進入規?;瘜I化發展階段,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1.7萬億元,同比增長19.1%,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975億元,同比增長27%。截至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對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全覆蓋,電商扶貧對接,隨著農村數字化技術設施的進一步提高和國家扶貧政策陸續出臺,農村電商成為幫農助農的主要抓手,農村電商蓬勃發展。麥肯錫《2019年中國數字消費者趨勢報告》顯示,中國低線城市和小城鎮的年輕消費者或將成為下一個消費增長引擎,電商物流等服務向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快速延伸。因此,研究電子商務發展能力以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力都非常重要。
二、指標選取
為了全面、客觀、合理地反映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本文選擇了以下15個能綜合反映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的指標建立相關統計指標體系。他們分別是X1(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X2(郵政行業業務總量)、X3(郵政行業收入)、X4(快遞收入)、X5(快遞服務汽車)、X6(計算機臺數)、X7(汽車總量)、X8(電商銷售額)、X9(企業個數)、X10(電子商務交易企業個數)、X11(企業網站數)、X12(農村營業網點)、X13(各類營業網點)、X14(平均每一營業網點服務人口)及X15{農村平均每一營業網點服務人口=農村營業網點/(1-城鎮人口比重)*人口數)}。數據最主要的是在評價各省市(數據來源于2020年統計年鑒及各省市郵政局官網,由于數據的缺失及北京、上海、天津城鎮化率都在80%以上,研究農村電商的價值不高,所以只選擇了28個省級行政區作為研究對象)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的指標體系中,引入部分農村電商發展指標,體現各省份包括農村電商發展能力在內的整體電子商務發展能力。
三、實證分析
為更客觀地反映各省市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指標情況,本文從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市郵政局官網中搜集并整理出各指標原始數據,運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了無量綱化處理。
(一)相關性檢驗
通過KMO檢驗和球形度檢驗判斷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由表1得知KMO的檢驗結果為0.0.832>0.5,Bartletts球形檢驗結果為0.000<0.05,適合做因子分析。
(二)確定公共因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為構造因子變量的方法,利用方差極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得到如表2的結果。通過表2可以明顯看出前3個因子可以解釋95.339%的方差,因此我們提取3個公因子,前三個公因子可以較好地代表中國28個省級行政區的電子商務發展能力。
(三)計算因子載荷矩陣和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為使公因子有明顯的意義,在初始因子解釋意義不是很明確時,需要進行因子旋轉得到比較滿意的主因子,增強因子的解釋意義,表3表示28個省級行政區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從表3旋轉因子載荷矩陣中可以得出,在選取的15項指標中X1(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X2(郵政行業業務總量)、X3(郵政行業收入)、X4(快遞收入)、X5(快遞服務汽車)、X6(計算機臺數)、X7(汽車總量)、X8(電商銷售額)、X9(企業個數)、X10(電子商務交易企業個數)、X11(企業網站數)在第一個因子的得分最高,這些指標主要反映了電子商務規模(X8)、電子商務發展依賴的物流規模(X1、X2、X3、X4)、物流基礎設施(X5、X7)、企業信息化水平(X6、X9、X10、X11)、所以把第一因子命名為電子商務發展規模因子F1;X12(農村營業網點)、X13(各類營業網點)在第二個因子的得分最高,主要反映電子商務發展依賴的物流網點覆蓋規模,所以把第二因子命名為電子商務物流可達性因子F2;X14(平均每一網點服務人口)、X15(農村平均每一網點服務人口)在第三個個因子的得分最高,排除了由于不同省級行政區在人口上的差異造成的網點覆蓋密度的差異性,反映了網點的服務能力,所以把第三因子命名為可命名為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能力因子F3。
(四)計算因子得分
為了方便比較分析比較不同省級行政區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的差異,用回歸算法計算因子得分,其結果見表4。
根據表4可得各因子的計算公式為:
F1=0.152X1+0.149X2+0.124X3+0.137X4+0.125X5+0.092X6+
0.097X7+0091X8+0.061X9+0.067X10+0.060X11-0.192X12-0092X13+
0.000X14-0.002X15
F2=-0.166X1-0.158X2-0.089X3-0.133X4-0.084X5-0.006X6+
0.002 X7-0.012X8+0.093X9+0.069X10+0.086X11+0.068X12+
0.472X13+0.101X14-0.112X15
F3=-0.08X1+0.010X2-0.02X3+0."041X4+0.125X5-0.035X6+
0.077X7-0.038X8+0.024X9+0.001X10-0.040X11+0.088X12+0.050X13+
0.530X14+0.529X15
(五)計算綜合得分
運用SPSS22.0已經計算出三個因子的得分,但是三個因子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28個省級行政區電子商務發展能力,但單獨的某一公因子不能對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做出綜合的評價,因此以三個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綜合統計量F,由于第三個因子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能力是通過計算平均每一網點服務人口及農村平均每一網點服務人口反映,呈現負相關關系,F3得分越高,說明網點服務能力越弱。
四、結果分析
根據表5綜合得分可以得出我國各省市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排在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第一梯度的是廣東、浙江、江蘇,也是2019年GDP排名前3的經濟強省。同時,第一梯度的3個省份在第一因子電子商務發展規模上也是排名前3,所以進一步說明GDP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企業信息化水平、物流發展水平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但是,從3個因子的排名中可以看出,廣東、江蘇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相對比較均衡,浙江由于各營業網點的數據缺失,是根據浙江各市營業網點數據及快遞網點數據(3個市沒有各網點數據,用快遞網點數據代替)匯總得出,所以比實際各網點數少,所以在第二個電子商務物流可達性因子上的得分與排名比實際靠后,不能反映真實水平,同時第三個因子因為數據的缺失,用人均快遞點代替,也比實際物流服務能力水平偏低,但基于浙江電子商務規模的快速發展,整體實力比較強。所以,整體來說,廣東、浙江、江蘇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從三個因子角度分析相對比較均衡,基本實現了三個因子的協同發展,三個因子的協同發展促進了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的整體均衡發展。
排在第二梯度的是山東、福建、四川、湖北、安徽。山東在第一因子電子商務規模優勢比較明顯,但是基于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能力排名靠后,會制約山東省電子商務發展能力,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能力比較落后會嚴重制約農村電商的發展;福建、四川、湖北、安徽電子商務發展規模上與第一梯度的差距非常大,福建、湖北、安徽的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從三個因子角度分析相對比較均衡,基本實現了三個因子的協同發展,但是受制于電子商務發展規模上的差異,整體電子商務發展能力與第一梯度差距比較大,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四川在第二因子電子商務物流可達性和第三因子物流服務能力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四川電子商務發展有非常大的潛力。
排在第三梯度的共同特點是三個因子得分與排名都比較靠后或者三個因子的發展極不平衡,嚴重限制整體電子商務發展能力。
總體來看,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區域差異化非常明顯,第一梯度經濟發展優勢帶動第一因子電子商務發展規模,電子商務發展能力也比較突出,同時,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可以協同發展,但是略微落后第一因子的發展;第二梯度主要是三個因子發展相對均衡的省份,但電子商務發展規模與第一梯度差距非常大。第三個梯度主要是三個因子都比較落后?;蛘呷齻€因子的發展極不平衡,嚴重限制整體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所以,只有三個因子協同發展,相互促進才能整體提高電子商務發展能力。
五、政策建議
重視電子商務物流可達性和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能力,要不斷加強物流網點的建設,擴大物流網點覆蓋規模,提高物流網點的服務能力,才能真正打通電子商務的通路,促進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同時促進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對于第一梯度的經濟強省,在關注電子商務發展規模的基礎上,要加強物流網點尤其是農村物流網點的建設,推動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形成協同機制,避免物流服務能力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短板和制約因素;對于第二梯度的省份,要注意三個因子的協同發展和建設,才能保重電子商務的持續均衡健康發展;對于第三梯度電子商務發展能力比較落后的省份,可以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尤其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潛力及優勢尋找經濟增長點,提高電子商務發展能力,對于地廣人稀的西部地區可以充分利用郵政業務的優勢,提高物流可達性和物流服務能力。總之,只有三個因子的協同發展才能保證電子商務發展能力的持續提升,形成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賀盛瑜,馬會杰,滕喜華.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7(2):196-200
[2] 路征,黃偉儒,何汁.中國農村物流發展水平評價及地區差異分析——基于28個省級行政區數據[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20(9).
[3] 王珊珊.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國電子發展水平實證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5)34—36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作者簡介:武敏敏(1985—),女,漢族,山西呂梁交城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市場調研與數據分析。](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