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文題速遞
就你讀過的某部名著,寫一篇讀后感,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寫作指津
1.區分什么是“讀”,什么是“感”。
讀了名著后,觸動你的可能是某個意味深長的語句、某段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也可能是某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某種特別的裝幀設計。“讀”在讀后感中的形式主要有:(1)準確引用原文句段;(2)概述書籍內容、要點;(3)生動描繪書中打動你的畫面、場景。
“感”是閱讀后的浮想聯翩,是對所讀內容的思考提煉,是作者、書中人物與讀者情感的激蕩交匯。呈現在讀后感中,不僅是名著觸發的“感點”,還包括圍繞“感點”進行的形象生動的譬喻、鞭辟入里的論述等。
2.厘清“讀”和“感”的關系。
(1)“讀”在先,“感”在后;“讀”是源,“感”是流。如果把讀后感比作一個花炮,“讀”是引線,“感”是引線被點燃后爆開四散的思緒火花。
(2)“讀”是由頭,“感”是重點。表現在讀后感中,“感”的篇幅應多于“讀”。這不難理解,你買個花炮,肯定不是為了欣賞引線,而是想看到絢爛的煙花。
(3)讀后感不是“讀+感”,而是“讀×感”。在讀后感中,“讀”和“感”不能截然分開,而是水乳交融。“讀”的引用、概述、描繪,都是為了引出“感點”,為之鋪墊。與“感點”無關的內容,一概不寫或點到為止。寫“感”時,要圍繞主要“感點”,并時時回扣、呼應前面“讀”的內容。
3.讀后感有可借鑒的行文思路,最常見的結構框架是“引—議—聯—結”。
“引”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引述名著原文。“議”是對所“引”材料的分析,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挖掘材料的深意,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主要的感受或觀點。“聯”是緊扣感點,聯系個人生活經驗、閱讀經驗和社會現實,由此及彼,拓展發散,讓感悟更有深度。“結”是總結全文,可呼應所“讀”,可提出號召,可強調感點,可升華主題。
讀后感,切記不要“踩雷”:1.“讀”的內容過多,“讀”“感”比例不協調;2.“感”點多而雜,結果沒有一個點講“透”;3.“讀”與“感”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聯,“讀”的部分不能自然地引發“感”,或“感”與前面的“讀”脫節;4.談“感”思路打不開,就事論事,浮在表面,顯得膚淺。
習作展示一
不要過早離開“百草園”
——讀《朝花夕拾》有感
◎李家悅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每每讀到此,我都內心澎湃。多么優美有趣的文字,多么讓人神往的地方,多么自由自在的生活呀!
這段文字出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魯迅在百草園度過了歡樂的童年。在那里,他和大自然做伴,與花草蟲魚嬉戲。
而在這篇散文的另一處,魯迅這樣描寫:“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
文字透著些傷感。我隱約感覺作者在寫三味書屋時愉悅的心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苦悶不堪的牢騷。顯然,他并不喜歡這里——“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雖然先生是“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豈止他這樣呢?多少孩子被迫早早離開了人生的“百草園”!當今社會,人們習慣用冷冰冰的分數來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高低。于是,奧數班、英語班、作文班、興趣班……孩子們的課余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的。鄰居的女兒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紀,成績優異,獲得了很多榮譽,被整個小區的家長夸贊。但誰又真正關心她的感受呢?深夜的臺燈下,她眉頭緊鎖,總是呆呆地望著窗外,她不快樂,她疲憊極了。
揠苗助長真的好嗎?放眼周圍,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學,家長陪讀的現象愈演愈烈。孩子全力以赴地學習和應試,日常事務難以自理,衣服不會洗,被子不會疊,甚至連洗頭都成問題,一切全由父母統攬。他們步入社會后,誰來照顧他們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家長不應該剝奪孩子快樂玩耍的權利。童年只有一次,童年快樂的人,內心便充滿陽光;若是童年被以愛之名禁錮在“三味書屋”中,他心靈的陰霾也許一輩子都驅之不散。
人生本是注定要告別“百草園”,前往“三味書屋”的。但我希望,不要讓天真的孩子過早地離開“百草園”。請珍愛我們這些孩子,珍惜快樂的童年吧!
(浙江杭州市翠苑中學文華校區,指導老師:麥子)
點評
小作者從《朝花夕拾》中選取最打動自己的一篇文章,引用文中描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文字,兩相對比,品讀出背后不一樣的情感;再由書本到現實,感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被迫早早離開“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童年。圍繞這一點,小作者再舉事例,論述這一社會現狀的實質在于一味逐“分”、揠苗助長,緊接著剖析其危害,結尾發出呼吁,呼應題目和開頭。
習作展示二
平凡中的不平凡
——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杜金杭
手捧《平凡的世界》,著實驚訝: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包裝竟如此樸素。普通的膠裝書,白色封皮上僅有一張畫,語句樸實無華近乎平淡,與我想象的高深相去甚遠……
粗略翻下來,再次印證了我的感覺:小說并沒有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以1975年到1985年的中國社會為背景,以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倆的人生經歷為主線,串起了多個小故事。
直到我花兩倍的時間品讀第二遍,才慢慢領會到,最樸實的文字中往往蘊含著最深奧的人生哲理:窮的,富的,甜的,苦的……無論對個人來說再怎么不一般,對世界來說,都是如此微不足道。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努力在世界上留下一點什么。
小說中的孫少安便是這樣,在平凡的世界努力創造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孫少安小時候成績很好,但無奈家里實在太窮,他只能放棄讀書。但他依然擁有超乎同齡人的魄力,以及干大事的志氣。他18歲就當上了生產隊長,憑借自己的能力,讓村民心服口服;之后又辦起磚廠,自己富起來后不忘村里其他人,自掏腰包改建小學,成為村里的帶頭致富人。但致富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東拼西湊開辦磚廠;日子稍有起色后,決定擴大磚窯規模,卻不慎請了個冒牌的燒磚師傅,一切又回到起點;可他沒有放棄,大膽重辦磚場,終于有一絲轉機……
生活中,平凡卻不甘平凡的人也有很多。“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張俊成,通過成人高考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專科),畢業后成為一所中等職校的校長;“燃燈校長”張桂梅的人生原本是平凡的,可是因為與大山深處的教育結了緣,因為一輩子不忘初心的矢志堅守,因為圓了一千多名貧困女生的大學夢,她的人生變得無比精彩,她讓更多人看見了光明;武漢快遞小哥汪勇,從獨自出門接送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上下班,到組建志愿車隊接送醫護人員,再到給醫護人員送餐食、送物資、修手機、買拖鞋等,他經歷了不平凡的2020年……
對于浩渺時空而言,我們不過如塵埃飛揚,或像水滴入海,最多只留下片刻波瀾,就難尋蹤影。對于個體生命而言,短暫的人生,通過創造與拼搏,在宇宙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就不枉此生。
特別喜歡一句歌詞:“我可以改變世界,改變自己,改變隔膜,改變小氣,要一直努力努力,永不放棄,才可以改變世界……”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年代,不會像《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那樣承受太多的磨難,窮盡一生也難以創造時代傳奇。然而,在平凡的世界,平凡如你我,一點一點改變自己,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就?
(浙江杭州市妙語天然專修學校)
點評
一本看起來不起眼、初讀也不覺得精彩的書,卻讓小作者品出了不一樣的人生哲理。小作者緊扣“平凡中的不平凡”概述孫少安與命運抗爭的經歷,然后聯系現實,拓展開來:或列舉如孫少安一樣在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地活著的人與事,或以形象的比喻論述要留下痕跡不枉此生,或引用歌曲表明心志。最后回扣書本,點出這本書對我們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