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日前,國家市監總局公布《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1年8月2日。該稿增設了第13條“新業態中的價格違法行為”,在行政法規層面首次定義了“大數據殺熟”,廣受矚目。
在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第18條基礎上,擬修訂的新規正式界定了“大數據殺熟”: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算法等技術手段,根據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基于成本或正當營銷策略之外的因素,對同一商品或服務在同等交易條件下設置不同價格”,對此,可處上一年度銷售總額1‰以上、5‰以下的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者,可責令停業整頓,或吊銷執照。
殺熟是不道德的,往輕里說是濫用信任,往重里說是欺詐。親朋熟人向你購買商品或服務,你收取遠遠高于一般顧客的價格,本質上是把別人對你的信任與感情套現。在線下交易中,熟客一般會獲得一定的折扣,這是賣家為了維護客戶關系,增加客戶黏性。
但在某些互聯網平臺看來,如果有一類顧客,長期或高頻地在本平臺購物,似乎對平臺的忠誠度或黏性很高,何妨向他們索取比一般客戶更高的價格?問題在于,這些顧客,在該平臺購物,并不是因為沒得選,只是因為習慣了,他們往往還沿用線下交易的經驗,覺得自己是熟客,就算沒有優惠,也不會比一般客戶享受的待遇更糟糕吧?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被平臺視為肥羊,等發現自己被宰了往往怒火中燒,有被騙、被欺詐的感覺。要知道,他們并不是非得在你那兒買東西不可。
所以,殺熟也好,大數據殺熟也好,都戕害了商業倫理與社會信任,賺這種錢也見不得光。而前者的危害是個體性的,后者的危害是整體性、系統性的,故而有必要加以處治。但要使法條“一鞭一條痕”,不至淪為一紙空文,應雙管齊下:一是鼓勵愿意較真的顧客或是知曉內情的內部人進行投訴、舉報,把平臺非法所得或高額罰款的一定比例拿出來作為獎勵,讓不良平臺收手,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對平臺的算法與歷史交易數據進行檢查,如有問題依法查處。系統性的大數據殺熟一定會留下痕跡,如果有平臺篡改數據則更應嚴厲處罰。
總之,互聯網平臺由于掌握了億萬顧客的個人身份、住址、交易頻率與內容等數據,內蘊著驚人的能量與權力,并且具備利用這種能量和權力為自己謀利的可能性。理論上講,平臺可以作惡的手段多了去了,大數據殺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把殺器而已。正因為平臺作惡的能力是個人無法比擬的,因此平臺必須心懷敬畏審慎自律,而有關部門則必須有所警惕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