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中國古代就設有負責外交事務的機構,從漢朝到明朝稱為大鴻臚或鴻臚寺,清朝前期由理藩院會同四譯館等負責外交事務。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朝設立了中國首個近代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通稱總理衙門。
鴉片戰爭后,為適應當時外交事務的需要,咸豐皇帝責成與外國人打交道比較多的恭親王奕牽頭籌備新外交機構。咸豐十年十二月一日(1861年1月11日),經過一番籌備,恭親王奕等人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并建議以王公大臣領銜負責。
咸豐十一年一月十三日(1861年2月22日),咸豐皇帝下旨,批準恭親王奕等人的奏折:“京師設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著即派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管理。并著禮部頒給欽命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關防。”
咸豐皇帝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加了“通商”二字,這就意味著,這個機構權力被限制了,大有外交部變成“商務部”的意味,而且還定位為臨時機構。
恭親王奕等人再次上奏力爭,陳述“通商”二字會影響辦理外交事務。咸豐皇帝考慮到恭親王奕等人陳述的實際情況,最后去掉了“通商”二字。于是,咸豐十一年一月二十日(1861年3月1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成立,恭親王奕被任命為負責大臣。恭親王奕還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制定了《六條章程》,以確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順利運行。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稱總署、譯署,通稱總理衙門,職責是辦理洋務和外交事務,官員分為大臣、章京兩級,衙署設立在京城東堂子胡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剛成立時下設英、法、俄三個股,1864年設美國股,1883年設海防股(后改為日本股),下設機構還有總稅務司和同文館等。
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一件新鮮事,大臣、章京外交事務閱歷少、經驗欠缺。為了能夠迅速了解世界情況,提升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鼓勵大臣、章京閱讀各通商口岸呈報的新聞報刊。當時,有不少外國人在華創辦新聞報刊,在1890年前的數十年間,外國人在華共創辦中、外文新聞報刊近200種。這些新聞報刊是了解世界的最好窗口。《六條章程》規定,各通商口岸、南北洋大臣以及沿海各省疆吏,把收集到的新聞報刊按月呈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各地中、外文新聞報刊紛紛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匯集,其中一些重要內容由各通商口岸或南北洋大臣組織人員譯成中文,這成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章京了解世界情況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其次鼓勵大臣、章京閱讀翻譯成中文的西方書籍和國人介紹各國情況的著作,還有一些國際公法等。再次鼓勵大臣、章京閱讀清朝出國考察人員和駐外使節的報告、日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派員出國考察和遣使之初,便賦予他們一項任務,將各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光緒年間(1875~1908年),清朝駐外使節及其隨員的日記、旅行記已刊印數十種之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章京通過閱讀這些著述,也是大開眼界,獲得了不少有關世界各方面的知識。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領導層是大臣,而具體辦事的則是章京。關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的任用,恭親王奕等人在籌備奏折中就建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內“應設司員,擬于內閣部院、軍機處各司員章京內滿漢各挑八員,輪流入直,一切均仿照軍機處辦理,以專責成。”也就是說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的設置,就按軍機處辦理。但是,咸豐皇帝為防范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權力過大,下諭規定:凡經選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章京就不再兼任軍機處章京。

恭親王奕等人認為,如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不再兼任軍機處章京,就不便于開展工作。因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不在紫禁城內辦公,如果不準軍機處章京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就會造成檔案文件分放兩處的局面,查起文件來就很麻煩,甚至影響工作。此外,此前咸豐皇帝曾規定各省、各部有關外交機密文件直接奏報皇帝后,存放在軍機處,如果軍機處章京不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兼任章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又不能入值軍機處,“遇有飭查要件,恐該章京事無責成,亦不免有推諉之弊。”因此,恭親王奕等人請旨“將軍機處章京仍可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經過來來回回幾次奏請,咸豐皇帝終于同意了。自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共32人,其中8人由軍機處章京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兼職就形成了定制。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個新設的單位,恭親王奕等人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確定了“經費宜節”“杜絕浮濫”的財務管理原則。因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章京均為兼職,都有本職薪俸,并在本衙門領取。所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成立之初,僅考慮到辦公經費一項,以每月300兩白銀為標準。但隨著各項工作的展開,每月300兩白銀的經費有點緊張了。沒過多久,恭親王奕等人奏準每月經費再增添300兩白銀,仍從戶部支領。
隨著外交工作的不斷熟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章京,外交能力得到了不斷提升,在實際的外交過程中,有一些章京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有一位叫唐文治(1865~1954年)的章京,表現得尤為突出,以“俠義”章京著稱。
唐文治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考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其間兩次充使節隨員,遍訪日、英、法、比、美等國。唐文治剛到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時,由于不熟諳外交,便以史為師,并認真學習《萬國公法》和各國條約,廣泛閱讀歷任外交使臣曾紀澤、黎庶昌等人的文集,由此初得門徑。此外,還自學了俄文。平時,唐文治十分關注國內外重大外交事件,并搜集資料,寫了一本工作札記《職思隨筆》,對外交事件融入了他的思考和總結,給現代人留下了寶貴的外交史料。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因為清朝整頓關稅,葡商有增稅的負擔,導致葡萄牙的不滿。于是,葡萄牙對十年前簽訂的中葡條約,提出修改的要求。葡萄牙在照會中,聲明除澳門之外,廣東的大孤、小孤等島嶼也屬于葡萄牙的管轄范圍。葡萄牙態度強硬蠻橫,令一眾章京頗感棘手。
此時,唐文治站了出來,義正辭嚴地堅決拒絕葡萄牙的無理主張。唐文治指出:“按中國輿圖,并無此島屬于彼島之例。……至值百抽五,各國一律,與分界毫無關系,不得因此要求也。”由于唐文治的據理力爭,葡萄牙也只得作罷。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在清朝末年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外交中,這無疑是一次不小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