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認知能力與農民工城市創業回報

2021-07-09 02:05:27朱志勝
人口與經濟 2021年3期

摘 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創業環境和日趨密切的人際交往需求,創業者的非認知能力愈發受到市場的重視。基于2013年全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專題調查數據,沿用“大五”人格指標構建非認知能力,采用三階段估計方法,實證檢驗了非認知能力對農民工城市創業回報的影響效應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對進城農民工的創業回報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且隨著收入分位點的提高,非認知能力的創業回報率逐步提升。不同市場條件下非認知能力的市場價值存在差異,來自非一線城市以及服務行業創業的農民工獲得了相對更高的“能力溢價”。上述結論在同時考慮內生性及樣本選擇偏差后依舊穩健。進一步對非認知能力影響創業回報的三種潛在機制進行檢驗,證實了社會資本效應、教育邊際效應以及配置結構效應的存在,非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強化農民工的社會資本水平,提高其教育邊際收益,擴大該群體進入機會型創業活動的概率,進而促進農民工城市創業回報的提升。

關鍵詞:進城農民工;非認知能力;創業回報;三階段估計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1)03-0018-1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1.00.018

收稿日期:2020-10-24;修訂日期:2021-02-09

基金項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留城創業行為機理、約束條件與支持政策研究”(19YJC790208)。

作者簡介:朱志勝,經濟學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副教授,北京旅游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

Non-cognitive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come of Rural-urban Migrants:

Facts and Mechanisms

ZHU? Zhisheng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terpersonal needs, the non-cognitive skills of entrepreneurs are increasingly valued by the market.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CDMS 2013), this paper use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dex to construct non-cognitive ability, and uses the

three-stage estimation method

(3SLS) to test the effect of non-cognitive ability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come of rural-urban migrants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We find that, non-cognitive a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migrants entrepreneurship incom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ome points, non-cognitive abilitys entrepreneurship returns gradually increases. Under different market conditions, non-cognitive entrepreneurship returns a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Rural-urban migrants from non-first-tier cities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ervice industries have obtained a more significant “capability premium”. These conclusions remain robust after considering endogenous problems and sample selection bia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non-cognitive ability affecting entrepreneurship returns, and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capital effect, marginal utility of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structure e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non-cognitive ability helps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mprove their marginal income of education, and also helps the group to carry out more chanc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thu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returns of rural-urban migrants.

Keywords:rural-urban migrants;non-cognitive ability;entrepreneurship returns;3SLS

一、引言

近年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及就業壓力增大,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創新創業活動的驅動。自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擴大就業發展戰略、實施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部署以來,國民創業活動日趨活躍,創業者群體不斷壯大。其中農民工群體的“草根創業”是“萬眾創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約有3400萬的進城農民工通過自營方式實現就業,占當年全部就業農民工的28.1%左右,且該群體規模自2015以來連續多年穩步增長另據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CMDS)數據的推算,2009—2017年我國城鎮就業市場上自我雇傭農民工占比穩定在40%—45%之間,絕對規模接近8000萬人,創業已然成為進城農民工實現就業的重要方式[1]。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紛紛開展專項培訓以激發各群體創業意愿,如實施普惠金融等幫扶措施改善創業環境,消除資金約束等因素對創業活動的抑制[2]。然而,現實中的農民工創業卻依然面臨“高創業意向,低創業能力,少創業成功”的尷尬境況,由此引發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思考除了傳統幫扶措施之外的其他政策工具,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換擋碰頭就業壓力的特殊時期,如何提高農民工群體的創業能力及創業持續期,儼然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現實難題。

創業涉及各類資源的整合與統籌運作,面對復雜多變的創業環境、密集多元的技術變革和日趨密切的人際交往需求,創業者的非認知能力愈發受到市場的重視。近年來,隨著以“能力”為核心的新人力資本理論框架逐漸確立,非認知能力作為決策變量被引入經濟模型,為在理論和政策層面提升勞動者技能提供了嶄新視角[3]。在經濟學研究中,非認知能力多被視作與認知能力相對應的概念,意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表現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4-5],通常使用人格特征加以測量[6]。大量的調查研究顯示,創業者往往擁有不同于一般勞動者的人格特質,如成功欲、自信心和冒險性等[7-8]。同時,國外諸多經驗研究也表明,非認知能力作為一種隱性人力資本,對于個體的創業決策和創業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認知能力相對弱勢的創業者,非認知能力的價值更加突顯[9-11]。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具有迥異的文化基因和制度環境,國民的非認知特征及表現形式都有別于西方,非認知能力在國民創業實踐中的價值意義必然存在差異。然而,由于數據及方法等的局限,目前國內嚴謹討論非認知能力與創業行為之間因果關系及其影響機制的經驗文獻相對不足,致使政策制定者難以厘清思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關政策框架的搭建和開發。

本文在前期文獻的框架基礎上,利用專項微觀調查數據,實證檢驗非認知能力對農民工城市創業回報的影響效應及其中間機制,以揭示非認知能力在農民工群體創業活動中的獨特作用。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以往有關農民工創業的研究主要關注受教育水平、專業技能、社會資本、認知能力等顯性人力資本對農民工創業回報的影響,而忽略了非認知能力等隱性人力資本的價值,本文從非認知能力的角度切入,拓寬了該問題的研究領域。第二,本文搭建了一個整合性分析框架,不僅從整體上識別了非認知能力對農民工創業回報的影響,同時基于分位數估計考察了非認知能力溢價在不同收入分位點上的變動趨勢,并進一步對非認知能力溢價的三種潛在機制進行了細致探討。第三,本文較為恰當地度量了非認知能力指標并對內生性干擾進行了處理。一方面,不同于前期文獻片面選取指標或缺少維度地衡量非認知能力,本文根據“大五”人格(NEO)特征修訂問卷,構建包含5大維度13個細分指標的非認知能力指標體系,并通過主成分分析構建非認知能力總指標,降低了核心變量的測量誤差;另一方面,本文使用樣本選擇下的工具變量三階段估計方法,同時克服非認知能力的內生性及創業決策的選擇性偏差,保證估計結果穩健可信,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鑒。

二、文獻述評

隨著認知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以關注個體非認知能力對經濟行為與表現的影響為核心的人格經濟學成為當前經濟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話題[12]。以赫克曼(Heckman)、鮑爾斯(Bowles)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長期圍繞新人力資本對勞動收入的影響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特別強調非認知能力在個體經濟行為中的價值[3,13]。國外多數經驗證據表明,個體的非認知能力能夠顯著提高工資性收入[13-14]。鮑爾斯等的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工資性收入,并據此構建了基于激勵—強化理論的工資決定模型 [13]。赫克曼和科賓(Corbin)基于勞動力市場均衡理論,分析了非認知能力與認知能力的交互作用,發現非認知能力能夠通過教育干預實現有效積累,同時也可通過提高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效應,對勞動者工資性收入產生積極影響[14]。國內學者如程虹和李唐、王春超和張承莎等的研究同樣證實了非認知能力工資性收入溢價的存在[15-16]。

這些研究為我們理解非認知能力在創業過程中的獨特價值提供了有益借鑒。然而,由于這類研究并非專題性探討非認知能力在創業領域的價值的研究,缺乏對非認知能力與創業回報之間因果關系的嚴謹識別,也未能對其中的影響機制作出解釋,特別是對

處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非認知能力究竟在國民創業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仍有待驗證。

理論上講,非認知能力作用于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影響機制同樣也存在于創業過程中。非認知能力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直接影響創業者的收入回報,同時也可能通過與認知能力的交互影響間接作用于創業者的教育回報率,從而帶來更高的創業回報。由于不同的創業形式和創業內容對創業者的能力需求不完全一致,要求越高的創業機會往往會帶來更高的創業回報,因此,非認知能力還可能通過促進創業者進入更高層次的創業領域進而帶來更高的收入溢價。在經驗研究方面,越來越多的經驗證據表明,非認知能力對創業者的業績表現和事業成就有著積極作用[9-11,17]。埃文斯(Evans)和萊頓(Leighton)較早討論了非認知能力與創業的關系,發現非認知能力尤其是控制觀特征是影響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10]。勞赫(Rauch)與弗雷斯(Frese)研究表明,創業者擁有的成就感、自信心、創造力、抗壓能力和自主偏好等非認知因素對于創業決策及創業表現都有著顯著正向作用[17]。與本文的工作類似,趙浩等將非認知能力與工資性收入的邏輯框架擴展至創業研究領域,發現非認知能力確實在個體創辦企業及維持創業績效過程中發揮著積極影響[11]。卡里恩多(Caliendo)等研究發現,反映非認知能力的控制觀與風險偏好等特征有助于預測個體的創業傾向以及創業活動的持續期。基于這一框架,卡里恩多等利用德國數據的實證研究再次證實,開放性和外向性得分更高或擁有更低的神經質和順同性得分的個體,其作出創業決策以及維持企業更長生存時間的概率都相對更大[9]。

盡管國外文獻圍繞非認知能力已經有了較多討論,但由于數據及方法等的局限,國內對于非認知能力在創業領域的價值研究相對鮮見,僅有少量現有文獻從理論層面探討了非認知能力對創業表現的潛在影響[12,18-19],缺乏嚴謹可信的經驗證據。在前期有限的實證文獻中,柴時軍和鄭云、李強等基于CFPS數據的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會顯著激發個體的創業動機,促進個體作出創業決策[20-21]。魏下海等利用CMDS 2014年數據研究表明,反映非認知能力的外向性、開放性和嚴謹性特征均會顯著促進流動人口的創業選擇,而神經質則會對流動人口的創業參與產生顯著的抑制影響[22]。朱志勝以農民工為研究對象,利用CMDS 2013年數據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的提高能夠顯著增加農民工的創業概率,特別是從事自雇型創業活動的可能性。

以上研究都關注到了個體非認知能力的個別維度對創業決策的影響,但對于非認知能力與創業收入之間的因果關系都未能作出有效回答[1]。與本文主題類似,王詢等利用2010年和2012年CFPS數據,沿用“大五”人格特征框架的經驗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因素中的條理性特質有助于激發個體的創業動機,審慎性特質則對個體創業收入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而熱情性特質則不利于創業增收[23]。但該文以全部居民為研究對象,忽略了群體異質性,其將非認知能力13個子維度共同納入方程,研究結論易受到共線性和內生性的干擾,且該文的研究設計無法綜合評估非認知能力的總體效應,對于非認知能力影響創業回報的中間機制同樣無法給出解釋。

鑒于此,本文利用2013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專題調查數據,實證檢驗非認知能力對農民工城市創業回報的影響效應,并對其中可能的作用機制展開經驗分析。在具體的研究中,本文沿用“大五”人格指標(見表1)綜合測度非認知能力,盡量減少核心變量的測量誤差,并采用三階段估計方法緩解了內生性以及創業決策選擇性偏差問題對估計結果的干擾,同時細致探討了非認知能力對創業回報的影響機制。

三、數據與模型

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3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專題調查數據。該專題調查覆蓋了北京市朝陽區、深圳市、中山市、廈門市、嘉興市、青島市、成都市和鄭州市等8個來自東、中、西部不同規模的城市或城區,盡管上述8個城市(城區)的選取并非完全隨機,但在各城市(城區)內部均通過嚴格的PPS抽樣展開調查,數據樣本量大,覆蓋面廣,能夠較好地代表全國流動人口的基本情況。調查問卷詳細記錄了流動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能夠較好滿足本研究的數據需求 有關2013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專題調查詳細的調查、抽樣和數據優勢與局限,可參考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管司2015年的詳細介紹,這里不再重述。

考慮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僅保留農業戶口樣本,剔除調查期間失業及流動原因為隨遷、上學、投靠親戚等的樣本,通過以上步驟將研究對象限定在農業戶口且因務工經商而流動的進城農民工樣本,并進一步刪去關鍵變量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有效樣本量3840個。

2.非認知能力變量設置

雖然不同學科對非認知能力的理解和界定莫衷一是,但多數文獻認為,非認知能力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為[4-5],是相對于認知能力的概念,可用人格特征加以衡量[6]。前期探討非認知能力與創業關系的文獻中,較多采用“大五”人格指標體系來測度個體非認知能力[9-11]。國內前期研究證實戈德堡(Goldberg)的“大五”人格測試對于表征國民非認知能力擁有很好的解釋能力[12]。因而本文根據修訂后的NEO人格問卷,基于調查中的題項,構建了包含5大維度(嚴謹性、順同性、外向性、開放性、神經質)13個細分指標的非認知能力指標體系,并保證每個維度至少對應3個題項,以此來降低測量誤差(見表1)。為了消除量綱差異,本文首先對所有題項進行標準化處理,進而對標準化得分進行加總平均,求得反映非認知能力的5大維度得分,在此基礎上,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非認知能力綜合指標。

3.模型設定

本文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檢驗農民工城市創業過程中非認知能力的創業回報及其中間機制,借鑒趙浩、卡里恩多等學者的做法[9,11],基于明瑟(Mincer)工資方程[24]

設定如下基準模型:

lnincomei=α+βNonCognitivei+γXi+εi

其中,lnincomei為農民工個體i創業收入的對數,對于創業收入的度量,除了既有文獻慣用的月均收入外,考慮到創業者往往勞動時間更長,為消除工作強度造成的收入差距,本文同時計算了小時收入;

核心解釋變量NonCognitivei表示農民工個體i的非認知能力特征;Xi為可能影響創業回報的控制變量,包括創業個體的人口學特征變量(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年限、健康狀況、城市經歷等)、家庭特征變量(婚姻狀況、流入地家庭規模、住房情況等)以及流動特征變量(省內跨市、市內跨縣)等;εi為隨機誤差項。

表2匯報了具體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結果。由表2可知,農民工城市創業的月均收入為4314.59元,同期工資性就業者的月均收入為3247.88元,僅相當于前者的3/4左右。盡管消除勞動強度差異后,兩類農民工的小時收入差距略有縮小,但兩者之間的差別依舊明顯,創業農民工的平均小時收入為17.29元,而同期工資性就業者的平均小時收入為15.60元。同時,根據表1“大五”人格相應問題構造五個子維度并進行標準化后,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非認知能力總指標,其最小值為-4.284,最大值為2.637,平均值為0.161。如果以均值為界劃分為高能力組和低能力組,非認知能力虛擬變量的均值約為0.579,這意味著分布在非認知能力兩端的人數大致相當。

四、實證結果與討論

1.基準估計結果

表3匯報了非認知能力對農民工城市創業回報的影響估計結果,同時包括月均收入方程估計結果,與考慮工時差異后的小時收入方程估計結果。由估計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非認知能力對農民工創業收入的影響顯著為正,即便考慮了工時差異的影響,這種收入優勢依然顯著存在。為了捕捉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及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估計偏差,同時出于回避行業選擇效應的考慮,表3依次控制了地區和行業固定效應,不難發現,無論是在月均收入還是小時收入的估計方程中,非認知能力的估計系數依舊為正,且均在1%或5%的統計水平上高度顯著。

初步印證了前面的判斷,對于城市創業的農民工而言,較強的非認知能力的確能夠帶來顯著的“能力溢價”。

表3中第(4)和第(8)列區分了非認知能力五個子維度對農民工創業回報的異質性影響。從估計結果來看,嚴謹性和外向性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的創業回報,擁有更強自信心、良好條理性以及積極情緒和獨斷性的農民工,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創業回報,這與前期文獻針對其他群體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順同性對農民工的創業回報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個體順同性特質對勞動力市場表現的預測效力在理論上一直備受質疑。對于創業活動而言,要求創業者的決策行為更加果斷與偏執,過度順同的性格并不利于決策的做出和執行,尤其是當前我國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對創業農民工的決斷力和執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放性與農民工的創業回報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可能的原因是,開放性特質是個體智慧與創造力的集中體現,但對于農民工而言,其創業活動更多集中在相對低端的低技術行業,過度超前的創業思維和冒險精神可能并不完全適用;與預期相符,神經質會顯著降低農民工的創業回報,創業過程中的種種壓力要求創業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抗壓及穩定情緒的能力,較高的神經質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心不足和脆弱性,不利于創業活動的開展。

2.穩健性估計結果

由于基準模型設定很可能存在關鍵變量缺失及潛在雙向因果關系等內生性問題,Tobit估計結果可能有偏,一方面,現實中的一些不可觀測或難以測度的潛在因素如稟賦遺傳、代際關系和成長環境等,可能會同時影響個體的能力形成及經濟行為。例如,貫穿個體全生命周期的家庭投資決策,不僅有助于促進個體非認知能力的有效積累[25],同時又會通過代際傳遞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子代的風險偏好與創業決策[26]。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就業身份對于個體非認知能力的要求并不完全隨機,因而擁有不同非認知能力的農民工會尋求能夠帶來效用最大化的就業決策,不僅如此,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很可能為了獲取必要的創業機會和創業資源,有意識地重塑和提升自身的非認知能力,從而造成樣本的選擇性偏差問題。此外,受限于數據可得性,本文僅使用單一年度的截面數據,無法捕捉個體非認知能力的時序變化,由此造成雙向因果的內生性問題難以避免。

為緩解內生性問題對估計結果的干擾,本文考慮使用樣本選擇下的工具變量三階段估計,參考伍德里奇(Wooldridge)提供的操作建議[27]:第一步,在包含受雇就業和自雇創業的全樣本中,使用Probit模型估計創業選擇方程,在此基礎上,計算創業樣本的逆米爾斯比(inverse mills ratio,IMR)的估計值;第二步,僅針對創業樣本,使用工具變量兩階段Tobit估計。由于第二步的工具變量估計由兩步構成,故稱為三階段估計。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在第一步估計創業選擇方程中,本文使用同一城市相同行業平均自雇創業比率作為工具變量,在第二步估計創業回報方程中,本文借鑒王春超和張承莎的處理方法[16],構造所在城市同一行業內部相同就業身份農民工的平均非認知能力作為個體非認知能力的工具變量,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第(1)和第(2)列報告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估計結果來看,同一城市相同行業平均自雇創業比率對農民工創業決策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城市同一行業相同就業身份的平均非認知能力對于農民工的非認知能力同樣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工具變量的估計系數均為正,且都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工具變量F檢驗統計量遠大于經驗臨界值10,相應P值也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保證了工具變量的有效性。由表3第(3)和第(4)列給出的第三階段估計結果可知,由第一階段估計得到的逆米爾斯比顯著為正,證實了前述樣本選擇問題的存在,同時也表明使用樣本選擇下的工具變量三階段估計是必要的。可以看到,在考慮樣本選擇偏差和內生性問題的情況下,非認知能力的估計系數依然穩健,無論是月均收入還是小時收入的估計方程中,非認知能力的估計系數均在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且估計系數相比基準估計結果有所增大,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非認知能力的確有助于提升農民工的創業回報,“能力溢價”在創業活動中確實顯著存在。

3.擴展性討論

以上分析證實了非認知能力對于農民工創業回報的溢價效應,那么這種“能力溢價”是否均勻地分布于不同收入層次的創業農民工群體中?處于不同市場條件下的農民工得到的能力溢價水平是否存在差異?對于以上異質性影響的討論,有助于理解非認知能力溢價的影響因素及其收入分配效應。

首先,本文使用分位數估計檢驗非認知能力在不同收入分位水平上的差異影響。表5匯報了非認知能力影響農民工城市創業回報的分位數估計結果。從估計結果來看,非認知能力的增收作用僅存在于收入分位點相對較高(Q50和Q75)的創業農民工中,且隨著收入分位點的增加,非認知能力的估計系數逐漸趨大,而對于收入分位點較低(Q25)農民工的創業回報并不存在顯著影響。這意味著收入越高的創業農民工,越能獲得相對更高的非認知能力溢價,這種溢價分配上的“馬太效應”,很可能會擴大農民工內部的貧富差距,從而造成農民工群體分化的進一步加劇。

其次,由于創業回報不只是創業者個體能力的體現,同時也取決于所處的外部市場環境,考慮到農民工創業的區域和行業分布特點,本文進一步區分城市規模和行業性質探討非認知能力溢價的異質性影響,結果如表6所示。從表6第(1)至(4)列的估計結果來看,非認知能力對于農民工創業回報的提升作用僅存在于非一線城市,而對于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創業的農民工來說,這種“能力溢價”并不顯著存在。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特別是在二、三、四線城市,人情世故可能是影響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此情況下,非認知能力的邊際作用得以突顯。相對而言,一線城市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對外來移民就業創業的包容性更強,反而弱化了非認知能力的作用。與理論預期一致,表6第(5)至(8)列的估計結果顯示,非認知能力的溢價效應僅發生在服務業領域創業的農民工中,對于制造業領域創業農民工的收入回報

并不具有顯著影響。

五、非認知能力影響農民工創業回報的機制

前面分析表明非認知能力的確會給農民工的創業回報帶來顯著的溢價作用,且這種“能力溢價”不完全源于創業行業的自選擇效應,那么非認知能力影響農民工創業回報的機制是什么?借鑒既有文獻的分析思路,同時考慮到數據可得性,本文重點檢驗以下三種可能的影響機制:社會資本效應、教育邊際效用和配置結構效應。

1.社會資本效應

已有諸多有關遷移和流動人口創業的研究發現,外來人口在城市創業除了要應對“新創劣勢”外,還面臨嚴峻的“外來劣勢”[28]。如何在遷入城市實現社會關系網絡的混合嵌入,是外來人口城市創業的關鍵因素[29]。社會關系網絡有利于補充創業資源、提升企業家能力,從而提高個體的創業傾向和創業績效[30-34]。所謂社會資本效應,意指個體非認知能力的提高通過構造人際關系網絡和提高社會交際能力來擴大自身的社會資本。從理論上講,非認知能力較高的創業者通常擁有相對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資源轉化能力,人際網絡圈子往往也比較高質,從而能夠為創業活動提供更多且更有質量的外部支持。為了驗證社會資本效應這一機制,本文參考溫忠麟和葉寶娟的中介檢驗方法[35],以社會資本為中介變量,采用中介效應模型檢驗非認知能力是否通過社會資本影響農民工的創業回報。

表7報告了社會資本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為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了多種方式刻畫社會資本變量,其中,第(2)和(3)列以是否接受過流入地政府培訓衡量社會資本,第(4)和(5)列以參與流入城市社會活動的次數衡量社會資本,第(6)和(7)列以參與流入城市社會組織的個數衡量社會資本。從估計結果來看,第(2)、(4)和(6)列中非認知能力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非認知能力的確有助于創業者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同時,由第(3)、(5)和(7)列的估計結果可知,非認知能力和社會資本變量的估計系數均在1%或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正,這意味著社會資本確實在非認知能力和創業回報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與前面的分析相符,非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擴大創業農民工的社會資本,進而帶來更高的創業回報。

2.教育邊際效應

自明瑟方程提出以來,教育與收入之間的關系討論一直是傳統人力資本研究的焦點問題,大量前期研究發現,教育在個體收入增長中發揮著積極影響[24]。與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相比,新人力資本理論打開了以往被視為“黑箱”的能力形成過程,構建了一個基于多維能力的廣義人力資本理論框架,認為教育是個體先天能力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個體非認知能力不僅可以通過教育投資等方式實現有效積累,還有助于提升教育的邊際收益[3]。盡管受訪樣本在調查期均已完成正規教育,非認知能力不大可能反向影響其受教育水平,但由于當前觀測到的非認知能力與早期接受教育決策時的非認知水平可能高度相關,因而并不能排除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事實上,相關性分析結果也證實了以上推論,發現非認知能力與教育顯著正相關。因此,本文嘗試檢驗非認知能力通過影響教育邊際效應進而間接影響個體創業收入這一可能的作用機制。

為評估教育對不同非認知能力個體創業收入的差異影響,本文采取兩種群體劃分方式:一是根據全樣本非認知能力的均值,將非認知能力大于平均值的創業樣本歸入高能力組,小于或等于平均值的創業樣本歸入低能力組;二是根據非認知能力第一、第三和第四分位點,將非認知能力處于第一分位點以下的創業樣本歸入低水平組,處于第三和第四分位點以上的創業樣本歸入高水平組。表8報告了兩種分組情況下的教育邊際效應檢驗結果,從第(1)和(2)列、第(4)和(5)列的估計結果來看,無論在月均收入抑或小時收入方程中,教育對個體創業收入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且高能力或高水平組的教育邊際收益明顯高于其他組別,這與經典文獻的研究結論一致。進一步地,為了驗證組間系數的可比性,本文進一步引入受教育程度與非認知能力虛擬變量的交互項進行全樣本估計,結果如第(3)和(6)列所示。可以看到,在月均收入和小時收入方程中,交互項“非認知能力01*受教育程度”和“非認知能力02*受教育程度”均顯著為正,證實了教育回報的組間異質性。上述分析結果表明,個體非認知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積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還有助于提高教育的邊際回報率。

3.配置結構效應

農民工的創業決策以及創業方式的選擇并非是完全隨機的,擁有更高能力或更多資本的農民工很可能會主動尋求符合自身條件的創業形式。配置結構效應指的是非認知能力的提高通過促進創業者進入更高層次的創業活動進而帶來更高水平的收入回報。換言之,非認知能力帶來的創業者收入差距,有可能是因為不同創業類型之間的準入門檻差異形成的。為檢驗這一可能的影響機制,本文參照以往文獻的通常做法,將農民工的創業類型依據是否雇傭他人區分為“自雇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相關研究發現,相比于自雇型創業,機會型創業為創業者帶來了更高的收入溢價,但也面臨著更高的進入門檻[36-37]。表9報告了非認知能力影響創業收入的配置結構效應檢驗結果。估計結果表明,個體非認知能力越高,其開展機會型創業活動的可能性相應越大,與此同時,從表9中可以看到,當同時納入非認知能力和機會型創業變量后,不論是在月均收入還是小時收入方程中,機會型創業變量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非認知能力估計系數依然為正,但在統計上變得不再顯著,這意味著非認知能力越高的農民工,更有可能進入機會型的創業活動,從而獲得更高的創業回報,以上結論證實了配置結構效應對農民工創業回報的影響。

六、結論與啟示

本文利用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3年全國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專題調查數據,沿用“大五”人格指標構建非認知能力,并采用三階段估計方法,實證檢驗了非認知能力對農民工創業回報的影響效應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以此揭示創業者非認知能力在創業活動中的獨特作用,為后續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參考和經驗證據。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的確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創業的經濟回報,且隨著收入分位點的提高,非認知能力溢價效應同步增強。同時,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市場條件下非認知能力的創業回報存在明顯差異,來自非一線城市及在服務行業創業的農民工獲得了更加顯著的“能力溢價”。上述結論在考慮內生性問題和樣本選擇偏差后依然穩健。進一步對非認知能力作用于創業回報的三種潛在機制進行檢驗,證實了社會資本效應、教育邊際效應及配置結構效應的存在,非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強化農民工的社會資本水平,提高其教育邊際回報率,同時也有助于該群體更大概率開展機會型創業活動,從而促進農民工創業回報的提升。

長期以來,有關創業回報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話題,對于農民工創業回報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現階段農民工群體的創業動機,另一方面也能夠檢驗當前經濟社會環境是否有利于該群體創業活動的開展。長期以來,政策制定者們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和資金支持等政策工具,試圖緩解農民工群體“高創業意向、低創業能力、少創業成功”的創業困境,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傳統幫扶手段的有效性頗受質疑。本文的研究發現為政策制定者突破現行框架轉而尋找其他的政策工具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文認為,未來的政策思考和調整方向應充分認識到非認知技能這一隱性人力資本對于農民工“草根創業”的重要價值,適時推出覆蓋農村勞動力全生命周期的非認知能力提升計劃。一方面,新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生命周期的早期是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長期來看,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資,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特別注重農村兒童早期的品格教育,應是未來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長期戰略選擇。另一方面,盡管以人格特征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非認知能力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生命周期的中后期仍然會根據個體經歷發生變化,因而對于已經進入城鎮就業市場的農村勞動力,政策制定者應注重將非認知能力培養納入現行的培訓框架體系,作為專項培訓的重要內容,釋放和培育農民工的創業活力,同時鞏固和擴大資金支持等傳統幫扶手段,幫助農民工提升創業層次,擴大機會型創業比例,促進該群體實現市民化身份的有效轉變。

參考文獻:

[1]朱志勝.中國農民工進城自雇傭行為:規模、特征與進入機制[J].現代經濟探討,2019(12):116-125.

[2]尹志超,宋全云,吳雨,彭嫦燕.金融知識、創業決策和創業動機[J].管理世界,2015(1):87-98.

[3]HECKMAN J J, STIXRUD J, URZUA S, et al.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ies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and social behavior [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06, 24(3):411-482.

[4]GLEWWE P, HUANG Q, PARK A. Cognitive skills, noncognitive skills, and school-to-work transitions in rural China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7, 134:141-164.

[5]HUMPHRIES J E, KOSSE F.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on-cognitive skills:what is being measured and why it matters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17, 136:174-185.

[6]ROBERTS B W. Back to the future: 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9, 43(2):137-145.

[7]DJANKOV S, QIAN Y, ROLAND G, ZHURAVSKAYA E. Who are Chinas entrepreneur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2):348-352.

[8]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李蘭,張泰,等.新常態下的企業創新:現狀、問題與對策——2015·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J].管理世界,2015(6):22-33.

[9]CALIENDO M, FOSSEN F M, KRITIKOS A.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cision to become and stay self-employed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14, 42(4):787-814.

[10]EVANS D S, LEIGHTON L S. Some empirical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3):519-535.

[11]ZHAO H, SEIBERT S E, LUMPKIN G T.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o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36(2):381-404.

[12]李濤,張文韜.人格經濟學研究的國際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5(8):128-143.

[13]BOWLES S, OSBORNE G M. Incentive-enhancing preferences: personality, behavior, and earning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2):155-158.

[14]HECKMAN J J, CORBIN C O. Capabilities and skills [J].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 Capabilities, 2016, 17(3):342-359.

[15]程虹,李唐.人格特征對于勞動力工資的影響效應——基于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CEES)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7(2):171-186.

[16]王春超,張承莎.非認知能力與工資性收入[J].世界經濟,2019(3):143-167.

[17]RAUCH A, FRESE M. Lets put the person back into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owners personality traits, business creation, and success [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7, 16(4):353-385.

[18]李曉曼,曾湘泉.新人力資本理論——基于能力的人力資本理論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2(11):120-126.

[19]李曉曼,于佳欣,代俊廷,張領.生命周期視角下新人力資本理論的最新進展:測量、形成及作用[J].勞動經濟研究,2019(6):110-131.

[20]柴時軍,鄭云.人格特征與農戶創業選擇[J].經濟經緯,2019(1):34-40.

[21]李強.人格特征、行業管制與創業行為——基于中國家庭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8(11):20-24.

[22]魏下海,李博文,吳春秀.人格的力量:非認知能力對流動人口創業選擇的影響[J].學術研究,2018(10):93-101.

[23]王詢,岳園園,朱晨.非認知能力與創業——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經驗分析[J].財經論叢,2018(11):13-21.

[24]MINCER J. 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 [M]. Princet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25]KAUTZ T, HECKMAN J J, DIRIS R, et al. Fostering and measuring skills: improving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s to promote lifetime success [R].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8696, 2014.

[26]周敏慧,Jean-Louis ARCAND,陶然.企業家精神代際傳遞與農村遷移人口的城市創業[J].經濟研究,2017(11):74-87.

[27]WOOLDRIDGE J M.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 London: Mit Press, 2010.

[28]KLOOSTERMAN R, RATH J.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in advanced economies: mixed embeddedness further explored [J].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001, 27(2):189-201.

[29]葉文平,李新春,朱沆.地區差距、社會嵌入與異地創業——“過江龍”企業家現象研究[J].管理世界,2018(1):139-156.

[30]YUEH L. Self-employment in urban china: networking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9, 20(3):471-484.

[31]馬光榮,楊恩艷.社會網絡、非正規金融與創業[J].經濟研究,2011(3):83-94.

[32]張博,胡金焱,范辰辰.社會網絡、信息獲取與家庭創業收入——基于中國城鄉差異視角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15(2):52-67.

[33]LINDQUIST M J, SOL J, VAN PRAAG M C. Why do entrepreneurial parents have entrepreneurial children? [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5, 33(2):269-296.

[34]王春超,馮大威.中國鄉—城移民創業行為的決定機制——基于社會關系網的分析視角[J].經濟學(季刊),2018

(1):355-382.

[35]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5):731-745.

[36]朱志勝.農民工的自我雇傭選擇與市場回報——基于2014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的實證檢驗[J].人口與經濟,2018(5):100-112.

[37]王春超,馮大威.中國城鎮創業行為與收入溢價[J].經濟學動態,2018(4):28-42.

[責任編輯 劉愛華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草逼视频国产|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网|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午夜片|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在线影院|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欧美啪啪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她的性爱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在线欧美日韩|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伦理一区|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无码丝袜人妻|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系列在线|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成人综合网址| 91激情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五月婷婷导航|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九一九色国产|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黄色一及毛片|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91视频区| 欧美一道本|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1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91麻豆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jizz国产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91色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