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鈺嬌
內容摘要:《名利場》是英國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的成名之作,主要講述了貝基·夏普為躋身上流社會而不擇手段卻仍以悲劇收場的故事。本文旨在分析貝基·夏普復雜多變的性格特征,即精明能干、愛慕虛榮、以及勇敢反叛,并且從其家庭背景、19世紀英國的女子學校教育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分析其復雜性格的成因。最后論述貝基這一人物形象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名利場》 貝基·夏普 性格特征 原因
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是19世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英國文學界更是與狄更斯齊名。薩克雷擅長描寫英國資產階級的風俗人情,尤其擅長揭露英國上流社會的黑暗面。《名利場》主要描寫了兩個截然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女性角色貝基·夏普和艾米莉亞。它以辛辣諷刺的手法,真實描繪了19世紀英國上流社會沒落貴族和資產階級暴發戶等各色人物的丑惡嘴臉,和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人際關系。也生動反映出人性在社會現實中的復雜變化。
1.貝基·夏普的性格
1.1精明能干
貝基的精明能干主要體現在處事能力和婚姻抉擇兩方面。貝基的第二份工作是去皮特·克勞萊爵士家做家庭教師。在莊園里,她游刃有余地擔當著教師、秘書、管家、會計等各項職務。她在處理事務和接管生意方面都表現得相當出眾。在某種程度上,她的處事能力不遜色于一個老練的男人。即使是皮特·克勞萊爵士這樣一個極為狡猾吝嗇的男人,也對這個可愛的女孩表示欽佩。她的所有努力都足以表明她得到了貴族們的認可和信任。不可否認從她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貝基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方面的才干,以及她那種與生俱來的駕馭事物的能力。這一點在現實社會中正是很多人夢寐以求卻不可得的。
此外,在為自己物色丈夫的過程中,蓓基非常主動和精明。身為孤兒,沒有親人為她尋覓結婚對象,也正如此,她才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余地,她不斷計劃如何通過一段有利的婚姻來改善她的生活。雄心勃勃、聰明伶俐、肆無忌憚的貝基在婚姻抉擇上從未停下腳步。于是就有了小說開端的部分,當貝基來到艾米莉亞家,發現約瑟夫是丈夫的合適人選時,她毫不猶豫地決定要接手這個胖胖的花花公子。她不僅用贊美來吸引約瑟夫,還假裝成一個單純羞澀的小女孩,讓約瑟夫深陷其中。在整個尋夫游戲中,貝基都扮演著主導角色,她對自己的目標極為精明準確。
1.2愛慕虛榮
為了擠進上流社會,貝基一直偽裝成上等人,攀權附貴,滿足名利的欲望,變成了一個依靠美貌才華而阿諛奉承的騙子。
婚前,她的虛榮心體現在她一直利用自己獨有的姿色,動人的歌喉,俏皮的談吐,勾引著一群花花公子和達官貴人。貝基盯上了克勞利小姐的侄子,也是她的財產繼承人—羅登。因此她百般討好富有的克勞利小姐,向她展示作為貴族象征的流利法語,滿口胡謅外祖母家的高貴身世,謊稱自己的母親是法國貴族,但實際上只是一個卑微的舞女而已。她成功地誘使羅登與她秘密結婚,雖然這惹惱了克勞利小姐,繼承遺產的夢想也破滅了。但以羅登太太的身份,她距上層社會又更進一步。
婚后,她的虛榮心又被激起了。她看到斯丹恩勛爵有權有勢且非常富有,就開始設法勾引他。斯丹恩勛爵欣賞她的多才多藝、幽默風趣和風姿綽約,欣然地邀請她參加私人宴會。在這之后,倫敦的一些顯貴們很快地接納了她。此外,為了和上流貴族混在一起,她把家人拋在身后,以至于兒子也不愿與她親近。在她心目中,名利地位才是第一位的。
貝基是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追名逐利,愛慕虛榮的女性代表。她追求的是舒適的生活和顯赫的社會地位,這歸根結底都是對金錢的迷戀。為此她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從冷漠變成熱情,從自私變成慷慨,從辛辣變成溫順,從虛榮變成偽善。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她總是戴著她那八面玲瓏、美麗動人的面具偽裝自己。
1.3勇敢反叛
貝基不愿意作為男人的附屬品而存在。她大膽反抗這個社會希望女性遵循的傳統,堅決抵制向父權社會低頭,始終保持著她的勇敢和反叛。
在女子學校的生活中處處可以表現出她的反叛精神。她反抗的第一個人是主張父權主義的平克頓校長。當平克頓小姐讓貝基教孩子們音樂時,貝基反抗道:“我來這里是為了和孩子們講法語,而不是教他們音樂來為你省錢。我在這里什么也不做,只做我必須做的事”(Thackeray,2001:14)。她勇敢地維護了自己的權利,因為她認為這不是她的責任,她不會免費工作。此外,貝基從學校畢業時,校長的妹妹偷偷把一本象征著平克頓驕傲的約翰遜字典送給貝基,她竟然毫不客氣地當面把字典扔出車廂窗外。這也是貝基·夏普第一次公開地蔑視學校權威。
貝基的反叛也體現在她對傳統家庭模式的顛覆。傳統的家庭模式是男人負責掙錢,女人負責照顧家庭。但由于缺乏經濟收入,男人就把她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在父權制社會中,其社會地位可以支配家庭地位,但貝基卻抓住機會扭轉了局面。她成為家庭事務的決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名利上,整日混跡于上流社會的聲色犬馬之中,而羅登則聽命于她,絕對服從。這種由女性養家、獨當一面,而丈夫退居次位、服從妻子的家庭模式,是對傳統家庭觀念的徹底顛覆。
2.貝基·夏普的性格原因分析
2.1家庭背景
貝基出生卑微,她的母親是個會唱歌劇的法國舞女,因此她繼承了母親的藝術才華,有音樂天分,可以彈琴唱歌;有藝術細胞,可以跳舞表演,這為她進入上流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她的父親是個自以為是的窮畫家,終日酗酒,卻從不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貧窮的家世讓她飽嘗了社會底層的滋味,童年的坎坷經歷讓她過早的接觸社會上陰暗的一面。這些助長了她憂郁和投機的性格,也使她比同齡人理智得多。貝基清楚地意識到,在這個社會上,只有擁有了高貴的身份和地位,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擁有了金錢才能受到別人的景仰。因此,她依靠自己的資本,不斷努力鋪設理想道路,實現自己的浮華之夢。
同時,這種可怕的成長環境也為她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了維持生計,她常常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周旋,這就使她在處理各種差事時都游刃有余,充分展現自己的機智才干。利用這些條件,她正在一步步改變自己的生活。一個人的性格與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貝基的家庭在她整個復雜性格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奠基作用。
2.2十九世紀英國的女子學校教育
貝基在平克頓學校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校長讓她教法語和音樂,不是因為欣賞她的才華,而是為了省錢。此外,其他女孩的緋議和教師們不屑一顧的態度同樣激怒了貝基。周圍貴族家庭女孩天生的優越感也讓她比以往更加嫉妒。“她們為那克里奧爾人的十萬鎊,多么卑躬屈膝??!”“我比她更聰明,比她有魅力成千上萬倍” (Thackeray,2001:13)。貝基敏銳地察覺到,她們僅僅是因為家庭地位和財富而高人一等。這讓貝基意識到想要得到公平對待,需要的是社會地位。如此殘酷的現實讓她的性格變得更加極端。
雖然在維多利亞時代,女子學校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不完善的女子學校教育并不能給她們帶來正確的價值觀,甚至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也難以保證。在那里,即使女性接受教育,但大多數課程只是為了陶冶情操,更好地為貴族子弟服務,以便進入上層社會。堅持父權制的女教師不允許女孩做任何不符合規矩的事。為了在女子學校樹立權威,她們極力清除任何反叛者、煽動者和異類。諷刺的是,女教師本身就是父權制的象征,她們愿意接受這種父系社會,而對其荒謬性視而不見。這正是女子學校教育的最大缺陷。貝基只是一個年輕而不成熟的少女,但她強烈反對這種不公正的等級制度,毫無保留地表達她對女子學校的不滿。隨后她決定從這所監獄中逃離,無論如何,都要擠進上流社會。這樣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只有女教師的自私和富家女的貴族生活,她感受到的只有不公、卑微和蔑視,從而對她性格的形成產生了壓倒性的負面影響。
2.3十九世紀英國的社會環境
2.3.1父權制社會—男權至上
在父權社會中,男性用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理想來確立評判女性的標準。賢惠、溫柔、體貼的妻子或母親的形象一直是男人們贊美的對象。女性在身體和精神上都需要奉獻和犧牲,沒有任何自我意識。生活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女性沒有權利和資產,只能靠婚姻來改變自己的地位。波伏娃表示婚姻是社會傳統賦予女性的命運(Beauvoir,1952:322)。正如她所說,婚姻為保護女性提供了法律保障,賦予她們名義上的地位。正是這種荒謬的腐朽制度使貝基想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依靠男人來滿足她的欲望。
但與此同時男性掌握經濟大權,女性便成為了他們的附庸。經濟帶來的不平等,實則是一種壓迫,這就可能帶來反抗。貝基的婚姻,便是如此,她打破了傳統觀念,成為了經濟上的掌控者,盡管賺得不體面。尤其是,羅登震驚于貝基和斯丹恩勛爵私下偷情,還獲得了不為人知的支票。在父權制家庭中,女性是順從的、軟弱的,即使她們的丈夫像羅頓一樣不能養家糊口,她們大多也只是接受命運,沒有任何怨言和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況。而貝基卻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自然而然地成為經濟的主宰者。無論如何,貝基通過對傳統家庭模式的顛覆,勇敢地展示了她對父權主義的抵制。
2.3.2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
19世紀的英國正處于劇烈的社會變革之中,經歷了一個特殊的經濟轉型時期。英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企業主積累原始資本,獲得巨額財富,產生了新資產階級。但是,國家的重要機構仍然由上層階級控制,因此越來越多的新資產階級依靠自己的財富,逐漸接近貴族的邊緣進入上層社會,這造成了更多的社會不公,到處都有權力和利益的明爭暗斗。在這樣一個名利斗爭、陰謀腐敗、享樂主義和機會主義隨處可見的時代,可以說當時的英國社會就是一個腐朽的名利場,而規則就是金錢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這是貝基從社會現實中學到的。她的內心開始有了強烈的虛榮心,渴望奢華的生活。因此,她精心偽裝竭盡全力取悅社會名流,視婚姻為踏腳石,憑借自己的美貌和精明的算計,不擇手段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最終她也拋棄善良純真的天性,迷失在名利場中。
與此同時,英國在19世紀積極推進工業改革,逐漸開始在社會上實現工廠化的機械化生產模式,資本家就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這使得許多女性走出家庭進入工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也為女權意識的興起創造了社會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貝基不愿意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男性附庸,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3.結語
貝基生活在一個充滿爾虞我詐、爭名奪利、腐化墮落、投機取巧的時代,她是一個富于心機的冒險家,視婚姻為進入上流社會的踏腳石,但并不滿足于成為男性的附屬品。她不向男權社會里的各種禁錮女性的腐朽制度屈服,表現出了對于傳統女性教育的蔑視,她努力尋求對自我身份和存在的認可,希望通過自己獨自的奮斗來改變命運。在某種程度上,她成功地改變了女性脆弱而易被征服的傳統形象,以獨特的主動和反叛姿態屹立于世界文壇。但顯然她無法完全擺脫父權社會的桎梏,也難逃悲劇的命運。追求自由和尊嚴的女性常常陷入這樣一個兩難的境地:要生存,就必須順應占主導地位的父權意識;要生活,就必須反抗父權制的壓迫。但兩者兼顧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不僅是貝基的悲哀,也是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悲哀。結果,她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優良品質,深陷名利場中無法自拔。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女性的生存空間過于狹窄,造就了貝基復雜多變的性格。她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父權社會的黑暗,反映了資產階級虛偽、貪婪、浮躁、冷酷的丑陋本性。
參考文獻
[1]Beauvoir,S.The Second Sex [M].New York:Alfred A.Knopf,Inc. 1952.
[2]Elkins, W. “Thackerays Vanity Fair” [J].Explicator,1986,(3).
[3]Melville, L. The Life of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vol. II & VI [M].London: Routledge Thocmmes Press,1996.
[4]Mullen,R.“Thackeray:Manof Letter[J].Contemporary Review,1995.
[5]Thackeray,W.M.Vanity Fair [M]. 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2001.
[6]龔北芳.蓓基·夏潑形象新解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4(9):79-81.
[7]賈巍巍.《名利場》中貝基的女性主義解讀[D].山東:山東大學,2009.
[8]林青.試析薩克雷的《名利場》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J].文教資料,2006(05).
[9]薩克雷.《名利場》[M].楊必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0]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