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李玉妹為省人大機關全體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生動的黨課。李玉妹指出,在一系列黨的偉大精神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了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這是我們黨豐富多彩的精神譜系中最耀眼的時代結晶。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是全國最早興辦經濟特區的省之一。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是廣東最鮮明的精神特質、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李玉妹圍繞學習和發揚黨的偉大精神,談了3點體會。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偉大精神發展史、傳承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論述,形成了關于黨的偉大精神的最新理論成果,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史理論、黨的建設理論所作的重大貢獻,為學習黨史、弘揚黨的偉大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全面系統呈現黨的偉大精神圖譜。在黨史學習教育的4本必讀書中,其中一本是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偉大精神就像一條紅線貫穿全書。據初步統計,在書中收錄的40篇文稿中,直接涉及偉大精神的文稿有24篇之多,占總量的60%。在今年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總書記如數家珍一一點出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這些偉大精神構筑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二是深刻揭示黨的偉大精神的形成的基礎和核心要義。總書記從3個方面揭示了偉大精神形成的基礎。第一,黨的革命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第二,偉大革命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升華。第三,革命精神吸收和借鑒了世界文明優秀成果。
產生于不同時期的精神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又有著共同之處,在《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總書記對此作出一系列深刻闡述,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1. 理想。這是精神譜系的靈魂。2. 為民。這是精神譜系的價值追求。3. 奉獻。這是精神譜系的崇高風范。4. 奮斗。這是精神譜系的堅實基礎。5. 創新。這是精神譜系的強大動力。
三是深刻揭示黨的偉大精神的重大意義。總書記多次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通過學習,深刻感到我們黨百年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是我們黨自我革命的強大動力,是黨和人民開拓前進的不竭動力。
在一系列黨的偉大精神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了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這是我們黨豐富多彩的精神譜系中最耀眼的時代結晶。因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是全國最早興辦經濟特區的省之一(全國最早確定的4個經濟特區,即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有3個在廣東)。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一脈相承,都是廣東最鮮明的精神特質、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而特區精神又是改革開放精神的內核和顯著標志,所以,廣東人最有資格、最有理由學習發揚這兩種精神,人大工作的同志也最應當學習發揚這兩種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的豐富內涵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去理解。
(一)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
敢闖敢干、敢為人先是特區精神的重要基因。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有將近100萬名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對面的香港。1978年4月,習仲勛老書記南下主政廣東,赴任后最關注的事情就是大規模逃港潮。有一個“兩個羅芳村”的故事,反映了當時深圳和香港的巨大差距。深圳的羅芳村農民收入不足以養活自己,有一半村民逃往對面的香港,因思念家鄉之情日盛,村民們在香港建起了另外一個羅芳村。一河之隔,生活水平一個天上,一個地下。1978年,深圳羅芳村村民年收入134元人民幣,而河對岸香港村民每年能賺1.3萬多港幣,兩者相差近100倍。習仲勛老書記講了這么一句話:“逃港不是敵我矛盾,而是人民內部矛盾,是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他講:“千言萬語說得再多,都是沒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還有一個故事,習仲勛老書記到了廣東,住處門口有一個賣魚肉的檔口,計劃經濟下,魚肉憑票購買,凌晨就要起早排隊。習仲勛老書記在省委常委會議上講:“廣東四季長春,是魚米之鄉,魚米之鄉沒魚吃,買來的剝皮魚過去都是當肥料撒在地里的,現在都是香餑餑。社會主義不是貧窮,要盡快提高生產力。”1979年4月,廣東省委向黨中央提出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的建議。同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先行先試”,并試辦出口特區,也就是后來的經濟特區。
創辦經濟特區的過程,體現出廣東改革先行者們“大膽地闖、大膽地試”“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和精神。在中央批準廣東興辦特區后,習仲勛老書記提出“三要、三不要”:一要有決心有信心,不要打退堂鼓;二要有膽識,勇挑重擔,不要怕犯錯誤,怕擔風險;三要有務實精神,謙虛謹慎,不要冒失,不要出風頭,不要怕否定自己,拼老命也要把廣東這個體制改革的試點搞好。當時蛇口工業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是袁庚,被稱為改革開放的馬前卒,帶領蛇口人硬是憑借“敢想、敢言、敢試、敢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重重障礙。從1979年到1984年,蛇口創造了24項全國第一,打破“大鍋飯”,進行定額超產獎勵,簽訂勞動合同,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全部是在蛇口進行的嘗試。特區人探索出1 000多項開全國先河的改革舉措,如敲響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誕生第一份勞動合同、發行第一張股票等等,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這些都是特區人闖出來的、干出來的、試出來的。所以,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反映出廣東改革開放初期從領導到干部到群眾的那種勇氣和魄力,反映出一種責任和擔當,反映出殺出一條血路的拓荒精神。
(二)埋頭苦干、務實高效的精神
深圳市委門前樹立一座“拓荒牛”的雕塑,是代表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的標志性雕塑。深圳特區創辦初期,基建工程兵拓荒深圳的經歷則生動詮釋了埋頭苦干精神、“拓荒牛”精神。基建工程兵被調入深圳參加特區經濟建設,集體轉業成深圳的施工隊伍。當時深圳特區內只有2萬多居民,而部隊官兵加上家屬達到4萬多人。這么多的人來到深圳,吃穿住行遇到了極大困難。深圳缺水,部隊駐地不通自來水,只能挖井取水,沒房子住,就用毛竹搭起了竹棚,一住好幾年,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開山辟路、移土填海,在深圳擺開了戰場。這支隊伍在深圳建成了第一棟高樓——深圳電子大廈以及高層、超高層建筑上千棟,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他們的汗水和貢獻。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特區人埋頭苦干、犧牲奉獻的精神。
不僅特區人埋頭苦干,廣東改革開放初期的領導同志身上也折射出同樣的寶貴精神。廣東人大常委會的第一任主任李堅真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同志。她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是走過兩萬五千里長征32位女紅軍之一,24歲時被任命為中共長汀縣委書記,是我們黨歷史上首位女縣委書記,首任婦女部長,首位女省委書記。李堅真同志1907年出生于豐順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來到豐順縣搞農民運動,正好借住在李堅真家里,在彭湃的教育引導下,李堅真投身農民運動,從此走上革命道路。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毛主席曾稱贊:“這個女同志真是不簡單!”新中國成立后,李堅真隨葉劍英回到廣東工作。李堅真當選省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時已73歲,高齡受命,帶病工作,但銳氣不減當年,既抓人財物硬件,又抓干部隊伍建設,有力開創省人大工作的嶄新局面。當時省人大常委會租用省政府會議招待所二樓9間簡陋房間辦公。1981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同志來廣東視察工作,李堅真匯報了辦公地址的困難。在葉劍英的支持下,廣州軍區將兩棟原中南局舊辦公樓、一棟竹棚倉庫房和五棟舊宿舍劃給省人大。1981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遷入該址辦公,竹棚倉庫房(常委會會議廳舊址)就作為常委會臨時會場,直至1985年3月,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均在竹棚中召開,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的同志稱贊發揚了延安艱苦奮斗精神。在李堅真同志領導下,省五屆人大常委會3年多就制定法規17件,領導了全省首次縣級直接選舉,積極開展監督工作,督促辦理了數以千計的代表建議,為全省人大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埋頭苦干、務實高效的精神還體現在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特區精神的觀念中。“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個口號最早是袁庚1981年在深圳蛇口提出的,源自他在香港的一次體驗。1978年,袁庚在招商局工作,去香港買一座大樓,第一次交定金的時間定在一個星期五的下午。當袁庚帶著2 000萬元的支票去簽合同后,賣樓方就派人開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銀行,將支票存進了進去。原來,這天下午3點銀行工作人員就要下班,趕不上就要等到下個星期,就會損失好幾萬元的利息。袁庚后來很感慨地說:“如果是我們內地的同志,那就無所謂,支票就放到家里去了,因為他沒有這個觀念!這一課對我是個很大的教育,原來時間這么重要。”后來,袁庚讓把這句話做了標語牌樹立在蛇口工業區。鄧小平1984年視察深圳時,對這句口號表示肯定和贊許,后來在全國廣泛傳播。還有一個口號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時提出的,充分肯定深圳發展這么快,是靠實干干出來的,后來成了特區精神的第二塊標語牌。所以,在學習特區精神時,我感到特區不單是物質上的貢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貢獻、理念上的貢獻。
(三)開放包容、面向世界的精神
廣東地處祖國南大門,經濟特區一開始定位就是“出口特區”,對外開放是其與生俱來的屬性。
特區的開放,首先向國內開放。八十年代末,百萬勞工下深圳,深圳成為最早聚集打工者的城市,這些人成為了特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現在,深圳外來人口占比近70%,在深圳街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既溫暖人心,又顯示出一個城市的和諧和包容。
特區的開放,帶領中國融入世界。特區成立之初,中央對特區給的最大政策就是對外開放。深圳大膽引進外資,創造了“三來一補”等模式,解決了發展初期最為緊缺的資金問題。此后,深圳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主動融入全球化發展,逐步成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樞紐。從1993年起,深圳進出口貿易額連續27年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開放包容、面向世界的特區精神,在新時代引領著深圳建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四)契約意識、崇尚法治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視察廣東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對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接觸較早、認識較深,契約意識、規則意識比較強。這是廣東抓好法治建設的有利條件”,深刻揭示了法治精神是廣東改革開放和特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總書記總結了10條寶貴經驗,其中第七條就是必須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法治是特區建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特區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區興辦之初靠法治。1979年7月,中央正式批準在我省深圳、珠海、汕頭設置經濟特區。特區一經批準,省委就意識到要同國際市場打交道,當務之急就是起草法律文件,確立特區的法律依據,讓特區有法可依。當時,省人大常委會還沒設立,省委迅速組織起草《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待1979年12月省人大常委會成立后,便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批準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并公布施行,標志著經濟特區在法律上正式建立。條例公布后,最困擾深圳和廣東的偷渡逃港潮逐漸消退。同時,前來洽談投資的海外客商越來越多,獨資經營、合資經營和投資額大的項目不斷增加,經濟特區建設發展迅速。 1981年11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決定,授權廣東、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所屬經濟特區各項單行法規。根據這一授權決定,在全國人大1992年、1996年陸續授予我省3個經濟特區立法權前的十多年里,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21部經濟特區法規,約占省人大同期立法數量三分之一,涉及出入境人員管理、企業登記、勞動工資、土地管理、涉外經濟合同、抵押貸款、涉外企業會計、涉外公司破產等領域,每部法規的創制性先行性很強,務實管用,對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
崇尚法治成為特區的顯著特征。從早期提出“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到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示范城市”,法治在特區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大家也越來越感受到,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說過這么一段話:“深圳有著良好的法治化、市場化環境,為華為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在很多深圳企業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場化已內化為深圳最顯著的城市特色,是他們選擇深圳、扎根深圳、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可見,法治已經成為特區的核心競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們傳承歷史要傳承好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傳承比黃金還要寶貴的精神。要從百年歷史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賡續黨的精神血脈。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精神的重要論述。要把學習偉大的革命精神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通過學習黨史,深刻認識到黨百年形成的崇高精神永不過時,高度珍視精神財富,不斷書寫中國共產黨人新的精神史詩。要把規定的書目學習好,尤其是深入學習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既要深刻領悟精神譜系的整體,還要深刻領悟每一個精神的內涵。要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轉化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內在動力,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在堅定制度自信方面,要深刻認識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成熟,具體體現在7個方面:一是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更加成熟,二是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制度更加成熟,三是國家機構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四是立法制度和體制更加成熟,五是監督制度和機制更加成熟,六是基層民主制度更加成熟,七是保障代表主體地位的制度機制更加成熟。通過學習革命精神、學習黨的偉大精神,更加堅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自信。

(二)學習、繼承和發揚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清醒看到,我們長期執政,黨員干部中容易出現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態。總書記指出,我們強調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發揚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是有著很深考慮的,在我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多么偉大、多么不易!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近日,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再次強調我們黨在百年奮斗當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點的革命精神,這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人大工作的同志,要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抓好貫徹落實。尤其是要繼承和發揚改革開放以來的艱苦奮斗、開拓進取、敢為人先、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
(三)把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作為做好人大工作的強大動力。學習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最重要的是把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因此,重點在于在轉化上下功夫。一要扎扎實實完成全年工作任務。把學習革命精神落實到做好人大工作的實際行動上。二要圍繞疫情防控履職盡責。持續將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作為,為疫情防控作出人大貢獻。三要圍繞兩個方案,按照省委部署抓好落實。支持珠海、深圳用好用足經濟特區立法權,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梳理和調整相關工作,全力以赴推進橫琴合作區條例制定工作。
(四)扎實抓好黨史學習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是今年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貫穿全年。前一階段,在省委巡回指導組的指導下,機關各級黨組織扎實推進學習教育,個人自學、專題學習培訓、革命傳統教育、為群眾辦實事等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接下來,要按照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的要求,抓緊完成好專題學習、專題組織生活會、領導干部講黨課等“七一前”的階段性任務,持續抓好革命傳統教育、為群眾辦實事、專題民主生活會、“四史”宣傳教育等各項工作,確保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取得扎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