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萬公里——一個充滿自豪的數字。根據國鐵集團2020年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14.63萬公里,其中高鐵3.8萬公里,運營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現如今,提及中國的“國家名片”,高鐵絕對占有一席之地。這背后凝結著的是千千萬萬個中車人的心血和汗水。
中國中車,很年輕。2015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國資委批準,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合并,這個名字應運而生,至今不過6年時間。中國中車的歷史卻很悠久。從1881年中國第一臺機車“龍號機車”誕生至今,中國中車承繼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百年積淀。
高鐵被視為當今時代高新技術的集成和交通硬實力的體現。在21世紀初中國高鐵剛剛起步時,德國西門子、加拿大龐巴迪、法國阿爾斯通與日本的川崎重工等高鐵制造企業基本壟斷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鐵技術。如何破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中國中車創新的第一步。
以市場謀技術的理念促使中國中車充分運用國內大市場進行外交、政治、經濟上的國際博弈,形成了中國高鐵高速發展的獨特路徑。2004年,中國中車旗下的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在當時鐵道部的統一部署下,與幾家國際高鐵巨頭展開了智慧與耐力的角逐。在與國外技術成熟企業的合作中,中國中車迅速提升了高鐵列車研發制造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本土化的高端技術人才在合作中得到深入鍛煉,大大提高了我國高鐵全產業鏈的科研攻關能力。
然而,“核心的技術是討不來買不來的,只能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中國中車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始終把技術研發作為重中之重,通過不斷加強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加快技術和產品升級,為自身高質量發展和品牌價值提升提供源動力。有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中國中車研發投入分別為96.84億元、104.92億元、111.79億元、122.65億元及135.79億元,連續五年實現正增長。
有付出總有回報。近年來,中國中車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多點開花,碩果累累。其中,該公司承擔的7個國家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取得里程碑突破,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成功下線;系列化中國標準地鐵列車研制及試驗項目穩步推進;重大產品研發成果喜人,京雄智能高速動車組上線運營,時速350公里貨運動車組成功下線,30噸軸重貨運電力機車等完成樣車研制,“復興號”高原雙動力集中動車組研制提速。
在硬核科技創新能力加持下,中國中車行業話語權和影響力持續增強。2020年,中國中車發布國際標準9項、國家標準24項、行業標準25項,申請專利6437項,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2項、銀獎1項、優秀獎7項,專利質量位居中央企業A級。同時,該公司連續多年位列世界500強,其產品和服務已經出口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到2025年,將建成以‘一核兩商為標志的世界一流中車;到2035年,將建成以‘受人尊敬為標志的世界一流中車。”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國中車創業140周年。伴隨著集團“十四五”發展戰略綱要的全球發布,中國中車奮進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