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逸君
歐洲甚至到中世紀,其內部的戰爭,仍以“貴族戰爭”為主,那時的歐洲貴族之間大多有姻親關系,所以相互之間下手并非總是那么狠毒,這點與儒家文化的“親親”有相似之處
理解戰爭是為了珍愛和平。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定義: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在上古,“國”與“家”有區別,國是封國,即諸侯的權力范圍;家,是大夫的封地。而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那時叫“天下”。西周文王統一天下,以近似聯邦制的形態,成為天下共主,其理想是實現天下大治、消除戰爭。歷史上,西周初期數百年的確避免了“天下”的戰爭,但“國&家”的戰爭,卻并未停息。
原因很簡單,封君和大夫,對土地與利益的貪婪永無止境,自己的土地和利益當然多多益善,每個封君和大夫都這么想,那就只有從鄰國和鄰家搶了。這就是孟子所云“春秋無義戰”,大家都為搶土地搶利益而打仗,哪還有什么“義”呢? 赤裸裸的“利”嘛。
春秋雖無義戰,卻有“貴族戰爭”規則,因戰爭的目的是為爭奪土地和利益,戰爭主體是貴族武士,平民在當時只是擁躉和馬弁。
貴族出于自己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考慮,開始嘗試對戰爭的暴力程度進行約束。所以春秋的“貴族戰爭”,不但規模較小、時間很短,而且相當禮儀化、規則化,甚至有些游戲化,更像是貴族比武。所以,那時的“君子”要學“六藝”,其中射、御與比武有關。
諸侯和大夫們之間,通過文化和道德(禮)相互約束,以達成共識的規則進行比武性戰爭:打輸了的割地賠款,打贏了的獲利頗豐。但無論輸贏,都盡量不過度加害對手諸侯與大夫的人身。
在西周分封后近百年,貴族之間的親緣關系還沒有出“五服”,貴族親戚之間搶地盤、爭利益,如果下手太狠毒,太殘酷,不但為全天下貴族所譴責,而且自己情感上也過意不去,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親親”。
所以,春秋時代的“貴族戰爭”,才有“先禮后兵、陣而后戰、不重傷、不擒二毛、不追亡逐北”等禮教約定。無獨有偶,在人類文明早期,西方的戰爭亦如此。
古希臘與西周類似,也是聯邦性質的文化共同體,西周的封國叫“諸侯”,他們那兒叫“城邦”,古希臘的城邦之間戰爭頻仍,也是利益爭奪,沒啥“義戰”。戰爭同樣規模很小,少數貴族之間進行相當浪漫、游戲色彩的比武,也有類似于西周春秋時期的文化和道德規則,以限制戰爭和比武過程中暴力傷害程度。
古希臘甚至嘗試更進一步降低相互競爭帶來的惡意,試圖尋找較比武的暴力程度更低的競賽方法分勝負,那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古奧運會”在各城邦之間進行,而古奧運選手必須全裸參賽,其中部分原因,是因古希臘社會崇尚人體的健壯美;另一部分原因是為防止運動員在衣物下暗藏武器,避免因“輸不起”而產生悲劇。
歐洲甚至到中世紀,其內部的戰爭,仍以“貴族戰爭”為主,那時的歐洲貴族之間大多有姻親關系,所以相互之間下手并非總是那么狠毒,這點與儒家文化的“親親”有相似之處。
歐洲中世紀戰爭,國王、貴族、騎士如果被俘,一般不會受到加害,而是被用來做人質榨取錢財,戰敗方會籌集大量金銀財寶,或割讓土地,以換回己方被俘的貴族。
中世紀歐洲農民,拿貴族的錢當雇傭兵,被稱為“侍從”,給貴族武士們搞運輸、搭帳篷、喂馬、做飯、鋪床、疊被、倒馬桶,打仗時在陣前搖旗吶喊、起哄架秧子。還有一項重要技術活:為貴族穿鎧甲,幾名專業嫻熟的侍從,要花個把小時,才能把貴族騎士塞進那沉重、復雜、華麗的全身重型鎧甲里,然后再用中世紀的人力杠桿起重機,將其吊運到馬上。
農民雇傭兵拿錢干雜活,沒有義務去為貴族犧牲。所以中世紀的“貴族戰爭”,是貴族騎士之間的相互比武與沖鋒,雙方的農民雇傭軍很少拼死搏殺。
譬如,“英法百年戰爭”的“阿金庫爾之戰”,法軍騎士敗于英軍的箭雨之后,戰斗即停止。法軍的農民“侍從”進入戰場,搶救受傷的騎士、抬走陣亡者遺體、收拾那些散落的馬匹、武器、鎧甲、旗幟……英軍弓箭手在高地上坐視,并未用箭雨攻擊之。
在東方,戰國時代,戰爭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國家權力加強,春秋時代的“貴族戰爭”,發展為國家之間的“全民戰爭”。
列國的王族和貴族,不再親自上戰場、比武、沖鋒,而是動用國家機器,動員、組織、驅使以數十萬計,甚至上百萬民眾參軍,無數陌生人在戰場上浴血廝殺,相互沒有親緣關系,就不再有任何溫情而言,戰爭的殘暴程度,指數級激增。
這一時代,所有古典主義戰爭規則均被顛覆拋棄,貴族的尚武精神與遵守規則的軍事榮耀,變得一錢不值。秦采取“軍功授爵、耕戰”等制度后,戰爭不再追求按貴族規則進行有限利益重構,而變成了贏家通吃。
戰爭的唯一衡量標準,變成你死我活、成王敗寇。戰爭的唯一手段,就是盡可能多的殺戮,甚至演化出“斬盡殺絕、斬草除根、流血漂櫓、尸橫遍野”等成語。
而歐洲古代與中世紀,當戰爭擴大到不同種族之間時,亦變得極為殘暴,譬如:日耳曼蠻族與羅馬之間的戰爭,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文明的沖突”使不同族群之間難以相互理解、溝通、妥協,也沒有血緣和共同生活所構筑的共同關系,戰爭也發展成極度殘酷的模式。
(作者系歷史、軍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