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楠
游戲是兒童時期的主要活動,是數學教育的有力手段。兒童通過游戲,獲得粗淺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各種游戲能夠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培養兒童感知、思維想象、記憶和操作水平。可以說游戲是最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一種活動,它能給兒童以快樂并讓其從中受到教育。
數學區域的游戲活動是一種通過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和數學材料,讓全體幼兒以個別或自成小組的游戲活動方式進行自主參與選擇數學材料、主動參與探索數學操作,幼兒通過在游戲活動中感知、累積和總結獲得經驗,獲取相關數學知識并用以促進自身智力發展的重要綜合學習游戲活動形式。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有明確目的、有合理計劃地創設對適齡幼兒施加數學教育的重要區域。教師要從廣大幼兒的日常生活學習經驗特點出發,提升建構數學應用區域和材料的生活操作性和生活趣味性,如此可以充分滿足幼兒自己動手學習操作的良好愿望,同時還利于幫助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樹立建構數學的概念,體驗傳統數學在游戲生活中的巧妙運用。
學前教育幼兒加減運算能力一般為:4歲以前,基本上都不會進行加減的運算,但有時候可能用較小數的運算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中小部分關于數量的加減運算問題;4歲以后,能借助肢體動作、實物活動進行一定的數字加減運算;5歲以后,能運用數學表象方法進行加減的運算;5歲半以后,通過運用數的數理分解與運用合成數的經驗一并進行加減的運算,基本可以達到按數群進行運算的成熟程度。我們班的孩子現在正處于大班階段,他們對于數運算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不夠靈活。那么如何讓孩子們在區域游戲中靈活掌握數運算呢?現就我們班開展的“文具超市”游戲活動來具體說一說。
10以內的加減法在生活中比較常用,但對于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通過實物操作引導幼兒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并用“加”或“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在數學區域活動中設計了“文具超市”這一操作性強、貼近幼兒生活的游戲活動,并在游戲活動中與幼兒一起完善和改進區域材料和游戲玩法。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自己自由購物的機會不多,但經常陪同家長一同購物,有一定購物經驗。在游戲活動中,孩子們將以往的所見所聞運用于實踐購物,在模擬式游戲中學習并獲得經驗上的提升。孩子們的金錢概念不等同于成人,所以在價格的確定上我不制定文具的價格,而是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價格,體現游戲的自由化。布置文具超市時,我也請孩子們幫忙,根據自己在超市的所見模擬布置環境,在這個活動中他們的積極性很高,十分樂意參與布置。
接下來就是購物環節,這是一個快樂的環節,是讓孩子購物、學習、記錄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本次活動要突破的難點。購物中,我發給每位孩子10元的代幣券,可以根據文具的價格自由購物,但是總價剛好是10元或10元以內。我們在進超市之前,設立了商品宣傳海報,并向幼兒提供預購清單,幼兒可以根據海報內容,計劃自己想買的文具。幼兒在計劃時就可以運用已有經驗,按照商品價格計算購買數量和種類。這樣進入超市后就可以在導購員的引導下挑選清單上的物品了。之后在收銀結賬處,收銀員會根據他的預購清單和所選購的商品進行核算,檢查正確后在清單上蓋章留存。幼兒在結賬時將再一次運用到數運算,收銀員需要核驗,顧客也需要清楚自己購買的物品數量及總價。
為了提升游戲效果,兩周后,我們的文具超市更新了海報,部分商品特價出售,在商品價格后標注“直降1元”“直降2元”“直降3元”等字樣。這樣孩子們在填寫預購清單時就要先計算商品降價后的價格,再計算需要購買的數量。收銀員也要了解變更后的商品價格,在收銀時核算檢驗。
又過了兩周,我們進行了“購物小達人”的比賽。比賽規則是,看誰用10元錢在文具超市里購買的品種最多。這就要求幼兒進行連加的運算了,根據不同商品的價格進行連加,最終得數為10或小于10。孩子們的購物熱情一下子高漲了起來,最厲害的張熙若小朋友,居然買了10種價值1元的商品,贏得了“購物小達人”的稱號。
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他們在游戲中理解了數的運算,掌握了數的運算,游戲活動讓數學學習更有樂趣。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集體游戲活動還是區角游戲活動或日常游戲活動,更多的要以“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為主,遵循幼兒數運算概念的發展軌跡,以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特點為立足點展開教學設計,符合《指南》基本理念。總之,幼兒的數學學習是動作探究、表象積累以及邏輯思維的過程,幼兒的數學區學習是建立在對具體事物的充分感知和操作體驗之上的。幼兒園數學區域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應該立足于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投放適宜、科學、有趣、生活化、游戲化的可操作材料,讓幼兒在自主操作的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構建初步的數概念,從而體驗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作者單位:北京育新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