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情感是每個人獨有的感覺,情感體驗是個人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的基本渠道,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來說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學習中,學生的情感形成與教師的教學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音樂學科又是一門向人們傳遞情感的學科。所以,在開展初中音樂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應當抓住音樂學科的教育特色,挖掘其中的情感元素,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建構獨具魅力的初中音樂課堂。
一、細化目標,明確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指南,它不僅指出了教師施教的目的和期望,也指出了最終的教育歸宿,而與其他學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不同,在音樂課程中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常常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要位置,指引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所以,為了在初中音樂課堂上對學生做好情感教育,教師應當事先做好教學目標的設計,并以教學目標為方向,有效地落實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以《祖國不會忘記我》這首歌為例,這首歌曲歌頌了那些為祖國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熱情、青春和生命的人們,目的是讓學生基于歌曲的理解,學習他們甘于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并讓學生對他們產生崇敬之情。所以,教師可以設定如下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于本節課的學習,從歌曲中感受到那些為祖國航天事業奮斗的無私奉獻精神,并激發學生的崇高敬意;(2)知識與技能:學唱本首樂曲,準確地把握演唱的節奏、節拍和音準等;(3)過程和方法:基于體驗、聆聽和演唱等方式,完成對歌曲的學習。隨后,教師以上述教學目標為方向,進行教學活動的安排,以便在逐步落實目標中,真正地做好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基于上述案例可見,教師結合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定教學目標,并將情感教育的目標放在關鍵位置,能夠引領整節課的教學,促使教師在落實目標中,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巧妙設境,激發情感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對一門學科的學習動力常常建立在興趣之上,并且更加傾向于從特定的情境之中產生這種情緒。因此,在展開初中音樂課程的教學活動時,教師也應當認識到情境的創建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情感的重要價值,主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巧妙地為學生設定情境,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情境之中,激發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情感,以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獲得趣味體驗。
例如,在《茉莉花》這首樂曲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媒體技術進行情境的創建,從而激發學生欣賞本節課的積極情感,并讓學生基于情境產生對茉莉花的喜愛之情。在課下,教師利用網絡檢索的方式,查找網絡中展現茉莉花盛開景象的視頻以及圖片,并對這些視頻和圖片進行下載。在課堂的一開始,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視頻播放給學生,學生被視頻吸引,贊嘆視頻中茉莉花盛開時的美景,并產生對茉莉花的喜愛之情。隨后,教師為學生播放本首樂曲,并將茉莉花的圖片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欣賞樂曲之余,也可以基于直觀的情境,產生對茉莉花的感悟和喜愛之情,從而有感情地進行本首樂曲的學唱。
顯而易見,教師利用媒體技術進行直觀情境的創建,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受,讓學生對樂曲的欣賞產生積極的情感,并基于直觀情境的體驗,萌生對茉莉花的喜愛之情,以便更有感情地展開學唱活動。
三、激勵評價,堅定信心
語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的重要形式,通過語言的交流,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滲透給學生,學生也可以向教師反饋自己的見解,從而在雙向溝通中,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活動。而激勵評價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語言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能夠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中。所以,在音樂課堂中,教師也應當在承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的前提下,利用激勵評價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情感。
比如,在《龍的傳人》這首樂曲的學唱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就可以通過激勵性語言暗示的方式,建立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形式。在教師組織學生學唱了本首樂曲后,教師為學生預留自主練習的時間,以便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熟悉本首樂曲的唱法。隨后,教師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練唱的結果。在學生演唱完畢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演唱情況,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點評,如對于演唱效果較好的學生,教師向學生評價道“你唱得非常好,老師相信你在下一次會做得更好”;而對于演唱效果一般的學生,教師則采用“雖然這次的演唱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老師相信通過不斷練習,你在下次能夠表現得更好”等評語,使學生從教師的言語中獲得激勵,從而更加堅定練唱的信心。
顯而易見,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以及特點的基礎上,借助激勵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點評,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情感,讓學生自發地產生對音樂進行學習的高漲情緒。
總而言之,情感是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也是學生精神世界的主宰,在展開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將情感教育貫穿于課堂中,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增添感情色彩,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