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HD典型癥狀之一——注意力缺陷的邊界十分模糊,如果不能準確識別,或將造成ADHD濫診與漏診并行。 視覺中國 ?圖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丁海琪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梁淑怡 ? 制圖
★正因多動癥診斷沒有生物學指標,誤診和漏診的風險是一定存在的。“希望醫生們保持小心謹慎,不要做出不準確的診斷,開出不必要的興奮劑處方。”
利他林與阿德拉依然是國外主流AD-HD藥物。一位藥販甚至在朋友圈訂單物流信息上打出大標語:“累了困了阿德拉,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為了向中國發貨時規避監管,該藥販采用區塊鏈平臺來完成收款,并建議顧客不要填寫真實收件地址。
沒有癥狀程度評估,沒有按療程用藥提醒,李廷順利拿到了8盒中樞神經興奮劑藥物——“專注達”。
2021年3月,25歲的李廷來到沈陽一家醫院心理門診就醫,在了解到希望提高專注力訴求后,醫生給他開了8盒“專注達”,并叮囑“考試有需要的時候再去吃”。
李廷的處方箋“診斷”一欄寫著: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即為大眾口中的多動癥,主要癥狀為注意力缺陷、多動。患者以青少年居多,許多人的癥狀會一直持續到成年之后。
根據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2015年編寫的《中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下稱《指南》)數據,我國兒童ADHD總體患病率在4.31%-5.83%之間,據此估計全國有患兒1461萬至1979萬人,而成人中約4.5%會表現出癥狀。
類似李廷的確診經歷曾在美國大范圍上演。ADHD典型癥狀之一——注意力缺陷的邊界十分模糊,如果不能準確識別,或將造成ADHD濫診與漏診并行。
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中樞神經興奮劑藥物經由醫院處方流入民間,或助長藥物濫用現象。部分藥物甚至通過走私渠道流入國內,被當作追求快感及提神的手段。
“希望醫生們保持小心謹慎,不要做出不準確的診斷,開出不必要的興奮劑處方。”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編寫小組組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教授Allen Frances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提醒。
診斷擴大化正抬頭?
“很多醫生問個5到10分鐘,然后隨便填一個量表,就給孩子扣個ADHD的帽子。這樣是不嚴謹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告訴南方周末。在他看來,國內ADHD診斷擴大化的現象不僅存在,且有抬頭之勢。
2020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行為學組編寫了《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早期識別、規范診斷和治療的兒科專家共識》(下稱《共識》)。這份6000字左右的文件由二十多位國內ADHD領域專家聯合制定,介紹了ADHD規范化診療的經驗。鄒小兵正是編寫者之一。
上述《共識》提到,目前,國內基層兒科和兒童保健科醫師對ADHD尚存在早期識別不夠、診治不規范等情況。
同樣參與《共識》編寫的深圳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楊斌讓對南方周末表示,由于中國ADHD門診量比較大,可能存在問診時間較短的情況。而用于科研目的的診斷會更加仔細,問診可達到20分鐘左右,并使用一些專門診斷工具。二者相比較,“臨床診斷沒有那么嚴格,準確性相對沒有那么高”。
不過,楊斌讓認為國內尚不存在明顯的診斷擴大化趨勢。理由之一是,國內定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ADHD的患病率長期穩定在5%至7%左右,相較美國低了一大截。更為突出的依舊是診斷不足。
兩種說法各執己見。但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國人正在購買治療ADHD處方藥物。
咨詢公司QYResearch發布的ADHD市場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是ADHD藥物市場規模增長最快速的地區之一。報告估算,2019年國內ADHD藥物市場規模達到8839萬美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1.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預計為9.77%。
目前,國內治療ADHD的藥物主要有專注達(Concerta)與擇思達(Strattera)兩種。專注達由美國強生公司研制,于2005年上市,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主要的有效成分為哌醋甲酯。擇思達則于2008年在國內上市,其主要成分是托莫西汀,可以通過提高服用者前額葉中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提高注意力。
根據1996年發布的《精神藥品品種目錄》,哌醋甲酯屬于第一類精神藥物。因此專注達只能由具備專門處方權的醫生開出,也被稱為“紅處方”。擇思達則在藥房和電商平臺上皆有銷售,以美國禮來公司生產的進口版本為主。
未受管制的地下市場
在醫院、藥房之外,還存在一個隱秘的多動癥藥物地下市場。買家的身份形形色色,既有AD-HD確診患者,也有看上興奮劑藥物提神作用的“考研黨”,甚至還有追求刺激的癮君子。他們交易的藥物中,除了正規渠道開出的專注達、擇思達,還包括境外走私藥物。
南方周末發現,百度多動癥貼吧首頁常年被與藥物交易有關的帖子所占據。買賣雙方往往使用英文字母縮寫來指代藥品名稱,比如adl(阿德拉)、ltl(利他林)、amd(阿莫達西尼)等。
2021年6月,ADHD患兒家長陳華(化名)發帖,出售吃剩的300粒印度版擇思達。因上課嚴重搗亂,在河南上小學的陳華兒子被建議休學,之后確診患有ADHD。
醫生開出的處方是擇思達和兩種中成藥。服藥四個月后,孩子變安靜,“不出格了”,但陳華開始面臨經濟壓力:三種藥物加起來每月要花三千多元。
偶然機會,陳華結識了一位銷售印度成人藥品中介,轉而從其處購買印版擇思達。他給南方周末算了筆賬,國內擇思達206元一盒7粒,一個月要花八百多元,印版100粒僅為700元,效果感覺“一模一樣”。
陳華就此開始向其他有需要家長轉賣,價錢同樣是7元1粒。一個多月來,他已經“幫助”了十多位家長。
與陳華不同,更多藥販將銷售ADHD藥物發展成一門生意。
港版利他林藥販田友(化名)開價150元一顆。他稱國外醫院利他林“一盒30顆,500元頂天了”。其供貨渠道包括,國外朋友從醫院拿藥以及其他藥販手中收貨。即將到手的一批利他林,開價2800元。盡管價高,但拆散銷售依然有賺頭。
利他林與阿德拉是國外主流ADHD藥物。利他林與專注達一樣是哌醋甲酯藥物,但少了緩釋配方。阿德拉則是一種混合藥物,主要成分為右旋苯丙胺。它們的作用機制都是通過增加多巴胺或去甲腎上腺素釋放,提高大腦的注意力、控制力等。二者都屬于中樞神經興奮劑,需憑處方開出。
許多國內應試者正是看中了這些藥物興奮神經的作用,滋養起一批藥品“代理”。田友就表示,他最主要的客戶群體是考研大學生,希望在復習和上考場前服藥來提高注意力、保持精神。
買家付款時,田友會發來一個閑魚鏈接讓對方拍下,增加對方信任感。這些閑魚上的商品描述五花八門,比如運動鞋、影視VIP等。兩個月成交17筆,賺了7500元左右。
?下轉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