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本報記者 范凌志 吳志偉 ●任重
被稱作“亞洲沙皇”的美國白宮高官庫爾特·坎貝爾,6日在一場活動上說,美國與中國可以和平共存,但挑戰很大。他還表示華盛頓不支持“臺灣獨立”——這是拜登政府首度表態不支持“臺獨”。坎貝爾這番話引來頗多關注,就在一個多月前,這名“鷹派”官員公開表示“被廣泛稱為接觸的時期已經結束”,美中“主要模式將是競爭”。有分析稱,如果說他之前“直率的”言論是美中關系緊張的跡象之一,這次則有些像給兩國緊張關系減壓。不過,從坎貝爾的最新言論看,無論是在一些問題上繼續無端指責中國,還是要加大對亞太的投入以抗衡中國,都顯示華盛頓依然會延續對華競爭遏制的思維。不少媒體提到,自拜登上臺以來,華盛頓一直沿襲前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總統及主要官員四處活動拉攏盟友,以打造面對中國的“實力地位”。“坎貝爾在這個時間節點發表有關中美關系的評論,符合我們的預期。”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個人相信,習近平主席的‘七一講話對美國當權者的震撼是空前的,這是坎貝爾在此時不得不做出有關對華政策表態的根本原因。”
拜登上任以來美方“最為溫和的話語”?
“我是否認為中美兩國有可能和平共存?是的,我這樣認為。但我也認為,這個挑戰對于我們這代人乃至下代人來說將是非常困難的。”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6日這樣說。
坎貝爾是在參加美國亞洲協會當天舉辦的在線對話會時發表上述言論的。據路透社報道,盡管坎貝爾認為美中可以和平共存,他仍指責中國對外“越來越強硬”。坎貝爾還稱,華盛頓希望中國能夠有某種認識,知道印太地區足以容下美中兩個大國,但他從中國方面看到,“中國的雄心超越了這點”。
坎貝爾稱,美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制定出一套戰略,既讓中國看到機會,也在中國采取“違背維持和平與穩定”的舉動時有所回應。這個戰略尚未完全確定,“可能會有不確定的時期,甚至可能會偶爾出現緊張局勢加劇的時期”。
“美中之間會不會發生新冷戰”?亞洲協會主席、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會上提出這一問題。坎貝爾回答說,他不太喜歡“新冷戰”這種框架,擔心其“模糊性大于清晰性”,可能導致退回到舊思維模式中。他說,美國經歷過在中東的20年熱戰,之前是與蘇聯的40年斗爭,除了核競賽,少有經濟和人文來往。“我不確定這些是最好的模式,但如果你問我是否相信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美中關系會與前一段時期我們概括為接觸的關系有所不同?我相信是。”
坎貝爾還就中美元首會晤話題稱,他預期“我們不會太久就會做出某種安排”。上周,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我們當然希望恢復對話,但這要看美國有沒有誠意。”
坎貝爾的表態引起不少媒體關注。美國CNBC稱,自今年1月拜登入主白宮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在維持上屆政府的對華強硬立場,拜登稱中國為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該媒體進一步提到坎貝爾此次就臺灣問題的表態:華盛頓支持發展與臺北的強有力非官方關系,但不支持“臺灣獨立”,“我們完全意識到并理解這一問題的敏感性”。
德國新聞電視臺認為,這是拜登上任以來美高官最為溫和的話語,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可以讓北京感受到“善意”。就在5月份,坎貝爾還悲觀地稱“與中國接觸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對華政策將在一套“新戰略參數”下運作。
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坎貝爾的一系列言論回應稱,中方始終致力于同美方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系,同時將繼續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采取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不想讓中國覺得美國正“急速衰落”
“拜登的‘亞洲沙皇表示,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已經‘下滑。”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坎貝爾在會上表示美國將對亞太地區進行更大投入。坎貝爾稱,美國已經認識到有很多工作要做,“歷史上,我們在亞洲擁有強大的地位。這一地位已經下滑,我們面臨風險,我們需要全面(在亞洲)進行大量投資”。
報道稱,眼下拜登政府正在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兩國在南海、科技和人權等領域發生沖突。坎貝爾認為,美國在亞洲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為說服中方不要認為美國正在“急速衰落”。
坎貝爾把應對疫情比作一場
比賽,美國在上半場表現很糟糕,但外界會看到美國更積極地參與下半場。“美國要想在亞洲發揮真正的效用,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經濟計劃,并展開一系列接觸。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們會看到一些內容。”坎貝爾透露,拜登將在今年內再度主持“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峰會將在“疫苗外交”和基礎設施方面作出“決定性”承諾。
坎貝爾還特意表達對澳大利亞的支持,聲稱中國對澳態度“強硬”“堅決”,預測中澳關系不會很快解凍。據英國《衛報》報道,坎貝爾表示,中國正試圖“把澳大利亞趕出市場”。他說,中國很少試圖同時應對一項以上的重大外交政策挑戰,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
《澳大利亞人報》7日稱,坎貝爾悲觀的評估,將使與中國有私人和商業聯系的澳大利亞人不安。就在周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嘲諷堪培拉給別人“當槍使”。有媒體稱,美國正從中國對澳出口限制中受益,美國出口商增加了某些農業領域的對華供應。
日本共同社7日稱,此前數月,拜登政府一直在團結盟友和“志同道合的國家”,希望建立所謂“實力地位”。坎貝爾6日表示,他10年之后重返政府部門任職,對一些變化感到“震驚”,其中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一個非常果敢、堅定的中國的出現,而且它對美國的看法很冷靜。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對《環球時報》說,上屆美國政府對中國發起前所未有的經濟戰,并在美國遭遇空前疫情危機的情況下,又對中國發起政治戰。拜登上任前應已認識到經濟戰失敗,但上任后仍強化政治戰。現在,坎貝爾的講話透露出一個明確信息:華盛頓意識到,不僅經濟戰打不垮中國,政治戰同樣無法讓美國謀得優勢。
中國領導人“七一”講話的回響
在坎貝爾新發表的言論中,有關臺灣問題的表述,被認為是拜登政府首度明確表反對“臺獨”。有媒體稱,回應相關問題時,坎貝爾數度表示,他要非常小心地回答。
對此,不少媒體提及中國領導人的“七一”講話。日本《日經亞洲評論》7日稱,坎貝爾是拜登政府負責亞洲事務的核心人物,這是7月1日后他首次公開表態。那天,中國共產黨慶祝成立一百周年,中國領導人發表講話說,實現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美國《新聞周刊》評論說,在越來越多的人擔心與中國大陸可能因臺灣問題而爆發爭端之際,坎貝爾強調平衡支持臺灣和避免同大陸緊張關系升級的重要性。除了中國領導人的講話,中國官員也警告外部勢力不要插手,不要低估中國的能力和決心。
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對《環球時報》表示,坎貝爾的表態其實只是回歸美國常規對臺政策軌道,意味著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相比特朗普執政后期有所回調。特朗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搞得太過,是非常態的做法。信強說,坎貝爾曾當過助理國務卿,對于臺灣事務,尤其是其涉及的危險性和風險很清楚。美國現在這么喊話,說白了還是怕民進黨當局走得太遠,造成兩岸關系緊張升級,甚至發生大陸動武的情況。
如果說美國在臺灣問題上開始“校正”,其對華政策更是面臨一個關鍵節點。德國《焦點》周刊稱,觀察家曾預測,拜登政府在“強硬對華”后,美中會逐漸回到正常軌道上,但這一刻至今沒有到來。中方顯然也逐漸放棄期待。坎貝尓的話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華政策變得更為現實的信號。拜登之前的“歐洲之旅”的確讓跨大西洋關系變得緊密,但歐洲認為其仍實施“美國優先”政策,因此希望有自己的對華政策。周一晚的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就證明這一點。
“中國的認知和意圖一向清晰: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和眾多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呂祥說,無論是在亞太還是印太,美國影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國內亂政及糾錯能力的制度性缺陷。繼承特朗普時期的惡習,加之現政府拉幫結派的政治戰模式,只會拉低美國所謂“實力”的天花板。▲
●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本報記者 范凌志 吳志偉 ●任重
被稱作“亞洲沙皇”的美國白宮高官庫爾特·坎貝爾,6日在一場活動上說,美國與中國可以和平共存,但挑戰很大。他還表示華盛頓不支持“臺灣獨立”——這是拜登政府首度表態不支持“臺獨”。坎貝爾這番話引來頗多關注,就在一個多月前,這名“鷹派”官員公開表示“被廣泛稱為接觸的時期已經結束”,美中“主要模式將是競爭”。有分析稱,如果說他之前“直率的”言論是美中關系緊張的跡象之一,這次則有些像給兩國緊張關系減壓。不過,從坎貝爾的最新言論看,無論是在一些問題上繼續無端指責中國,還是要加大對亞太的投入以抗衡中國,都顯示華盛頓依然會延續對華競爭遏制的思維。不少媒體提到,自拜登上臺以來,華盛頓一直沿襲前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總統及主要官員四處活動拉攏盟友,以打造面對中國的“實力地位”。“坎貝爾在這個時間節點發表有關中美關系的評論,符合我們的預期。”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個人相信,習近平主席的‘七一講話對美國當權者的震撼是空前的,這是坎貝爾在此時不得不做出有關對華政策表態的根本原因。”
拜登上任以來美方“最為溫和的話語”?
“我是否認為中美兩國有可能和平共存?是的,我這樣認為。但我也認為,這個挑戰對于我們這代人乃至下代人來說將是非常困難的。”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6日這樣說。
坎貝爾是在參加美國亞洲協會當天舉辦的在線對話會時發表上述言論的。據路透社報道,盡管坎貝爾認為美中可以和平共存,他仍指責中國對外“越來越強硬”。坎貝爾還稱,華盛頓希望中國能夠有某種認識,知道印太地區足以容下美中兩個大國,但他從中國方面看到,“中國的雄心超越了這點”。
坎貝爾稱,美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制定出一套戰略,既讓中國看到機會,也在中國采取“違背維持和平與穩定”的舉動時有所回應。這個戰略尚未完全確定,“可能會有不確定的時期,甚至可能會偶爾出現緊張局勢加劇的時期”。
“美中之間會不會發生新冷戰”?亞洲協會主席、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會上提出這一問題。坎貝爾回答說,他不太喜歡“新冷戰”這種框架,擔心其“模糊性大于清晰性”,可能導致退回到舊思維模式中。他說,美國經歷過在中東的20年熱戰,之前是與蘇聯的40年斗爭,除了核競賽,少有經濟和人文來往。“我不確定這些是最好的模式,但如果你問我是否相信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美中關系會與前一段時期我們概括為接觸的關系有所不同?我相信是。”
坎貝爾還就中美元首會晤話題稱,他預期“我們不會太久就會做出某種安排”。上周,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表示:“我們當然希望恢復對話,但這要看美國有沒有誠意。”
坎貝爾的表態引起不少媒體關注。美國CNBC稱,自今年1月拜登入主白宮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在維持上屆政府的對華強硬立場,拜登稱中國為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該媒體進一步提到坎貝爾此次就臺灣問題的表態:華盛頓支持發展與臺北的強有力非官方關系,但不支持“臺灣獨立”,“我們完全意識到并理解這一問題的敏感性”。
德國新聞電視臺認為,這是拜登上任以來美高官最為溫和的話語,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可以讓北京感受到“善意”。就在5月份,坎貝爾還悲觀地稱“與中國接觸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對華政策將在一套“新戰略參數”下運作。
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坎貝爾的一系列言論回應稱,中方始終致力于同美方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系,同時將繼續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采取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不想讓中國覺得美國正“急速衰落”
“拜登的‘亞洲沙皇表示,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已經‘下滑。”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坎貝爾在會上表示美國將對亞太地區進行更大投入。坎貝爾稱,美國已經認識到有很多工作要做,“歷史上,我們在亞洲擁有強大的地位。這一地位已經下滑,我們面臨風險,我們需要全面(在亞洲)進行大量投資”。
報道稱,眼下拜登政府正在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兩國在南海、科技和人權等領域發生沖突。坎貝爾認為,美國在亞洲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為說服中方不要認為美國正在“急速衰落”。
坎貝爾把應對疫情比作一場
比賽,美國在上半場表現很糟糕,但外界會看到美國更積極地參與下半場。“美國要想在亞洲發揮真正的效用,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經濟計劃,并展開一系列接觸。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們會看到一些內容。”坎貝爾透露,拜登將在今年內再度主持“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峰會將在“疫苗外交”和基礎設施方面作出“決定性”承諾。
坎貝爾還特意表達對澳大利亞的支持,聲稱中國對澳態度“強硬”“堅決”,預測中澳關系不會很快解凍。據英國《衛報》報道,坎貝爾表示,中國正試圖“把澳大利亞趕出市場”。他說,中國很少試圖同時應對一項以上的重大外交政策挑戰,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
《澳大利亞人報》7日稱,坎貝爾悲觀的評估,將使與中國有私人和商業聯系的澳大利亞人不安。就在周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嘲諷堪培拉給別人“當槍使”。有媒體稱,美國正從中國對澳出口限制中受益,美國出口商增加了某些農業領域的對華供應。
日本共同社7日稱,此前數月,拜登政府一直在團結盟友和“志同道合的國家”,希望建立所謂“實力地位”。坎貝爾6日表示,他10年之后重返政府部門任職,對一些變化感到“震驚”,其中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一個非常果敢、堅定的中國的出現,而且它對美國的看法很冷靜。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對《環球時報》說,上屆美國政府對中國發起前所未有的經濟戰,并在美國遭遇空前疫情危機的情況下,又對中國發起政治戰。拜登上任前應已認識到經濟戰失敗,但上任后仍強化政治戰。現在,坎貝爾的講話透露出一個明確信息:華盛頓意識到,不僅經濟戰打不垮中國,政治戰同樣無法讓美國謀得優勢。
中國領導人“七一”講話的回響
在坎貝爾新發表的言論中,有關臺灣問題的表述,被認為是拜登政府首度明確表反對“臺獨”。有媒體稱,回應相關問題時,坎貝爾數度表示,他要非常小心地回答。
對此,不少媒體提及中國領導人的“七一”講話。日本《日經亞洲評論》7日稱,坎貝爾是拜登政府負責亞洲事務的核心人物,這是7月1日后他首次公開表態。那天,中國共產黨慶祝成立一百周年,中國領導人發表講話說,實現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美國《新聞周刊》評論說,在越來越多的人擔心與中國大陸可能因臺灣問題而爆發爭端之際,坎貝爾強調平衡支持臺灣和避免同大陸緊張關系升級的重要性。除了中國領導人的講話,中國官員也警告外部勢力不要插手,不要低估中國的能力和決心。
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對《環球時報》表示,坎貝爾的表態其實只是回歸美國常規對臺政策軌道,意味著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相比特朗普執政后期有所回調。特朗普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搞得太過,是非常態的做法。信強說,坎貝爾曾當過助理國務卿,對于臺灣事務,尤其是其涉及的危險性和風險很清楚。美國現在這么喊話,說白了還是怕民進黨當局走得太遠,造成兩岸關系緊張升級,甚至發生大陸動武的情況。
如果說美國在臺灣問題上開始“校正”,其對華政策更是面臨一個關鍵節點。德國《焦點》周刊稱,觀察家曾預測,拜登政府在“強硬對華”后,美中會逐漸回到正常軌道上,但這一刻至今沒有到來。中方顯然也逐漸放棄期待。坎貝尓的話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華政策變得更為現實的信號。拜登之前的“歐洲之旅”的確讓跨大西洋關系變得緊密,但歐洲認為其仍實施“美國優先”政策,因此希望有自己的對華政策。周一晚的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就證明這一點。
“中國的認知和意圖一向清晰: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和眾多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呂祥說,無論是在亞太還是印太,美國影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國內亂政及糾錯能力的制度性缺陷。繼承特朗普時期的惡習,加之現政府拉幫結派的政治戰模式,只會拉低美國所謂“實力”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