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垂國
陸老先生受慢性腰痛困擾已經6年有余。臥床休息時腰痛可完全緩解,但每次一起床就會腰部酸痛,得慢慢適應5~10分鐘才能緩過勁來,剛活動不到半小時,腰痛又來了,不得已再次躺下……為了緩解腰疼,陸老先生嘗試了電烤、貼膏藥等方法,收效甚微,于是決定停止一切治療,采取了長達3年的“靜養”——減少下地活動,每天在床上練習抬腿、蹬腿、屈髖等動作,希望能夠徹底告別腰痛的困擾,結果更嚴重了。
人體肌肉系統需要一定程度的運動量才能保持健壯,胳膊和腿上的肌肉如此,頸椎、腰椎兩旁的椎旁肌也是如此。科學研究證實,肌肉在完全“靜養”狀態之下,持續14天就會產生萎縮,專業名稱叫作廢用性肌萎縮。

陸老先生的“靜養”一養就是持續臥床三年之久,也沒有一丁點兒的腰部運動。椎旁肌的運動量嚴重不足,就必然會發生明顯的廢用性肌萎縮。這種錯誤的“靜養”不僅緩解不了腰痛,還會導致進一步的加重。
長期靜養不僅會導致肌肉萎縮,骨骼的骨密度降低,還有可能發展到骨質疏松。
衡量人體骨質健康的一個指標是骨密度,即骨骼中骨量的多少。持續的負重(應力)刺激,可以幫助骨骼保持一定的骨量水平。反之,缺少了負重刺激,骨量就會持續丟失,繼而發生骨質疏松或加重原有的骨質疏松。
日常生活中,我們邁出的每一步、每一次提拿重物、每一次起身都能讓骨骼受到一定的負重刺激,跑步、打球等運動中受到的負重刺激更大,但持續臥床“靜養”時,骨骼受到的負重刺激就會大大減小。所以,經常鍛煉的人,骨骼通常能夠維持較高的骨密度,而長期“靜養”的人骨密度則會慢慢降低。
在經過了無治療、無鍛煉的長期“靜養”之后,陸老先生下地時的腰痛程度并未緩解,反而呈漸近加重。此時應調整策略,在腰痛重時積極進行藥物、理療等措施減輕疼痛,在疼痛程度不重時循序漸進,長期堅持腰背肌功能鍛煉。
除了日常活動,專門腰背肌鍛煉的方法還有很多。對于年輕人,游泳、慢跑、打球、使用健身器械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老年人或腰疼不便進行專業運動的人,則應該選擇更安全、更簡易的鍛煉方式。如“小燕飛”“五點支撐”等。建議每天練習幾組,每組從練習三五次開始,每次以能堅持5秒鐘左右為宜。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何種鍛煉,都一定要掌握動作要點,正確操作,以免在運動過程中造成其他身體損傷。而且一定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切不可操之過急,需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