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取廣東省肇慶市三個相鄰的縣級行政單位——大旺高新區(以下簡稱大旺區)、四會市、端州作為樣本,通過MATLAB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三地同城化進程不斷提升的結論。但對比同城化已經高度成熟的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三地的同城化程度依然不足,在今后依然需要通過產業優化、破除行政壁壘等手段推動三地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 同城化 肇慶市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1-127-02
廣東省肇慶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是粵港澳大灣區中面積最大的內地城市,但其GDP總量、人均GDP、人口密度在大灣區的排名最后一位。雖然整體經濟較差,但肇慶市東南板塊中的大旺區、四會市、端州區憑著優越的區位條件以及政策條件,人均GDP早在2014年均已突破1萬美元。如果這三個毗鄰的區域可以開啟同城化進程,進行產業融合、區域分工、新型城鎮化,肇慶市的東南板塊就能形成一個整體,向東吸引來自廣州、佛山的投資,向西輻射肇慶市尚未完全發展起來的西北板塊乃至廣西,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新的投資熱土。
同城化并非一個遙遠的、不可觸及的概念,早在2000年,《廣州城市建設總體戰略概念規劃綱要》發布,首次官方提出打造廣佛都市圈,同年廣州市組織開展《廣佛都市圈協調規劃研究》{1};2003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克強就針對鄭州提出“東移北擴、跨河發展”,開啟了鄭州新鄉長達14年的同城化進程{2};自此,江蘇省開啟了寧鎮揚同城化和長三角一體化{3}、四川省則開啟了成德一體化{4}。
本文選取肇慶市東南板塊的大旺區、四會市、端州區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三個城市的多個指標,運用MATLAB的主成分分析,對三者的同城化作一個測算。
一、研究區概況
大旺區、四會市、端州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東南部,是肇慶地區著名的經濟高地。向東,通過大旺區連接佛山市的三水區;向西,通過四會市和端州區連接肇慶市的西北板塊。截至2018年,三地GDP總量達到780億元人民幣,年末常住人口合計達到110萬。
二、研究區同城化條件
(一)交通便利,區域位置好
大旺、四會、端州區域面積共1417平方公里,約占肇慶市總面積9.5%,但三者GDP總量占全肇慶市的35.4%。區域內擁有北江、西江干流,也有綏江、龍江等支流;北江和西江在大旺區合流后,順河流直下可以在珠海、澳門到達出海口。以肇慶市政府所在地端州為圓心,距離廣州市約100公里、佛山市約90公里;距離同城的四會市則為40公里、大旺區為60公里;大旺區距離四會市則為15公里。其中,端州區在四會市以西,而大旺區位于四會市以東。
近年來,三地的交通網急速發展。公路網有舊的國道G321線,也有新近建成的S8廣佛肇高速G55二廣高速、S14汕湛高速。區域內的鐵路網也比較發達,三茂鐵路是最先連接三者的普通鐵路,也是域內最早的鐵路;近年來,更有貴廣高鐵、佛肇城際連接三者以及域外城市,區域內鐵路的便捷性和通達性較高。
(二)文化相近,歷史聯系強
三地均位于廣府文化圈,絕大部分人以廣府粵語為母語,三地文化極為相近;雖然大旺區曾經歸屬佛山三水區以及四會市管轄,但一直以來域內交通發達,民間聯系頻繁,使得三地人民對彼此始終懷有極高的認可度。這些都是三地同城化重要的先決條件。
(三)城鎮化率高,產業互補性強
肇慶市西北板塊以山區丘陵地帶為主,東南板塊以平原為主,且與佛山廣州接壤。地理上的優越性,使得大旺、四會、端州能夠在改革開放中最先吸收來自佛山、廣州的資金,發展區內經濟,城鎮人口比例也因此而不斷提升。截至2018年,四會市城鎮化率達到64.73%,端州區為99.95%,大旺區為100%,區域內平均城鎮化率為84.29%,不僅高于廣東省城鎮化率70.70%,也高于全國城鎮化率59.58%。
三個地區的產業分工明確,互補性強。端州區的產業結構是區域內最接近發達經濟體的,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2018年端州區第三產業貢獻的國民生產總值占比達到73.75%,擁有域內乃至肇慶市內其他城市所沒有的眾多商業機構及企業,如星巴克、大潤發等;大旺區以工業發展為主,代表肇慶市接收來自東邊佛山廣州的高新企業,2018年GDP結構中有79.29%由第二產業貢獻;四會市的第一產業比例是域內最高,達到13.37%,林業、種植業、畜牧業、農業規模遠超其余兩地區,并且由第三產業為主導,兼顧發展第二產業。
三、三地同城化的實證驗證
(一)同城化指標構建
1.城市吸引力和同城化。城市間的同城化可以用經濟引力系數衡量:
Pi和Pj是地區i和j的GDP(單位:億元),ν和ν是地區i和j的人口(單位:萬人),dij是地區i和j的直線距離(單位:千米)。研究區域內各城市的距離已在2.1中給出,南海區和順德區的距離為40千米。則各城市的經濟引力系數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到,研究區域內各城市直接的同城化進程總體呈現不斷加深的趨勢,但是其同城化程度與已經高度同城化的南海順德相比,依然有著極大的差距。
2.產業結構和同城化。同城化對于完善區域內各城市的經濟結構有著重要推動作用。
城市間產業結構的競爭和互補可以用產業結構系數衡量:
式中Si,j,表示i區域和j區域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Xik表示i區域k產業占整個產業的比重,Xjk、表示j區域k產業占整個產業的比重,其中,0≤Sij≤1,Sij的值越大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的相似性越大。
表2中,南海—順德的產業結構系數雖然高度接近于1,但并不表明兩者存在惡性競爭或者重復建設關系,因為佛山市本身的GDP以及人均GDP均遠遠超過肇慶市,南海區和順德區本身經過多年的發展,產業結構也日趨完備,且順德區東邊是廣州市南沙區,南沙區以第二產業為主,恰好與順德區形成互補。
3.基礎設施與同城化。對同城化城市而言,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接收外界輻射或者輻射外界的必要條件。區域內生產要素的流動,必然也要以基礎設施為載體。當域內生產要素得到充分流動,城市內的資源利用率就能達到最大化,經濟和社會就會因此而發展得更快、更好。
(二)數據的來源和處理
本文從城市吸引力、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衡量城市的同城化進度。本文涉及的所有數據,均來自于2014至2018年的《肇慶市統計年鑒》以及《佛山市統計年鑒》,城市之間的距離通過百度地圖的測距功能測試兩城市的市政府的直線距離。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各城市的同城化進度進行綜合評價。成分指標分別為兩城市GDP總和、人口總和、一般公共預算總和、公路里程總和、引力系數和產業結構系數。通過MATLAB軟件的zscore函數對樣本進行標準化,再對標準化的樣本使用princomp函數進行主成分分析。通過MATLAB軟件進行處理,可知前兩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達到95.5%,因此前兩個主成分可以反映全部的指標信息。進一步地,通過計算這兩個主成分的加權平均數,最終得出城市間同城化的綜合得分,其中主成分的加權系數取對應方差在占所有主成分的方差之和的比值。通過計算,得出四會—端州的主成分在指標系數上的得分系數為0.346,0.374,0.342,0.376,0.179,0.125。經過最終計算可得出四會—端州的5年同城化進程的數據。
同理,可以計算得出各個城市的同城化進程圖。將所有城市的得分曲線均描繪在同一坐標系下:
由圖1可知,四會—端州以及南海—順德的同城化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大旺與四會、端州的同城化出現波折,主要原因在于其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在2016年以及2017年出現一定的下滑;但總體而言,肇慶地區的同城化相較于南海—順德而言,更容易受到外圍環境及自身經濟衰落的沖擊,其同城化的進度不如南海—順德穩固。
四、研究區域內的同城化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政府缺乏相應的意識
正如前面所說,目前中國的同城化,絕大部分僅限于地級市之間的同城化,甚少有城市主動啟動縣級行政單位的同城化進程。因此,肇慶市應該加快優化大旺、四會、端州的產業結構,形成“端州主消費、大旺主工業、四會穩農林”的格局,通過地區產業分工拉動總體經濟,并通過發展經濟推動三地同城化進程,實現良性循環。
(二)三地之間存在的壁壘
三地之間的行政、教育壁壘一直存在,對三地的人員、資金、要素流動形成了巨大的阻礙作用。因此,三地政府必須轉變思路,建立“大肇慶”意識,逐步破除現實存在的行政、教育壁壘,推動同城化進程,進而推動本城市經濟發展。
(三)交通條件仍顯不足
雖然三地之間已有鐵路、公路連接,但對于沒有私人汽車的普通人而言,出行仍然被諸多因素限制。三地政府應把公共交通的完善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四會市,市內交通完全為私營企業壟斷,在某些利潤率不高的線路,發車頻率嚴重不足,使得市內公共交通難以像新鄉市一樣實現微循環。
五、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中城市的同城化不斷拉開序幕。可以預料,當我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必然會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地方政府應該具備超前意識,提前布局本城市與相鄰城市的同城化;同時,學者應深入研究中小城市,尤其是縣域城市的同城化并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如此一來,改革開放的紅利就能為更多的人所分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也會得到緩解。
注釋:
{1}柯敏,周世鋒.借鑒廣佛同城化經驗 完善浙江區域一體化工作機制[J].浙江經濟,2019(13):34-37
{2}蔡慧敏.鄭新“同城”協調發展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9(08):13-14
{3}李占旗,黃凌云,廖維俊.寧鎮揚同城化背景下鎮江旅游發展路徑研究——基于南京旅游虹吸效應分析[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21(05):32-36
{4}劉安黎.基于產業布局視角的成德同城化發展研究[J].現代商業,2020(03):181-183
(作者單位:廣東省四會監獄監察審計室 廣東四會 526237)
[作者簡介:黎堅雄(1969—),女,廣東四會人,漢族,本科,中級會計師,中級審計師,研究方向:審計,財務管理。](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