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
內容摘要:近年來,高中語文試卷中頻頻出現考察思辨能力的考題,也有一些學生頻頻中招,這也成為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生 思辨 思辨能力
近來,有一款APP受到熱捧,這是一款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換臉”軟件,大量年輕用戶上傳自己的照片,在APP中與明星換臉或與偶像同框。
科技如此奇妙,然而又讓人平添一絲憂慮。對于人工智能的崛起,有人擔憂,蓬勃發展的科技創新是否會帶給人類災難;有人歡喜,科技提升了人類的生活質量;有人期待,日新月異的技術是個人和社會飛躍發展的平臺;有人排斥,有朝一日世界主宰易位,人類將何去何從……站在科技創新洶涌的大潮中,我們該如何面對?
據此,學生們組織了一場“科技使人類越來越堅強&脆弱”的主題辯論賽。這一場辯論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及運用思辨解決問題的能力。
前期的準備階段,我引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
一.重新定義法
強調我方觀點或反駁對方觀點,都可以采用重新定義的方法,對觀點句中的關鍵詞進行重新定義,明確概念內涵。
如有人說“學生是來學習的,不需要完成作業”。這個觀點很明顯是錯誤的,我們可以采用重新定義法 直接反駁:“學”即學會,“習”即練習、實踐,可見學生學習必須要經歷兩個過程:學會和練習、實踐,完成作業就是第二個步驟。
二.反證法
在反駁對方觀點時,從反面舉出實例,進行分析,對方觀點便不攻自破了。
如有人說“所有人都是自私的”。這個觀點概括不當,我們可以使用反證法進行反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大夫是自私的嗎?2019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的雷鋒是自私的嗎?
三.歸謬法
先假定對方的論點是對的,然后以它為前提,推導出一個明顯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論點是錯誤的。
比如有人說“自私是正確的,因為很多人自私”。這個推論看似有道理,其實就是歪理,可是怎么反駁呢?我們得找出這種推理的前提,也就是存在的即是正確的,而這個前提的錯誤是明顯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歸謬法,如果存在的即是正確的,那么,監獄里有很多犯人,犯罪是存在現象,犯罪就是正確的了。
經過一番準備,辯論賽正式開始,辯手們對以上三種方法的使用頗為得心應手,從定義、前提、論據等方面進行了精彩的辯論。可是,這時候我發現有的辯手把辯論變成了詭辯,看似有道理,卻偏離了辯論的核心。比如古時候的技術算不算科技、古時候人的壽命為什么沒有現代人的長等等。
接下來,我問了辯手及觀眾們一個問題:“我們今天為何要組織這場辯論?”大家有點摸不著頭腦,“我們進行辯論,就是為了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辨性的思考。為何要思辨?思辨的目的是辨明是非,指引方向,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經過辯論依然對科技發展的是非、方向毫無看法,那么今天的辯論就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科技對人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十分深刻。說起人工智能、5G、北斗、醫療等等這些科技肯定是使人類越來越堅強,而生化武器、過度醫療等也會使人類越來越脆弱,還有核彈這樣一類科技,對擁有它的國家,它是保護神,對于遭遇它的國家,它是滅頂之災。
明確了這些,我們就看清了是非,明確了方向,解決了問題,也就達到了我們辯論的目的。
這樣的思維也常常出現在我們的作文當中。例如“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對以上兩句話,你有什么想法呢?這兩句話中的“春天”“冬天”都有一語雙關的效果,既可以指大自然的春天、冬天,也可以指社會中人的希望、災難。那么這兩句話就可以理解為希望定會實現,好日子定會到來。所以,很多學生立意為樂觀。
這樣的理解從字面來看當然沒有問題,可是這句話給我們傳達了什么理念呢?相信困難終會過去,希望終會實現,然后坐等美夢成真嗎?又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怎樣的指導意義呢?僅有樂觀,就足以實現我們的夢想嗎?我們明明知道,困境、災難不可能自己平白無故的過去。
想到這一層,我們就會恍然大悟,這兩句話的成立是有前提的,面對困境、災難,我們要用智慧、奮斗、團結打敗它們,才能迎來美好的春天。這個立意的方向性、指導性,都比第一種立意強得多,也就比第一種更加深刻。
因此,我們遇到問題,包括辯論、作文,都需要思辨。不僅要思考是什么,還有思考為什么以及怎么辦。需要用聯系的,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這樣來培養中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對思辨的應用能力。
這場辯論之后,學生們對換臉軟件受熱捧這件事,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這款軟件來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但前提是必須堅守底線,保護客戶隱私,維系社會倫理。
這場辯論也給我的語文教學工作帶來很大啟發。當今語文教學中時常提及的“思辨”到底是什么?
“思辨”是一種思維方式,它不是空想,更不是詭辯,它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它能幫助人們看清真相、抓住本質、解決問題,推動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思辨”?
一.以正心正念為前提。
所謂“正心正念”強調的是 “德”,也就是說思辨一定要符合 “德”的標準。例如社會中出現過的一些現象:警察追小偷,小偷逃跑中撞上汽車死亡,警察判刑;小偷偷電瓶車,因電瓶車漏電而觸電身亡,家屬狀告電瓶車主;剛正女主播剪鎖共享單車,遭到網友非議……諸如此類,不顧根本原因,只看直接原因,使犯罪者有恃無恐,讓立法者事與愿違。究其原因,也是執法者、網友在思辨過程中沒有做到以“正心正念”為前提。
二.以大量事實為基礎。
在思辨過程中,關聯到與之類似的一系列事件,以大量事實為基礎,展開思辨。
自從上海高院審理宣判了某某的案件,尤其是時任檢查長的某某那句著名的“你如果沒有撞傷人,為什么會把她送到醫院而且墊付醫藥費”言論之后,碰瓷,尤其是老人碰瓷現象如同“雨后春筍”,被碰者有中年人、大學生、小學生,耽誤時間者有之,被毀清白者有之,被逼自殺者有之,盡管有監控為證,撒潑無賴者不絕,為老不尊倚老賣老者有之,以致“老人跌倒扶不扶”竟能成為社會問題,熱點話題!基于大量事實的惡性社會影響,行善助人,在這兩年也受到法律保護,這也體現出思辨的意義。
三.以宏觀思維為跳板。
“宏觀思維”具體來說是指整體的、差別的、聯系的思維。在與學生進行日常交流時,我們發現,現在高中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一般,普遍認為語文知識內容龐雜,難以熟記和運用,對高考提分的作用有限。
其實,學生有如此感受,與我們語文教師缺少思辨能力,課堂知識零散、瑣碎,缺少宏觀的掌控、主線的提領有密切聯系。所以學生也無從理清頭緒,自然難以熟記和運用。
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備課時,教師自己必須有宏觀思維,這樣,學生才能對語文課本的知識有宏觀的把握,有思辨性思考的能力。如何做?一是要有整體意識。一本教材即是一個整體,熟悉整本教材,探尋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它們在文體、內容、情感、結構、藝術手法等方面的共同點,形成宏觀框架。二是要有差別意識。每單元文章的設置,同中有異,探尋各篇特色,抓住最突出的特點提取關鍵詞,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要有聯系意識。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系的,更何況是同一本書、同一個單元中的文章,它們之間一定存在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試著在單元導讀中尋找,從中受到啟發。
以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為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的閱讀鑒賞部分,共有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為寫景散文,自然美景各有特色。第一篇《荷塘月色》,寫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突出月色,突出“月色美”。第二篇《故都的秋》,將秋天的“清”“靜”“悲涼”寫得極為細膩,突出“秋意濃”。第三篇《囚綠記》,被囚困的綠枝固執地向著陽光生長,這種向陽生的勇氣讓人贊嘆。
第二單元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表達各種美好情感。第一篇《詩經》兩首,《氓》中女性認清“氓”的本質后,她的決絕和反思讓人欽佩;而《采薇》中士兵對家國的愛、對戰爭的反思讓我們嘆惋,故定為“愛的覺醒、愛的反思”。第二篇《離騷》,體現了屈原至死不渝地家國之愛。第三篇《孔雀東南飛》,焦劉迫于壓力,為愛殉情。第四篇《詩三首》,其中《涉江采芙蓉》表達美好的思念之情,《短歌行》表達對人才的渴望,《歸園田居》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可謂“人各有志”。
第三單元是三篇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展現出不同的人生智慧。《蘭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在東晉那個醉生夢死的年代,實屬人生大智慧。《赤壁賦》給人生路途坎坷之人點亮一盞燈,豁達樂觀是處事大智慧。《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通過游褒禪山的心得,告訴我們一條人生大智慧:盡人事,聽天命。
第四單元有三篇演講詞,它們充分展現出邏輯之美。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三事告諸君”,組成并列式的結構。第二篇《我有一個夢想》,圍繞夢想,形成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層進式結構。第三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語言嚴謹,過渡自然。
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字做關鍵詞,提領全書——“美”。以宏觀思維為跳板,對教材進行梳理,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促進他們思辨性的思考,以求知識的融會貫通。
思辨,能使人的知識完整、思想成熟,能使社會的制度完善、發展穩健。當今中學生需要思辨的能力,而社會也需要具有思辨能力的人。
參考文獻
1.理查德·保羅.思辨能力評價標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