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連環畫報》創刊70周年,心中非常激動!這份伴隨我繪畫生涯40年的畫報,有我永遠的感恩、感謝、感激、感動和永遠的感懷與感慨!
首先是感恩,感恩《連環畫報》引領我走進了藝術的殿堂。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還在上大學,就應畫報的約稿創作了水墨連環畫《夢游他鄉》(發表在《連環畫報》1980年第2期),之后又陸續為畫報創作了《深夜梆聲》《貝多芬之死》《莫扎特賣藝》《飄逝的花頭巾》等等彩色連環畫,發表在畫報的封面、封底和彩頁上。毫不夸張地說,《連環畫報》是帶我走進繪畫藝術之域的敲門磚。
其次是感謝,感謝《連環畫報》的編輯老師們一直以來給予的關心、關懷和指導。當我的第一套連環《瓦夏一家》(1979年)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沒想到畫報的編輯費聲福老師會專門給我這個寂寂無聞的大學在校生寫信約稿。《連環畫報》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專業美術刊物,在當年不知有多少大畫家都渴望在上面發表作品。這種不拘一格培養新人的精神至今令我感動。
還有是感激,感激《連環畫報》給予了我所有的藝術成就。自在畫報發表了第一件作品之后,我大多數的藝術成就都與連環畫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所有獲得全國大展的獎項中,除3件油畫和4件水彩畫作品外,有7件作品都是獲得連環畫的獎項,而且與《連環畫報》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獲得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獎的《沒有硝煙的戰斗》、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優秀獎的《一個人的長征》都是連環畫作品,而且都在《連環畫報》上發表。
再則是感動,為《連環畫報》一直以來的堅守和執著而感動。眾所周知,連環畫曾經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有過跌落與低谷。在連環畫一息尚存之際,《連環畫報》還是頑強地堅持辦了下來,而且在不斷探索、追求與前行。我也在那樣一個時期仍然為《連環畫報》進行專門的創作。比如《紅手印》《抗日僑領蟻光炎》《埃博拉病毒》等等。因為我和畫報的同仁一樣都有那樣一種信念:連環畫作為一門藝術,作為人民大眾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只要我們堅持下去,肯定會再一次振興和發展起來。
當然,此時此刻,我們更多的還有感懷、感慨和期盼。在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來臨之際,當時代將人們載入一個更加前程遠大的時空之中,科技的進步、文化的發展、各種媒體的新舊更替和網絡的日新月異,將賦予連環畫藝術以新的使命和責任,當然也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作為畫家,特別是熱衷于連環畫藝術創作的畫家,此時此刻,其感懷與感慨是不言而喻的。只是非常期盼《連環畫報》能一如既往,勇于堅守,帶領我們在新的時代中去拓展連環畫藝術更加寬廣的疆域,讓連環畫走進更加輝煌的時代。
在《連環畫報》70周年刊慶之時,我們所能表達的是:只要《連環畫報》一聲令下,我們仍將一如既往逐隊前行。
汪曉曙,江西南城人,二級教授,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州市優秀專家。原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作品曾入選全國第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屆美展,中國連環畫創作“十佳”獎,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出版專著《世紀敘事·中國連環畫百年創作大系》《20世紀嶺南藝術發展史》《繪畫語言研究》《美術創作學》《繪畫創作研究》等5部專著,總計400余萬字,出版個人畫冊2部,出版連環畫233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