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越來越深入,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趨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一種更符合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式。本文旨在從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課前預習、導讀式精講、合作探究、總結分享四個階段教學流程等方面,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課程建設提出一些思考與探析。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in-depth, education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Internet+”era,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gnitive law of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ims to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analysis on the mix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four stages, including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pre-class preview, introductory lecture, cooperative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and sharing.
Key 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年末歲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上教學成為了“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必選方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今年4月愛課程國際平臺啟動儀式上說:“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育學狀態。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在教與學方面的重要發展方向。”
1 ?改革教學模式需要調整教育思想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不僅僅是教授者,更應該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學習過程的輔導者,然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單純線上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都存在不少問題。
1.1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負責“傳道授業解惑”所有事項,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學生學習的方式基本上是預習—聽講—練習—復習,這種被動接受的學法,讓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么”,也不知道要問“為什么”的麻木習慣,使他們的主動性漸漸喪失,不僅缺乏想象力與創新精神,也難以升華所學知識,個性得不到張揚。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結果輕過程”。傳統課堂講解和傳授教學內容占據了大量時間,教師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這種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質量。
1.2 ?單純線上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線上教學打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實現學習碎片化、無縫化,但對學習者的自律性要求極高,并要求學習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者往往很難做到。而且在線學習過程缺乏有效的反思機制,學生學習時的主要任務是對各種實時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記憶、復述和簡單的應用,缺乏對知識技能的深入研究,學習者不易建構起對整個知識體系的認識以及將知識遷移與應用的能力,極易成為一種淺層次的學習。
2 ?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教育中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的固有教學模式,營造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富有活力的新教學模式,教學不再以簡單的知識傳輸為中心,而是漸漸向著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向轉變[1]。混合式教學,授課老師既要明確線上課堂“教什么”和“怎么教”,又要探索如何與線下課堂有機結合,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
2.1 ?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構想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獲取的成本越來越低,知識獲取的成本卻越來越高。信息量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有針對性越好,學習在于內化,在于知識的深度交互與互動。而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自覺性不高的情況,教師僅僅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線上學習過程的監控遠遠不夠,疫情期間不少教師就發現全程線上直播課程,每次僅有少數學生積極參與教師互動,很多時候還出現學生掛機現象。這時候線下課堂的作用就很關鍵了,經過師生面對面課程交流,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動態學習狀態,對學生進行實時管理、監控、輔導,最大化的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線下授課經驗,結合疫情期間線上課堂教學的特點,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式總結為三對“一半”:即一半師授,一半生論;一半教學素材,一半拓展;一半線上,一半線下。三對“一半”形成了“微/慕課+精講+課堂討論+活動展示+教學總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和流程。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能著力提高教師教學理論的深度、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和課堂活動的靈活度。
2.2 ?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教學流程
基于上述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思,具體課程教學操作步驟如下:
學生課前預習階段,教師應選取優質的網課資源,對上傳到網絡平臺的資料進行篩選,根據學生情況及課程重難點等情況對相關視頻、資料和作業進行適當剪輯和注釋,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因為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自律性不高等特點,所以在此階段,需要教師給學生施加外力,強化其學習動力:如教師要求學生寫出自己學習網絡平臺教學視頻與資料的體會或感受,即最重要的知識或方法、重要知識的用途等,一般1~3條即可。并以出題的方式寫出2~4條,先在各自的小組QQ群或微信群中互考討論,如果在自學中有疑惑的地方或想更深入了解,但自身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也一并列出來參與討論學習。根據筆者長期教學經驗,就算老師把知識點講解的特別有條理,特別清晰,但學生不自己內化吸收,自己建構起知識體系,再有條理的講解到了學生的腦中還是一團漿糊。所以學生的內化過程非常重要,課前預習階段讓學生進行第一輪內化,鞏固基本知識點。
線下課程階段,教師和學生對等不對立、分工不分家,真正讓學生學會如何自己去建構知識體系,完成第二輪內化過程。通過學生個人知識內化、小組討論、全班答疑等各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這件“大事”上來。教師精講環節要突破重難點,拓展教材內容,提高課堂容量和挑戰度。教師應注重理論性、知識性、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側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或者生活中的常識導入,以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體系間的聯系,在讓學生掌握概念和原理的同時,適度聯想,提升學生的思考類比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
學生課后要完成的作業包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整理筆記,建構知識體系,完成第三輪知識內化過程。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注重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以用促學”,體現難度的同時也注意梯度安排,可以直接在網絡平臺布置,也可以結合課程實際布置線下實操作業。教師課后則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課后采集的學生反饋信息改進自身教學方案。學生如有作品與成果,可以補充進課程網絡平臺,使本門課程不斷衍生、更新,讓學生變為這種“活”課程的核心制作者[2]。
3 ?結束語
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落到實處也是課堂。后疫情時代,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的在線教學將長期共存并深度融合。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傳統教室真實教學環境與網絡在線虛擬環境的混合,是師生間線上交流+線下交流的混合,是集網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接受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的多種模式的混合[3]。這種新的融合式教育形態會從物理反應走向化學反應,催生出新的人才培養范式,促進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楊薇. 高職高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 黑龍江科學,2020,11(11):62-63.
[2] 席冬梅. 課程質量: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最深的痛[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4):24-28.
[3] 杜世純,傅澤田.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學習及其實證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6(12):129-133.
收稿日期:2020-11-02
作者簡介:李 ?珍(1982-),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副教授,高級物流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