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欣

科學研究證實,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是14歲。很多家長也發現,上了初中后,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開始變得難以溝通、心思敏感、情緒暴躁、容易自卑。在這個年齡段,孩子與家人鬧矛盾跳樓、實施犯罪行為等新聞事件也屢見不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侃表示,14歲左右的年齡確實屬于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孩子不僅自身容易沖動,還容易被不良社會環境影響,如果管不好,走上歧途的風險很高。
“14歲左右的孩子容易叛逆,是身心發育變化導致的。”張侃說,生理上,由兒童向成人過渡,身體開始出現第二性征,女孩月經初潮、乳房發育,男孩變聲、長出胡須,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和好感。這些表現,是一種無聲語言,傳遞出“你不再是小孩子了”的聲音。于是,女孩開始模仿媽媽,穿高跟鞋、化妝;男孩模仿爸爸,或受周圍環境影響,開始學著抽煙喝酒。與此同時,孩子心理也發生了相應變化。更加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遇到事情總想要獨立解決,不喜歡被干涉。如果家長沒有及時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他們就會覺得父母不是自己的“知心人”,以后遇事就喜歡跟家長對著干。但他們心智又不成熟,加上社會經驗不足,看問題容易偏激片面,有時會干出一些錯事,甚至闖下大禍。
對家長來說,所有事情要一分為二地看。14歲左右的孩子雖然處于叛逆期,但家長若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引導,這個時期又是塑造良好品格的黃金期。張侃表示,“塑造”的重點應從教孩子正確認識外界、規范自身行為入手。
1.提前鋪墊。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家長要有意識地營造平等有愛的家庭氛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很貼心,是值得相信和愿意訴說心事的人。有了良好的親子關系鋪墊,當叛逆萌芽時,家長的教導孩子能聽得進去,遵從性高。
2.平等相處。家長要充分理解孩子的青春期變化,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打壓管教,凡事盡量商量著來,讓他們平等地參與家庭事務和決策,以感受自身價值。
3.獨立機會。父母要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處理問題的機會,并提供必要幫助,成為孩子背后的“可信賴者”,而不是“指手畫腳者”,更不是“作對者”。
4.樹立榜樣。青春期孩子容易崇拜模仿大人,而家長是生活中最近的成人,行為處事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成為他的榜樣。家長要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展現優秀品質,帶動親子同修。發現孩子有網癮、語言暴力時,先反思自己,再試著去溝通解決。
5.鼓勵興趣。要尊重和肯定孩子的興趣與抉擇,成功了立即表揚,出現過失或有挫敗感,及時規勸、鼓勵并給出解決建議。
6.理順關系。親情、友情、愛情、擇偶、婚姻等都是人一生的重要課程,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導孩子正確認識這些關系,學會尊重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