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慧
案例背景
自主游戲是幼兒自主探索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作為一所農村幼兒園,我們充分利用園外的小樹林、苗圃等資源開展自主游戲活動。春天的時候,苗圃里有很多樹被賣掉,樹挖走后地上留下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坑,孩子們對樹坑產生了興趣,于是我們關于樹坑的自主探索故事開始啦。
觀察對象:小雅 性別:女 年齡:5歲2個月
過程實錄
鏡頭一:測量樹坑深度 今天我們一起來到幼兒園外的苗圃中游戲,繼續我們樹坑游戲的發現之旅。小雅跳進樹坑后說了一句:“這個坑真深,它到底有多深呢?”于是我回應道:“那怎樣才能知道樹坑的深度呢?”她說:“可以用繩子。”于是起身去找了一根草繩,繩子的一頭放到樹坑里,另一頭找小朋友在樹坑外拽著。小雅說:“這個繩子比坑的深度長,到這就是坑的深度。”她用手比畫著。旁邊的小朋友提醒說得做個記號。小雅看到旁邊有個小樹枝,想把樹枝別上做記號。但是試了幾次都插不進去,我說:“需要我幫助嗎?”她點點頭,認真看我是怎樣別上的。接著小雅又進行第二個樹坑的測量,這一次我們一起做標記。第三個樹坑的測量,沒有我的幫助,孩子們完全自主進行測量,自己進行標記。
鏡頭二:測量樹坑周長 看到孩子們這么感興趣,我又問:“這個樹坑的一圈是多長呢?”小雅想到了用繩子圍成圈來測量。嘗試了六七次都失敗了。但是她沒有放棄,她又從周圍撿了很多小樹枝,和好朋友一起將樹枝圍著樹坑插了一圈,然后將繩子圍在樹枝外。量完后,孩子們興奮地叫起來。我也激動地和他們一起歡呼,擊掌慶祝。我伸開雙手說道:“我的胳膊好像一把尺子呀。”小雅立刻說:“小朋友圍著樹坑拉起手不就行了。”我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鏡頭三:利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小雅和好朋友將標記好的繩子帶回班里一起用直尺測量。直尺的長度是30厘米,小雅從繩子的一頭開始量起,量完第一節后,她一只手按住繩子做標記,另一只手將尺子移向下一段,高興地告訴我繩子有三個尺子這么長。我幫她計算繩子的長度是0.9米。原來三個樹坑的深度分別是:0.9米、0.8米、1.1米,周長分別是:3米、3米、4米。小雅高興地和小伙伴們分享經驗。
鏡頭四:愛上測量活動 我們又一起開展了“測量”“比大小”等活動,孩子們對數學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隨時隨地利用周圍的資源進行測量,比如鉛筆、小樹枝等等,孩子們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經驗不斷豐富。
案例分析
對幼兒的分析 一是年齡特點方面:對數的感知能力有所提高,能自主協調好各自的分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愿意自主探索不同的方法。二是社會領域方面:愿意與人交往,做事認真專注,樂于嘗試。三是科學領域方面: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對教師的分析 一是觀察幼兒行為,捕捉生長點:此次活動中我及時發現了幼兒對樹坑的好奇心,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生長點,引導幼兒自主探究。二是啟發式提問,引發幼兒的思考。三是嘗試無果時,示范引導。四是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協助。五是激發興趣,挑戰更高難度。六是對幼兒的成功給予肯定:幼兒想出好的辦法時,教師有時會用語言表揚幼兒,有時會為幼兒豎起大拇指,當幼兒取得成功后與幼兒共同歡呼慶祝。七是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學習方式: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讓幼兒通過親身操作、實踐獲取新知識。八是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環境:作為教師,在幼兒的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寬松自主的游戲環境,還為幼兒創設自由、支持、鼓勵的精神環境,鼓勵幼兒自主探索。
案例反思
充分挖掘自然資源 我們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挖掘身邊的自然資源,深入分析,開發利用。正如陳鶴琴先生主張:大自然、大社會,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最豐富的、最具吸引力的學習環境。
幫助幼兒樹立自主探索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支持鼓勵幼兒自主探索,注重學習過程中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
抓準時機適時指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過多的限制或者放棄引導,都是對幼兒的不負責,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介入幼兒的游戲時,教師要抓準時機,在幼兒需要幫助時、在幼兒失去興趣時、在幼兒需要更高的挑戰時、在幼兒遇到危險等情況時適時介入指導。
科學有效的引導 教師的指導要講究方式方法,既不能喧賓奪主,干涉了幼兒的思考與游戲探索,也不能放任自由,而應該仔細觀察正在游戲中的幼兒的表現,科學有效地引導。教師的引導要有目的性、計劃性和整體性,起到對幼兒引導促進的效果。
注重活動的延伸 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一定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每次活動結束后教師一定要及時反思總結,尋找下一次活動的機會與可能,引導幼兒總結新經驗,提升知識點,為下一次活動更好地積累經驗,幫助幼兒更好地實現自主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馬坡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