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5月21日)
■ 4月22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法案,將首都華盛頓特區設為美國第51個州,其中216票贊成、208票反對,投票結果基本按黨派分布劃線。華盛頓特區一直以來屬民主黨陣營。5月12日,眾議院共和黨人以口頭表決形式,罷免眾議院共和黨會議主席切尼的職務,多名共和黨議員認為,切尼堅持公開批評特朗普,破壞黨內團結。14日,共和黨眾議員斯蒂芬尼克出任共和黨會議主席。
■ 4月24日,俄羅斯共產黨第18次代表大會推舉久加諾夫為新一任黨主席。會議還決定,除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保留原職外,增選阿弗寧為第一副主席,在未來4年內將中央委員會成員增編至188人。
■ 4月25日,阿爾巴尼亞舉行議會選舉。28日,阿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選舉結果,現總理拉馬領導的社會黨獲得48.68%選票,在議會140席中贏得74席,超過單獨執政所需的71席,主要反對黨民主黨獲得39.43%的選票。
■ 4月25日,日本參眾兩院3個議席進行補選和重選。自民黨均在選舉中敗北,在野黨包攬3個席位。日本眾議院議員任期將于10月屆滿,本次選舉被視為下屆眾議院選舉的前哨戰。
■ 4月29日,蒙古人民黨和蒙古人民革命黨簽署協議,兩黨正式合并為新的蒙古人民黨。2010年,當時的蒙古人民革命黨決定恢復1921年建黨時期的名稱蒙古人民黨。該黨前主席恩赫巴亞爾2011年另起爐灶,重新注冊成立了新的蒙古人民革命黨。5月2日,新蒙古人民黨推舉黨主席呼日勒蘇赫為總統候選人。
■ 4月30日,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宣布,推遲原定于5月22日開始的全面大選,直至巴勒斯坦人在東耶路撒冷的投票權得到保證。
■ 5月5日,因保加利亞議會前兩大黨公民黨與“有這樣一個民族”政黨組閣失敗,總統拉德夫授權第三大黨社會黨組閣,社會黨因組閣失敗向拉德夫退還組閣權。5月11日,拉德夫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任命總統安全和防務秘書亞涅夫出任看守內閣總理,并宣布于7月提前舉行議會選舉。
■ 5月5日,以色列總統府發表聲明說,現總理、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未能在4日午夜的最后期限前成功組閣,已將組閣權交給總統里夫林。5日,里夫林宣布,正式授權中左翼政黨“擁有未來”黨領導人拉皮德組建新政府。
■ 5月5日,南非執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總書記馬加舒爾因涉嫌貪腐被暫停職務。馬對此堅決反對,并將就此決定提起上訴。
■ 5月5日,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簽署新憲法,規定吉政體將由議會制過渡到總統制。此外,國家將設立具有協商和協調職能的人民代表會議,就國家社會發展問題建言獻策,并將議會議員人數從120人削減至90人。
■ 5月6日,英國舉行地方選舉,選舉地方議會議員。8日公布的結果顯示,保守黨、工黨和蘇格蘭民族黨分別維持各自在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傳統席位優勢。其中,蘇格蘭民族黨黨首斯特金表示,該黨贏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得票數,將尋求第二次公投。該黨與支持蘇格蘭獨立的綠黨席位之和已超過議會絕對多數席位,理論上已為獨立公投議案在議會通過掃除了障礙。
■ 5月10日,尼泊爾總理奧利在眾議院信任投票上失敗,獲93票支持、124票反對,未達到136票的門檻。截至13日21時,由于缺乏尼泊爾社會主義人民黨等黨派及相關人士支持,尼泊爾大會黨和尼共(毛主義)無法成功組建多數派聯盟。13日晚,總統班達里依據憲法任命眾議院第一大黨領袖奧利就任總理,但奧利需在一個月內贏得眾議院信任投票。
■ 5月10日,南蘇丹總統基爾發布總統令,重組國民議會,以落實南蘇丹沖突各方2018年簽署的和平協議。根據協議,國民議會議席由400席增至550席,其中基爾派控制332席,馬沙爾派控制128席,其他反對派擁有90席。
■ 5月13日,韓國國會通過國務總理任命案,金富謙獲168票贊成,成為新任總理。本輪內閣調整遭在野黨強烈反對,執政黨靠人數優勢單方面強推總理任命案通過。
■ 5月17日,智利15日至16日舉行的地方選舉和“制憲會議”成員選舉結果顯示,中右翼執政聯盟“智利前進”遭遇重挫,僅在155個席位中占據37個,未能獲得“制憲會議”中左右新憲法條款制定的三分之一席位。而獨立候選人和中左翼反對黨代表在競選中獲得選民大力支持。
(供稿:李海銘)
(責任編輯:鄧長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