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舉
這種制冷噴霧是夏天用的,如果用于車內降溫,平時一般是放在車內的。夏天車內溫度,是一個密封的大溫室,車長時間停在40度的陽光下,車內溫度最高可能達到90度。這個溫度之下,氣罐很容易破裂,甚至爆炸
炎炎夏日,氣溫持續升高,市面上出現了一款清涼神器,一搖一噴就可以達到降溫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快速降溫噴霧,外觀類似發膠,高壓罐中裝著液化氣體,搖一搖,噴出去,正對著的葉子能瞬間結冰,效果非常驚艷。消費者往往把這種產品用于車內降溫。
這種產品的原理很簡單,根據能量轉換和守恒定律,氣體絕熱膨脹時,會對外做功,氣體內所包含的能量焓值減少,使氣體本身會強烈地冷卻,然后從外界吸熱,從而達到制冷的目的。空調、冰箱都是這個原理的應用。
不過,這種產品雖然效果很好,卻很危險。
這種降溫噴霧的成分,是LPG,也就是丙烷與丁烷的混合氣體。丁烷、丙烷都是一種易燃、無色、容易被液化的氣體,是打火機、燈籠、火炬和一些戶外野營爐具的常用燃料。這類氣體也可以當做機動車燃料使用,也就是所謂的液化石油氣(LPG),噴霧劑也用這種氣體當推進劑。這種無嗅氣體往往添加有強烈氣味的乙硫醇,這樣能在泄漏時更容易被察覺,但既然用于降溫,肯定不會添加,否則車內會有味道。
容器內部液化石油氣的壓強總比外界大氣壓大得多,所以,液化石油氣都是在密閉、具有足夠強度的容器中儲存。消費者使用這種氣體,是去買體積較小的便攜式壓力罐子,降溫噴霧也是用的這種罐子。液化石油氣的蒸氣壓是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所以,氣瓶不應放在烈日下暴曬,禁止用熱水解凍及明火烘烤,也嚴禁用溫度超過40℃的熱源對氣瓶加熱。
丁烷與丙烷混合氣體,儲存壓力一般在10-50個大氣壓。便攜式的氣瓶壓力就更小一些。根據便攜丁烷氣瓶的國標GB 16692-1996,變形的壓力標準是1.3MPa下維持30秒,破裂的壓力標準是1.5MPa下維持30秒。
丙烷在40度的時候,其飽和蒸汽壓就達到了1.36MPa,到了50度的時候,就超過了1.7MPa了。這個壓力已經超過國標的破裂標準了。所以,丁烷氣罐瓶應放在陰涼通風處,儲存溫度在40℃以下,超過50度,危險性就很高了。
這種制冷噴霧是夏天用的,如果用于車內降溫,平時一般是放在車內的。夏天車內,是一個密封的大溫室,車長時間停在40度的陽光下,車內溫度最高可能達到90度,連雞蛋都烤得熟。這個溫度之下,氣罐很容易破裂,甚至爆炸。
這樣的爆炸威力有多大呢?
裝滿氣體的普通一次性打火機,破裂之后,大概能造出約一立方米的火球。一般說來,這個火球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威力并不算大,連紙都點不著。拿在手里爆炸了,火球之后,汗毛、劉海、眉毛、睫毛應該都燒沒,眼睛會條件反射式地閉上,應該沒事,胳膊會被火燎一下,應該會疼一會,但不至于燒傷。所以,火球是嚇人,但其實危險并不算大,真正的危險是打火機爆開的碎片,容易劃傷人,傷到眼睛。
顯然,氣罐的威力更大。丁烷丙烷的密度,大約在0.5-0 3.6g/cm,一個打火機裝液量大約2ml,也就是一克多。網上的這種氣罐,裝氣量大約在220mL,也就是一百多克,裝氣量是打火機的100倍。產生的火球會更大。在爆炸過程中,摩擦產生火花就可能會引發爆燃,爆開的火球比打火機大,沖擊力也會大很多。即便沒有爆燃,飛散的金屬也很容易傷人。
在陜西西安,一家烤肉店桌上使用的“卡式爐”發生爆炸,就致使一名女性顧客面部和手臂嚴重燒傷,兩名兒童不同程度受傷。事故還殃及鄰桌的3名食客。
任何產品,都有風險。風險不是問題,風險與收益的性價比,卻是真問題。夏日車內降溫,有安全的方法,先打開車窗,人過一會再進去,然后再車窗、天窗全開,跑一會,再關上窗,開到內循環,空調開到最大。一般也就十來分鐘的事。為此去冒爆炸的風險,顯然不值得。
理論上,這類產品都是安全的,也的確有其適合的場景,比如需要快速制作冷飲的時候。所以,在常溫下儲存、使用,這些產品的安全與功能的性價比就是可以接受的。但問題是,公眾由于缺乏這類知識,就會覺得這種產品很好,把這些產品,應用在不適當的場合,比如車內降溫,就會產生安全風險。所以,關鍵問題,不在于簡單的制止,而是規范的宣傳。
類似因為公眾缺乏認識,造成潛在危險的產品還有激光玩具。市面上有一些激光筆玩具,功率超過了700毫瓦,甚至達到1瓦,大大超過了準許向公眾出售的5毫瓦功率。當激光筆功率超過0.4毫瓦時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這些激光筆能瞬間射爆氣球、點燃衣服等;激光到達人體視網膜敏銳部位后,會對眼部造成傷害,有些傷害比如黃斑灼傷,是不可逆的。
從工業角度,大功率的激光不該禁止,也無法禁止,但是,在宣傳、渠道上把這種東西玩具化的廠家,的確是不負責任的。另一方面,監管者的責任,除了禁止之外,規范廠家宣傳,主動做好科普,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系材料化學、技術經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