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摘 要:本文從加強機械專業方向性、加強中德雙語教學以及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我院在中德合作辦學過程中如何提升教學效果、全面培養學生素質能力,同時探索了中德合作辦學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處理方式。借由中德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職業化教學的新方向,滿足技師學院對于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的市場需求。
關鍵詞:中德合作辦學 機械專業 教學方法
Exploration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Mechanical Specialty of Technician College
Yu Dan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ounds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quality and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Chinese problems arising from Germa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their solutions. The teaching model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new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meet the market demand of technician colleges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Key words:school run under the Sino-German cooper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s
1 引言
機械專業類教育是提升國家工業發展的基礎,為了保障經濟的高阜發展就要轉化教學資源,采用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模式優化教育水平,采用中外合作進行辦學,有助于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提升自身的教學資源,保障教學內容以及實踐知識傳授水平有效提升,優化當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推進機械類專業教育不斷發展。
2 實行機械類專業中德合作辦學的主要目的
2.1 加強專業方向性,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當前國內進行機械類的專業研究過程中都比較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在輕工業技能培養上也比較突出。和德國進行合作辦學之后主要是要在機械制造或者是電氣自動化方面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德國先進的教育體系,逐步完善自身的教育體制,借此優化教學中的實際操作、實踐生產。在此基礎上建立技師學院與企業的合作,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獲得較大的提升,同時能夠保障較快的融入到企業發展當中,人們對于企業的認知以及對于畢業生的要求也就更加直觀,這一類的學生在進入專業機械類市場之后能夠快速融入自己的崗位,因此就業中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前不少技師學院在與德國進行合作辦學的過程中,都實行了比較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采用的方法是以分段式融合為基準的循序漸進模式,不僅能夠較好的進行整體循環模式的引導,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在學業學習時做好專業課程的規劃,以此保障確立機械專業學習內容的規劃工作,推進學生有序地、逐步地完成整體學業內容。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時尤其需要關注基礎內容的學習,借由德語學習來完成雙語學習,這不僅能夠奠定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獲得更前沿、更國際化的專業知識基礎,還能夠保障在接受教育時能夠直接與德國專業團隊進行交流。除了語言層面需要進行深入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準入門檻之外,也需要重視專業課程培訓中心要確立明確的教學方向,以此為基礎保障學生在機械專業類取得相應的成績,不會由于缺失目標而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和方向,甚至影響最終的學業規劃[1]。
2.2 加強中德雙語教學,為實訓奠定語言基礎
技師學院在進行專業教學時為了保障能夠教材原版引進,也會教授學生德語,從而實現整體專業技術的直接轉化,這也復合了當前國際化教學的發展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在了解德國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德國的思維邏輯,同時也為后續在工作學習上要與德國人進行必要的交流合作、培訓學習提供了基礎以及前提條件。為了保障學生能夠理解德國的教學機制,也會針對德國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進行引入,實施中外教師來進行聯合性質的授課,保障學生能夠實現雙語學習,推進國內教學體系與德國教學體系的進一步融合,有效提升實訓教學的效率,為學生后續的深造或者工作提供了敲門磚。
2.3 借由中德合作辦學,提升機械專業教師專業素養
機械類專業課程在進行合作辦學之后大部分會有專業的外教完成教授,既然采取了聯合授課以及雙語教學的模式,就需要中德雙方的教師進行合作,同時也需要國內的教師團隊對于德國的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方法進行全面了解,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德語表述能力。
借由這種方式技師學院也能夠提升自身教師的專業水平,由于是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外教和學院本身的教師可以進行交流合作,實現結對授課。首先,要注意保障在授課當中內容相輔相成、符合教學大綱要求、最終保障學生達到考核所需標準。其次,為了實現教師自身德語水平以及教學水平的提升,學院也需要將專業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與往期的學生一起跟隨外教進行專業課程以及語言課程的學習,參與實踐課題的研究之中,并安排國內專業教師深入德國機械類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考察,以親身經歷完成對國內合作教學的體系建立,僅能夠拓展專業教師的視野,同時還能提升師資的國際化教學水平。最后,由技師學院出資保障教師趕赴德國進行長期培訓,在保障教師自身語言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實現更加切實的專業實踐演練,有效提升后續的教學經驗,也為我院培養出自己符合德國教學模式的人才建立人才基礎[3]。
3 中德合作辦學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處理方式
3.1 加強語言基礎訓練,提升專業術語表達
德語本身就是一種比較晦澀難懂的語言,尤其是在發音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壁壘,如果之前并未接觸過德語,或者對于英語學習也沒有興趣,那么在進行德語學習的初期就需要面臨極大的壓力。當前機械類專業中有許多專業性極強又復雜多變的詞匯,不少詞匯在中文中的表達只有一兩種,而在德語的語境下會產生十幾種的表述形式,直接進行中文翻譯也無法理解其中包含的內容,因此學生要對德語有全面性的學習,同時要通過相應的語言等級考試,才能保障課程的順利進行。良好的地域是學生之后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破除語言層面的交流壁壘,學生才能真正開始了解、研習專業相關課程內容[3]。
要保障學生清晰且深刻的認識到德語學習在機械類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首先就要促使學生正視課程內容,針對語言類別中比較困難的聽力、詞匯進行強化培訓,保障學生能夠發自內容的重視課程。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專業詞匯、高頻詞匯以及背景資料的傳授,專業詞匯有相應的參考資料內容也需要給予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融會貫通。同時可以要求學生將手機系統、電腦系統的語言設置設置為德語模式,這樣更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德語教育的接受程度。
3.2 融合中德教育方法,優化教學成效
在當前新課改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已經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基礎上也要注意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不斷優化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及自學能力,促使機械類專業教學取得更加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德進行合作辦學以及教學體系融合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當前教學中學生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的應用,不少學生都是出于被動位置進行學習,對于專業知識內容以及知識的重點難點缺乏必要的探究精神,知識的獲取完全來源于教師的課堂授課,對于課程內容的認知停留在表面,不是發自內心的想要進行學習,而是因父母而選擇的當前機械類專業,缺乏主觀上對當前專業的認知。第二,就是學生自身在學習中缺乏必要的創新性以及變通能力,對于教師講授的知識都是直接接受,而并未經過實際的思考,無法全面理解知識內容。第三,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少學生課后也不進行復習預習或者課程內容的強化,業余時間玩樂與休息占據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對專業知識進行深化審視。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也可以采用相應的方式逐個解決其中出現的問題,比如針對學生當前對于學習缺乏興趣以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來看,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完成最終的課程教學內容,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研究討論的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監督每個學生投入到小組之中完成自己負責的內容或者項目研究,保障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合作機制的學習之中,不會出現少數學生幫助整個小組完成最終成果的狀況。針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缺乏,教師可以借由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機械類專業本身就是具有極強專業性的課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對機械零件進行改造,在了解機械零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之后進行自主性的時間嘗試,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學習興趣。而針對課余時間分配層面的問題,教師可以添加相應的獎罰措施,鼓勵學生深入強化自身的專業實力,而不是荒廢時間在當下最需要學習的時間段[4]。
4 結語
德國的教育機制是以雙元化的職業教育為主進行的,比較類似與國內實行的應用型本科職業教育,這種模式在職業教育實踐中起到了強大的推進作用,德國作為工業強國自身對于培養人才的實踐能力有著強大的教學體系,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借由中德進行合辦模式的教學,有助于提升職業化教學的新方向,滿足技師學院對于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的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1]譚冠暉.技工院校冷門專業加強校企合作辦學的新探索——以廣西輕工技師學院與廣西糖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制糖技術專業班為例[J].職業,2020(13):53-55.
[2]薛文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研究——以儀征技師學院中德諾浩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J].營銷界,2019(43):290+312.
[3]岑逸翹,肖娜,張滔華,等.中德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工作初探——以肇慶學院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為例[J].大學教育,2019,000(009):192-195.
[4]姚海翠.基于“工匠精神”的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北京輕工技師學院航空服務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No.438(4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