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5月21日以來,廣州、深圳、佛山等地相繼出現新冠病毒肺炎本土疫情,當地政府陸續采取硬措施,比如嚴格隔離管控、嚴格人員出行管理、嚴禁餐飲堂食等。據媒體報道,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負責人于6月6日對此回應稱,這些硬措施都有法律依據。
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廣州、佛山等地對部分區域的疫情風險等級作出調整,并采取相應的封閉管理、封控管理等措施,對離開廣州(佛山)、出省也增加了出行管理要求。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臨時緊急的行政措施,彈性似乎也很大,實際上,其背后是有法律依據的。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防控疫情,包括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活動,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等。
去年審議通過的《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第二條第三款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不與本省地方性法規基本原則相違背的前提下,可以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在醫療衛生、防疫管理、隔離觀察、道口管理等方面,規定臨時性應急行政管理措施?!?/p>
大灣區中,廣州、深圳、佛山3座城市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輻射力。如果三個城市稍有放松和拖延,那么跟隨人員流動帶來的疫情擴散蔓延,將首先對整個華南地區帶來威脅,緊接著就是對國內防疫大局的沖擊。因此本地政府為防止疫情擴散,采取嚴格管控措施是必要的。
比如決定的第五條規定在廣東省居住、工作、生活、學習、旅游以及從事其他活動的個人,應依法接受調查、監測、隔離醫學觀察等防控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不得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醫學觀察等。這些管控措施必然要求可能涉及的個人交出自己的行蹤軌跡與接觸者的信息,甚至沒有了“隱私”可言。但也只有這種個人權利的依法讓渡,才可能讓防疫大網堵住漏洞。這對公對私來說都是一種安全至上的必然手段。
因為小區被封閉或封控,必然帶來生活的極大不便。比如不能自由地買賣,不能自由地選擇商品,還要等待比平時多得多的時間。生活效率自然會大打折扣。然而,封控的背后,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全,安全的背后是為了一個城市的經濟命脈不至于受到沖擊,社會秩序不因為疫情而陷入混亂。
此外,很多人認為戴口罩只是一種倡議,何況很多人也戴得不嚴密,因此難免有樣學樣,馬虎應付。比如進地鐵、進電梯就戴一下,看到周圍沒人就趕緊脫下來。部分人群非要出去運動,在人員聚集之地不戴口罩,怕影響呼吸。殊不知,疫情期間,佩戴口罩既是道德義務,更是法定義務。
因為決定的第五條就規定了應當履行疫情防控義務,嚴格遵守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規定。去年2月,廣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了關于佩戴口罩的通告。“即使生活、工作在低風險地區,也要嚴格遵守戴口罩的規定;如果不聽勸阻,執法機關將依法給予處罰?!?/p>
雖然至今還沒有見到多少例執法機構的處罰案例,但是這依然提醒公眾,人大作出的決定,有其法律效應,必須嚴格對照執行。這既是為了自己身體安全,也是為了群體不會因此發生傳染。
按照法規,個人如有隱瞞病史、疫情嚴重地區旅行史、與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接觸史、逃避隔離醫學觀察等行為,其失信信息還將按照國家和廣東省的有關規定向本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歸集,依法受到懲戒。由此可見,涉及到疫情防控,還是應該和政令保持高度一致,切不可輕易的走入禁區而不知。
當前,不斷出現的新確診病例依然在敲打著防疫的圍墻,需要公眾和醫護工作者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從法律層面來看,只有每個人都嚴格遵守相關的法規,才能保持社會經濟運行不停滯,防疫秩序上不陷入慌亂狀況。這些都需要政府在實際工作中保持強化,讓公民借此機會有更多的接受法律權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