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年均增長約13%,保險總資產年均增長約12%,行業保費收入年均增速為GDP增速的2倍,在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的大背景下,國人對保險需求的快速增長,也為我國保險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國內生產總值自2020年二季度起同比增長0.7%,已實現經濟正增長。與經濟發展快速恢復和轉正相對應,我國保險業在2020年年初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的沖擊后,經過迅速應對、調整和恢復,在進一步發揮保險保障、增信與投資功能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遏制了保險業務下滑及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并迎來了一個更加快速的發展機遇。我國保險業已經成為國內金融市場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為其他金融行業提供了可鑒經驗。

張恒國
我國保險業過往高速發展的內在原因,一是監管框架的不斷完善和政策引導的不斷加強。對保險市場亂象的整治工作持續推進,對保險機構經營和股東股權管理的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對外開放政策加快落實,以上因素都使得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得以規范,亂象得以整治,行業整體形象也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通過強化商業保險的市場化作用,有效地完善了保險機構的治理水平,使其能夠更充分地發揮風險保障和損失賠償功能,筑牢了保險業長期穩健發展的基石。
二是隨著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提高和保險意識的增強,民眾對于保險產品的保障與投資功能需求日益旺盛,進而釋放了大量商業保險,特別是商業健康保險的市場需求。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肆蔓延,令我國居民健康保障意識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也讓國內的商業健康保險獲得了爆發式增長。
三是保險資金是資本市場重要的資金提供者和參與者。其投資范圍寬泛、投資收益穩健、底層資產安全等特征共同鑄就了險資在融資領域的獨特優勢。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堅持依法參與資本市場建設,已成為機構投資者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市場提供了穩健、專業的資金來源,也促進了保險機構的經營水平及盈利能力的長足發展。
2021年,我國將正式開啟“十四五”規劃的全新征程。“十四五”時期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既是適應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也是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未來數年內,中國保險業在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將大有可為,特別是在我國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的情況下,社會基于健康和養老方面的需求將持續旺盛,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空間廣闊,未來可期。
在支持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我國保險業需要重點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是大力發展商業健康險。在更大的范圍內打通醫療資源對接渠道、加速醫養結合,同時積極開發和提供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咨詢、慢性病管理、養生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務,打造全健康狀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體系,逐步轉變社會民眾對于商業健康保險的認識,將其變成民眾日常的消費品和生產生活的必需品。
二是積極參與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要充分抓住未來養老市場的廣闊機遇,不斷提升商業養老保險技術水平,完善商業養老制度建設,加強商業養老保險在產品及服務方面的創新,為助力我國建立和健全養老保障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是更充分地發揮保險資管資金融通的作用。在交易結算、資金存管、證券承銷、財產估值、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面持續提供優質服務,維護資本市場的安全穩健運行。此外,還要不斷加強與其他金融同業之間的合作,不斷挖掘消費、健康、科技、養老等領域以及“一帶一路”等重點項目的投資機遇和投資需求,為國家重大項目提供更多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四是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管理。在健全全覆蓋、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強化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積極介入、廣泛參與,為共治共建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撐,使保險逐步成為社會保險市場化運作的主要參與者。
五是借助科技賦能。不斷加快“保險+科技”的發展布局,驅動保險業的轉型升級,讓保險業融入數字經濟浪潮。要通過數字化轉型和科技賦能,以風險管理的新模式,構建全產業全鏈條全周期的先進保險服務體系,暢通傳統模式下形成的天然壁壘,全面提高抗風險能力,激發保險行業“新活力”,助力產業催生新的發展動能。
2021年,我國保險業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在國家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