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初,我因美術專長被部隊特招,在上海人美老師指導下第一次接觸到連環畫創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調入報社工作,便有更多機會畫插圖,從畫插圖過渡到創作連環畫可謂水到渠成。
曾經,《連環畫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美術刊物,因為《連環畫報》發表的作品篇幅短、質量高、形式多,很適合創作參考。我在《連環畫報》也陸續發表過一些作品:《上海灘大亨之死》《小姨》和《孫子畫傳》等。我的連環畫創作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因為連環畫走下坡路而暫時告一段落,當我再次拿起畫筆創作連環畫時已是2012年以后。此時,《連環畫報》隨著連環畫的式微已被我淡忘。又過了6年,聽說《連環畫報》要改版,我是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倒逼之下《連環畫報》選擇了重生;擔心的是,改版后《連環畫報》會不會變得既熟悉又陌生。
連環畫屬于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因為通俗,一度成為特定時代的寵兒。時代變遷了,大眾的文化水平審美取向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連環畫還能走多遠,取決于連環畫與社會變遷匹配度的深淺。變是不變的真理,不僅連環畫要變,《連環畫報》及其傳播方式要變,連環畫家的藝術觀念、繪畫手段等等都得變革。我們需要懷舊、留戀和繼承,但更需要面向未來。
那么,在連環畫成了非遺,全國連環畫家已為數不多的今天,《連環畫報》還能重現我的案頭,陪伴我有限的創作生涯嗎?
忻秉勇,1954年生,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連環畫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文史館書畫研究員,《連環畫藝壇》副主編,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名師工作室”導師,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年度十佳藝術家。歷年有《分秒必爭》《假日》等5件作品入選全國美展;《知心》《天使》等40余件作品入選全軍和省市級美展。出版連環畫《黛玉焚稿》《畫說井岡》《精衛填海》等30余部。主要著作有《速寫》《美術家實用手冊·中國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