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曹緒鳳
幼兒對自然懷有天然的親切感,他們樂于在自然中接觸、認知各種生命形式,感受生命帶來的驚喜或沖擊。基于此,江蘇省宿遷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幼兒園從自然環境的生活實踐教育入手,結合幼兒“萬物有靈、推己及物”的思維特點,圍繞“回歸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命”這一主線,按照大、中、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分三個層級展開研究。我們借助幼兒身邊的自然資源,引領他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了解動植物的生命歷程,萌發關愛生命的積極情感。本文以大班開展的“美美的向日葵”主題活動為例,闡述我園生命課程班本化建構的探索、實施之路。
基于幼兒的發展,確定班本課程的內容和目標
明確活動內容: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滿足他們探索發展的需要 某個周一的上午,教師帶著大班幼兒來到班級種植園地,孩子們驚奇地發現自己種植的向日葵已經鉆出泥土、冒出了新芽,并對向日葵的生長表現出了強烈的探究興趣與欲望。教師及時抓住幼兒這一興趣點,在開展“我了解的向日葵”大調查活動的基礎上,借助“向日葵”這一自然資源,在班級開展了“美美的向日葵”班本課程,旨在帶領幼兒觀察、了解、探索向日葵的一生,萌發他們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明確活動目標:結合幼兒的發展情況,把握活動意義???為了確定活動目標的,大班教師一起進行了課程審議,共同討論,最終從主題開展的意義、幼兒認識與能力發展等方面確定了活動的三個發展目標:通過觀察了解向日葵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關系;感知并了解有生命的物體是不斷生長變化的,感受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等自然現象;懂得生命是脆弱的、植物生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阻礙,萌發幼兒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的情感。
追隨幼兒的學習,探尋班本課程的實施途徑
課程目標確定好后,如何實施班本化課程?在“美美的向日葵”班本課程活動之初,教師的思路是設置相應的各領域活動來引導幼兒認識向日葵、感知生命。但在班級課程審議時,教師們提出班本課程的開展本身就是基于班級幼兒,在開展課程的時候應采用行動的視角,要給幼兒提供工具、機會,讓幼兒去調查、研究。因此,教師決定讓幼兒走在課程的前面,以幼兒的經驗、問題為線索來開展主題活動。在研究方法上基于兒童本位,鼓勵幼兒在種植園里種植向日葵,再通過觀察、了解、討論等活動,發現、探索、獲得關于向日葵的知識經驗,感受生命的奇妙之處。基于此,“美美的向日葵”班本課程主要圍繞以下三條線索來進行。
線索一:觀察發現,感受生命的存在 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尋找、記錄(拍照)種植園里的向日葵的生長過程,種子發芽、長高長大、開花結籽等都是幼兒觀察、探索的內容。在觀察記錄后,幼兒回到班級將照片拷貝在電腦里,以循環播放的形式回放各自己觀察發現,回顧觀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記錄幼兒回顧時的語言。通過引導幼兒回顧,引發了幼兒關于“什么是生命”的討論。在這一階段,幼兒對生命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種子發芽、花兒開放就是生命。顯然這些理解是片面的,于是教師再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在觀察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確定向日葵發芽、長大了是有生命的,那么沒發芽的種子呢?被蝸牛咬斷的向日葵小苗,它們生命還存不存在呢?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幼兒們明白了各種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如果種子沒有發芽,或植株被蟲害、掰斷或拔掉,他們的生命也會隨之消失。
線索二:比較探究,感知生命生長變化 研究表明,用探究的方式進行科學教育,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而且能增進幼兒對事物本質的理解,獲得內化的知識經驗和相關技能。在“美美的向日葵”班本課程活動中,我們主要通過比較、探究的方式,讓幼兒深入了解認識向日葵的外形結構及習性,并從其不同時期生長情況比對、感知生命的生長變化。
線索三:愛護養護,培養關愛生命的情感 生命是鮮活的,也是脆弱的。在“美美的向日葵”班本課程建設中,我們通過開展觀察、了解、探究等活動,引導幼兒在與動植物接觸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生命,懂得生命是有限度的。同時,在此基礎上鼓勵幼兒學習并掌握保護自己和他人生命、應對災難的基本技能,用以應對生命危機情況,延長生命的長度,逐漸培養幼兒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在“美美的向日葵”這一班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中,教師對幼兒已有經驗做到實時把握,能基于幼兒的發展、追隨幼兒的學習來思考主題線索如何發展,并不斷調整主題活動的安排。他們用一雙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和一顆顆善于思考的心,在與向日葵共生共情中,陪伴幼兒認識生命、思索生命、感悟生命,從而體會生命的珍貴,感悟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生命的相互依存,獲取生命價值體驗。
本文系2020年度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微型課題“借助園內自然資源萌發幼兒關愛生命情感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QWK2020-114)”的階段成果。(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