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柳河縣委政法委 尹振賢

今天是2019年10月31日。
聽說要下雪了,大家都在地里搶秋收。我剛去了立明的地,幫著扒了一下午苞米,才回駐地準備弄口吃的。今天是老楊生病住院的第192天,文鑫生病住院的第39天。一個人的日子太難熬了。我不知道你們倆還回不回來了,我一個人快守不住了。當一種堅守變成煎熬,當一份可期變成遙遙無期。我最近開始頭疼伴有間歇性耳鳴,腰也扭了,我是真怕我也倒下了。我不能倒,我兒子十歲,我女兒才三個月。明天是星期五,我準備向單位提出申請調離長安村。
我趴在炕上,寫下這份申請書:尊敬的公司領導,我自2018年7月2日被派駐到柳河縣安口鎮長安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專職扶貧工作,至今一年零四個月整。長安村已經完成脫貧任務,貧困村順利出列。鑒于家里生育二胎,現工作環境特殊無暇顧家,并患有神經性耳鳴,神經性頭痛等癥狀,特此申請調離。
——摘自林宏遙駐村日志
在林宏遙的駐地,筆者看到了這份申請書。
林宏遙略帶羞赧地說,這個我得留著,它代表了我的一段心路歷程。
當林宏遙將調離申請遞給公司領導時,領導拿眼睛掃了掃申請書,沉思了一會兒說,宏遙,我可以讓你回來,公司現在特別需要你。但是,經歷脫貧攻堅,那是一個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履歷。本應該成長的經歷,半路成了逃兵,你確定日后不會后悔嗎?
林宏遙默默收回那張紙,回到了長安村。
“也是啊!來長安村一年零四個月,現在的長安村百姓提起我那是贊譽有加,給長安村安路燈,幫助百姓賣掉幾十噸水稻,賣掉長安村滯銷的蜂蜜,公司是我的靠山,領導是我的后盾,我應該堅持下去。一個人駐村怕什么,既來之,則安之,這就是人生,人生需要捶打,捶打后還能站起來,這就是歷練。你有多堅強,將來就有多偉大。”林宏遙披上衣服,打開日記本,工工整整地寫完這天的日志。
駐村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吃上了優質自來水,村里巷道邊溝通暢,干凈整潔的院落、街道,老鼠無處藏身,再也不鬧鼠患。公司給配備了生活用品,電磁爐、電飯煲,想吃啥做啥。產業正常發展,跟老百姓關系也融洽了。苦日子都熬過去了,還有啥不能堅持的呢。
那個晚上,林宏遙沒睡好覺,在石板炕上輾轉反側。領導一席話讓他有了負罪感,打消了當“逃兵”念頭。
2020年4月24日。今天村民又送了我一個綽號“林快遞”,這是繼“林電工”“林有才”后的第三個了。
“林電工”的由來,是我剛來村的時候,大家能夠快速地認識我,還要感謝我電力工人的身份。安路燈、修電表、接電線,這對于我來說簡單粗暴。遇上孤寡老人家里燈泡壞了,開關壞了,電線老化了,我都自己花錢修,花錢換。他們每次都要給我錢,十塊八塊的我能要嗎?
“林有才”呢,村里的年輕人都這么叫我。也許是我“見多識廣”又能“白話”,自然而然地成了大家眼里的“智多星”。要出去打工不知道去哪?找我。要買個二手車不知道買啥?找我。不想種地不知道種啥?找我。想買個手機不懂配置?找我。總之,有啥不懂的找林宏遙就對了。
“林快遞”這個名字來自疫情期間。2020年春節后,北國風光,千里封村,萬里禁城。村里能去鎮里、縣里的就我一個人。我當時負責補給,有通行證。可以說416戶人家,200戶我都知道是誰家。送日用百貨、油鹽醬醋,順豐韻達的我門清兒。到了蜂蜜產出高峰期,我還得賣蜂蜜負責取貨上門。俗話說,沒有外號不發家,哥們在長安村這仨外號也算“美名”了吧!
——摘自林宏遙駐村日志
也許就是林宏遙的這份堅守和努力,換來了百姓的口碑。三個本不起眼的綽號,叫出了長安村百姓對他的信任與愛戴。
現在想想,如果沒有當時公司領導刻骨銘心的一次談話,沒有林宏遙本人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個性,他的駐村日志在2019年11月1日那天就戛然而止了。回到單位,也許他一樣能努力工作,一樣能成為優秀的電力人,但是跟長安村的這份鄉情就此會畫上一個并不完美的句號。
戰國時期荀子曾經這樣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尾聲,林宏遙是全國277萬扶貧干部中的一員,他為在駐村工作遭遇挫折后的堅守而驕傲。看著長安村百姓安居樂業,村容村貌日新月異,各項產業有序發展,這份答卷可以上交了。
柳河縣安口鎮長安村,省級貧困村,共4個自然屯,全村416戶,1318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101人,2018年退出省級貧困村序列。2016年脫貧8戶28人;2017年脫貧10戶38人;2018年脫貧11戶24人;2019年脫貧6戶11人。截至2019年已經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市供電公司投資2萬元為新村部活動室安裝黨建背景墻,提升村黨支部的黨建文化建設。先后三次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國網通化供電公司“最美抄表天使”初建美到長安村講黨課、傳黨音,讓長安村百姓感受國家的溫暖。先后發展3名年輕黨員,其中一名貧困戶。
2016年以來,先后投入40萬元資金發展光伏發電產業。2017年建成當年,貧困戶分紅人均715元,2018年貧困戶人均分紅800元,2019年貧困戶分紅人均1076元。2020年光伏收益達到18萬元用于公益崗位開支和分紅。
國網通化供電公司投資30萬安裝新型太陽能路燈58盞,廣場射燈2盞。籌措幫扶資金94萬元,幫助河北屯鋪設了1.5 km砂石路,修護部分田間作業道路,解決村民出行和秋收運糧難題。為長安屯,河北屯、葦桿溝屯新建約3 km標準化杖墻。河套治理3處,修建一條灌溉渠,一條水庫排水渠,解決村民灌溉問題。修建1300 m2的文化廣場,建設垃圾場3個,改善了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通過聯系縣級包保領導協調上級水利部門,為長安村打了4口深水井,增加了自動控水設備,同時對水質進行了安全檢測,讓村民吃上了優質自來水。
協調國網通化供電公司食堂以每市斤高于市場價0.1元的價格收購7戶貧困戶95噸水稻,直接幫助貧困戶增收1萬余元。為貧困戶杜玉琴,焦艷科,岳廣海家更換電線,為郭洪文蓋新房送電線,為莊瑞海修繕房屋。
2018年,成立柳河縣旭源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31戶養蜂戶,其中貧困戶15戶。省蜂研所專家為貧困戶提供全程指導,當年產蜜2900斤,收入5萬元,平均戶增收1萬元。為提高農民養蜂專業合作化組織覆蓋率,幫助農民致富增收,2019年,經協調,省蜂研所免費為貧困戶提供33箱蜜蜂及配套設施。2020年是產蜜大年,共產蜜18000多斤,其中貧困戶產蜜8000多斤,通過第一書記代言,參加農博會加強宣傳,國網通化供電公司消費扶貧近20萬,為養蜂貧困戶增收1000~20000元不等的收入。

定期到貧困老黨員陳甲仁家打掃衛生
2018年,發展中長期項目種植大榛子。貧困戶一畝地免費提供500棵大榛子苗。
組織各單位黨員干部捐款的方式為貧困戶郝玉喜、岳廣有、張萬州、劉淑華、李正斌修繕房屋,更換房瓦,更換木門,鋪墊院子。
協調96605部隊開展為村民義診活動,兩次人數達到300多人次。
……
庚子年最后一天。林宏遙和駐村工作隊小伙伴們總結完長安村的脫貧成果,大家都有些百感交集。三年駐村生活,有喜有悲,有苦有甜,有暢快淋漓的大笑,有不為人知的苦楚。這段扶貧經歷真是刻骨銘心啊。從不喝酒的林宏遙端起酒杯,即興吟詠一首原創七律:
七律·扶貧長安
昭明廣樂入長安,扶貧攻堅戰正酣。
如今回望已三載,鄉村舊貌換新顏。
冬至葉落天尤美,天降大任夢欲圓。
初心不忘造福祉,遙望長安歌舞歡。
一首《七律·扶貧長安》,表達了林宏遙對長安村的不舍和期待。詩中,林宏遙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名字——遙。他希望脫貧后的長安村,在不久的將來,打工的都回歸故里,家家炊煙裊裊,處處遍地紅花。
“那時候,我已經回到了國網公司。再回長安,我會無比自豪地望遍長安村的山山水水,這是我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這里曾經灑下我的汗水,我跟這里的鄉親建立了血濃于水的情誼。長安,長治久安,這是一個多么吉祥的名字。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這才是理想中的長安。”

2020年,長春農博會上,給長安村蜂農賣蜂蜜
奔赴小康,是中國人的夢想和渴求,無論滄海桑田,朝代更迭,從來沒有改變。最早在西周,小康一詞就出現在了《詩經》里,《大雅·民勞》中說,“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在漫漫兩千年中,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去嘗試各種方法,來實現這一夢想,但最終都沒有成功。中國歷史總是循環于饑餓中,結束一個朝代,又在貧窮中開始一個新的朝代。不要以為封建帝王就沒有讓百姓擺脫貧困的追求,明太宗朱棣就曾希望“斯民小康”。
歷朝歷代,都有人憧憬、設計著擺脫貧困的路徑。不管是要“均貧富”的起義農民,還是變法圖強的王安石、張居正等政治家,以及提出“天下大同”的思想家康有為,但都沒有找到擺脫貧困的有效辦法。直到近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才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
三十多年前,鄧小平同志說了一句話,“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改革開放讓我們自己打破了頭腦中的思想禁錮,擺脫了只講計劃不講市場的老路,蹚出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小康新路。
扶貧濟困,是歷代善政良制所追求的基本目標。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志業宗旨,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役,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全部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大又進一步發出誓言,“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而作為駐村扶貧干部,林宏遙他們才是見證一個村莊化繭成蝶,由窮到富到美的人。
看看這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就知道全面脫貧這事做起來有多難。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做成兩千多年沒有做成的事,是多么的了不起!
我們書寫的,難道不是一部人類反貧困斗爭的偉大史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