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紅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創新成為各國驅動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無形力量。在此番較量中,科創企業如何轉化創新成果,解決“卡脖子”問題;創投機構如何搭建金融平臺,解決融資難題,成為決勝的關鍵。近日,《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了北京信創科達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創資本”)創始合伙人馮國馨。

馮國馨
“科技強國的動力在于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而我們科技創新的主要挑戰在于技術與產業脫節。科技創新者需要產業應用支撐和護航,而護航者面對資金、成本、市場、時間等壓力,沒有有效通道與科技創業者建立信任。”在馮國馨看來,科研需要專注,無暇顧及市場需求和產業規律,這是科研人員創業的最大短板。
“科技成果轉化缺少職業‘經紀人,技術、產業、資本都是相對獨立的,就像一顆顆葡萄,需要枝蔓連接成串,這是個細活,也是個苦活、累活,沒有一定基礎做不了。”他所說的“基礎”包含五個方面,首先要是企業家,至少是創業者,能夠及時了解經濟業態;其次,要具備理解和研讀政策的能力;第三,要具備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第四,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第五,要懂得如何與產業相結合,推進項目落地。
以此為標桿,身兼天津大學北京校友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的馮國馨于2015年聯合幾位杰出校友,共同創立了信創資本,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的創投平臺”,所投科創項目發展節節攀升。
2017年底,馮國馨接觸到一個高校創業團隊,他們的方向是工業無人機。“現在民用無人機已經非常尋常,但是工業無人機還存在很多技術空白,一方面飛手培養較為困難;另一方面,續航能力比較差,尤其是四旋翼無人機,電池續航只有40多分鐘,固定翼無人機雖然能夠持續巡航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但是無人機和燃油成本比較高。”溝通之后馮國馨了解到,該項目團隊具備專業知識、技術和開拓能力,并且他們的無人機已經實現了自動路徑規劃和自動避障。與此同時,他們還建立了機庫,可以實現自動為無人機更換電池和探頭,有效解決了續航難題。
綜合考量之后,馮國馨判斷這個項目潛力巨大,僅僅用了兩個星期便決定投資。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成立不到2年,產品上線不到半年,該項目便獲得了4000萬元的省級高壓線巡檢服務。目前項目已完成A輪、B輪融資,共獲得藍馳資本、洪泰基金等數億元投資。馮國馨的投資也隨之翻了10倍。“科技經紀人就是要以合伙人心態為科技創業者賦能,以產業投資視角提供聚合服務,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加速創新成果落地。”
“地方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挑戰,在于缺少通過產業數字引擎等高科技手段精準了解自身現狀和產業趨勢,找不到可信的、能落地的科技創新戰略伙伴協同建立科創生態示范。”馮國馨認為,地方產業基礎和特色各有不同,如果能夠建立一個產業大數據平臺,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業態分析,推薦本地適合發展的產業,再配以相應政策進行精準招商引資,將會事半功倍,甚至還可以通過平臺監控區域內企業的活力或風險,提供相應指導。
在馮國馨看來,要推動科技創新,政府應做好基本保障,特別是對知識產權、專利進行保護,并積極推動本地市場對創新企業的開放和支持;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要積極推進投融資和貸款聯動機制,對有科技知識產權背書、風險較小的企業發放貸款,真正落實知識產權融資、股權融資制度;科技經紀人要有解讀國家及區域政策的能力,在公司治理結構(團隊、股權及融資)、戰略定位與落地(產業對接、渠道拓展、資源整合)、市場營銷與經營管理(法務、財稅、人力)等方面,能夠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合伙人級別的聚合服務,“陪跑”科創企業。“各司其職才能創造更大價值。信創資本的合伙人要么是持續創業者,要么是行業資深專家,背景覆蓋科技、金融、法律、互聯網、教育等方向,在天津、昆山等地都有成功落地科技創新微生態的經驗。”馮國馨介紹道。
對于年輕的科技創業者,他建議,要充分發揮校友生態作用,多向有實踐經驗的校友取經,“學習要有導師,創業也需要導師,要找成功創業或者在創業路上走得比較遠的校友企業家作為導師,如此創業初期才能避免出現重大風險”。與此同時,一定要關注產業應用。“什么是應用,就是找到一種模式后能夠快速復制,找得早就發展得早,找到了復制不了就和別人一起做,不要鉆牛角尖,要勇于取舍,只有放得開才能跑出‘巨無霸。”他建議創業者們,科技創新是個慢工活,要有耐心和信心,“科技創業和科技投資必須你情我愿,慢慢打磨,這個時候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