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開本的連環畫(俗稱“小人書”)是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群眾中發展最快、流通最廣、最受人們喜愛的大眾讀物。
我生于20世紀40年代,那個年代的農民娃沒有什么課外讀物。我常從供銷社、廟會、集市書攤上,花1毛8分錢買一本小人書,照著書中的三國人物在裁好的16開紙上,一張一個人物地臨摹。鉛筆勾線、蠟筆涂色。從此我迷上了畫畫,走上我一生堅持至今的自學路。雖無緣進校園,但我在學畫連環畫的過程中找到了老師。
1951年《連環畫報》創刊,鄉下的孩子是見不到的。1969年我參軍,1972年參加了當時北京軍區舉辦的創作培訓,與他人合作的套色木刻組畫《葉洪海》入選《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全軍美展。之后部隊組織作者到北總布胡同32號的人民美術出版社聆聽曹作銳等老師講授連環畫創作,自此與《連環畫報》正式結緣。1974年,我開始選購《連環畫報》,從大小報亭、郵局均可買到。1989年后,已轉業到地方的我再也買不到畫刊了,便開始全年訂購該刊,一訂就是30年。早年,我是走馬觀花式地讀,自全年訂購開始,我對畫報有了全新認識:它不僅發表作品,還不斷更新欄目,在建設編創隊伍、培養作者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1999年開辟了“今日人物”新欄目。次年改為“人物”,后又改為“人物風采”。通過欄目介紹了王叔暉、王弘力、賀友直、顧炳鑫、劉繼卣、雷德祖等50多位不同時期著名畫家的不同風格、個性鮮明的佳作。
2000年至2002年《連環畫報》開設了一個特別新穎的欄目:“連壇名家大連環”,它以連環畫名家點名評介畫家的形式,對畫家及作品進行全面而精確地論述,很有啟發性,極具指導性和影響力。
我學習沈堯伊《地球的紅飄帶》創作經驗和方法,創作了朱德、聶榮臻黑白畫作,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一種自己命名為“紙板粉刻”的彩色連環畫繪制方法,創作了《端硯傳奇》(發表于《連環畫報》2021年第2期)彩色連環畫,入選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多年來,《連環畫報》通過各個欄目,介紹了無數的畫家。我從中了解他們的創作歷程,學習他們的創作經驗,研究他們的創作成果,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走進他們中間、如同坐在名家課堂,有理論課、有知識課、有技能課。聽不盡,學不完。我無緣進校園,卻有這么多的畫家老師在教我。
沒有《連環畫報》,我不可能“結識”這么多老師,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進步。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連環畫報》帶給我的“財富”,今生用之不盡,它是我一生敬愛的良師益友!
朱振芳,1947年生于河北,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2開始創作連環畫,至今發表和參展連環畫90余篇,年畫、版畫22幅,各類插圖千余幅,工筆重彩70多幅。1991年連環畫《小麥和蕎麥》入編《中國民俗故事畫冊》,獲第二屆“全國冰心兒童圖書獎”一等獎;2002年至2006年參與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182米《京門九衢圖》及210米《古運回望圖》國畫長卷創作;2003年《少年普法畫廊》繪畫本獲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蒲公英兒童讀物”金獎;2009年彩色連環畫《端硯傳奇》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2012年彩色連環畫《團結抗戰》入選建軍85周年全國美展暨第十二屆全軍美展;2016年彩色連環畫《呂雉與劉邦》獲“東升杯”全國連環畫征稿大賽二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