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燕凌
內容摘要:老莊道家文化與屈騷文學是楚文化以文獻形態傳世的精神高峰,隨著考古大發現楚文化呈現出包括青銅冶鑄、絲織刺繡、髹漆工藝、老莊哲學、屈詩莊文、美術樂舞等在內的由“六大支柱”構建的高堂邃宇?!冻}千秋》以恢弘的歷史視野,縱貫古今,打通中西,尋繹出楚文化的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大象無形的開放氣度、一鳴驚人的創新意識、上善若水的和諧理念、九死未悔的愛國情懷、一諾千金的誠信品格等六種精神形態,是一本執著現實人生、關注當代社會、充滿人文情懷、努力實現人的價值、建構現代人精神品質的“介入”型著作,具備學術與思想的雙重魅力。
關鍵詞:《楚脈千秋》 楚文化 傳世文獻 考古發現
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后人不斷地重寫歷史,不斷地重述過往,其實是將歷史重新視角化和理解化的過程。誠如伽達默爾所說:“傳統并不只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種先決條件,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的進展并且參與到傳統的進程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地規定了傳統?!弊鳛闅v史“原生態”、客觀存在的楚國,早已消失在2300年前歷史的遙夜之中。然而,楚人建構的歷史、文化的高堂邃宇卻并未在秦人的鐵騎沖擊下轟然倒塌,反而歷經風雨卓然獨立,愈顯尊嚴高貴、巍然璀瑋,不斷地被后人“發現”“喚醒”、重燃火焰,持續煥發出青春的文化力量,予人深思和啟迪。劉玉堂先生主編的《楚脈千秋》,就是一次綜合性的、超越性的、經世致用的、化繁為簡的、學術與思想交融的嶄新言說,在學理性與實踐性方面均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借鑒。
一
從傳世文獻來看,我們發現,在巍峨綿延的中華典籍群山中,一直矗立著兩座楚文化的精神高峰,那就是老莊道家文化與屈騷文學。
與儒家文化相比較,老莊道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其否定性。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用否定性概念來描述宇宙本體的哲學家是老子。在老子看來,宇宙本體是“道”,“道生萬物”,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法用肯定性的概念來講說,只能用否定性的概念如“無”“無名”“無形”“無物”“無狀”等來描述?!独献印返谒氖抡f:“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中生有,乃道家哲學的精髓。
老莊哲學“道”的概念,來源于楚人崇奉的“太一”。老莊哲學由“道”開啟,這個“道”或者是形而上的實存者,或者是宇宙的創造者,或者是對立轉化、循環往復的規律,或者是人生準則和人間道德,或者是自然無為、柔弱不爭的人生和政治智慧,包羅萬有,意義歧生,不一而足。老莊道家哲學經典,雖然只有《老子》五千言,和《莊子》六萬余言,其內容卻是博大精深、汪洋恣肆。《莊子·天下篇》云:“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捜萦谖?,不削于人。雖未至于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p>
如果說莊子對道家哲學的“自評”可能過于“主觀”的話,那么西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對道家的評價就會因為時空的距離而顯得“客觀”許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
劉向、劉歆父子在《七略》中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長也。”道家諸子以楊朱、老子、莊子最負盛名,其中又以老莊道家對后世影響甚大,幾乎占據了中國文化史的半壁江山,沉淀為中國人“外儒內道”的文化心理結構。而老、莊在道家文化整體性的共相之下,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有的時候,這種分殊甚至格外明顯,誠如李澤厚所說:“老子是積極問世的政治哲學;莊子則是要求超脫的形而上學?!?/p>
哲學史家陳鼓應在《老子注譯及評介》一書中指出,“從哲學史的觀點看,老莊思想的重要性,一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些基本觀念,如‘道、‘德、‘一、‘理、‘無、‘有、‘常、精、氣、心等等,多由道家開創人物所提出。老莊哲學自成一套獨特的宇宙論、認識論、方法論、自然哲學及人生哲學”。馮友蘭將莊子視為繼楊朱、老子之后的道家哲學“第三階段”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將莊子哲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8個方面,即:“獲得相對幸福的方法”,就是“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政治、社會哲學”,是“激烈反對通過正規的政府機器治天下,主張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情和理”,其根據是“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獲得絕對幸福的方法”,是“超越事物的普通區別”,包括自己與世界的區別、“我”與“非我”的區別;“有限的觀點”,即認為“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觀點上”的結果,因此“都是相對的”;“更高的觀點”,即要“照之于天”,“從超越有限的觀點,即道的觀點,看事物”;“更高層次的知識”,是“不知之知”;“神秘主義的方法論”,即是莊子的“棄知”。
在中國文化史上,老莊道家哲學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深遠而漫長。老莊道家哲學流脈包括先秦道家,魏晉之際的玄學,以及唐代與東傳的佛教文化相結合之后形成的禪宗。禪宗既是佛學,也是道家哲學,是“佛學和道家哲學最精妙之處的結合”。致力于建構本體論哲學的莊玄禪,其“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的風格就與儒墨法兵的社會政治哲學訴求迥異其趣,相差不可以道里計,其審美精神對于中國藝術創造的影響更是源遠流長。在厭棄現實爭斗、追求精神超脫的表相之下,老莊道家總是執著地肯定現世人生,透露出對于人生、生命和自然、感性的充分肯定,于此“表現出直觀領悟高于推理思維的特征”,而這種特征,無疑與文學具有先天的體貼性。馮友蘭先生的弟子、哲學史家涂又光曾經有云:“中華民族的創造才能,歷來受到《莊子》思維模式的激發,受到儒家思維模式的束縛,這個歷史事實仍然發人深省?!鄙踔辆褪峭脐惓鲂碌摹靶氯寮摇保彩恰袄玫兰业膶W說改造了自己”。而文學創作因其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創造性直覺的審美表達,所以其得益于老莊道家文化者更多。
二
以《離騷》為代表的屈原詩歌則是楚文化的另一座高峰。屈騷猶如一座寶藏豐富風景秀麗的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可以發現她不凡的成就和獨特的風姿。正如張正明先生所說,屈騷“山奔海立不足以喻其壯,鬼使神差不足以喻其怪,國色天香不足以喻其美。敘事紀游,抒情言志,無不開合多變,跌宕生姿,令讀者反復詠嘆”?!段男牡颀垺贩Q譽屈原“衣被詞人,非一代也”。由其影響之深,不難想象其成就之高。
首先,屈騷開創了詩歌宏大體制,具有文體創新意義。在中國詩歌文體發展史上,屈騷獨標一格,具有重大的開創性意義。屈騷的詩歌體制之大,堪稱無與倫比。有學者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屈原的辭賦創作,借鑒了“楚地民間長篇祭祀樂歌的形式,創造性地擴大詩歌體制以反映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因為“體制宏大便意味著內容的擴充和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廣”。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在社會生活日益豐富、政治斗爭日益復雜、軍事爭戰日益慘烈、階層分化日益明顯、理性思維日益完善、道德情感日益深化的文化背景下,原先短小精悍的詩歌體制已經不能滿足文學表達復雜現實的需要,時代要求產生更富生機更具活力更有包容性更有情感張力的宏大的文學表現形式,屈騷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產物,它呼應了時代的需要。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屈騷是“集大成者”,舉凡前此詩歌表現形式,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乃至九言,屈騷都有靈活獨到的應用,而主要以“三二”節奏和“三三”節奏組成帶有語助詞“兮”字的六字句或七字句,是對《詩經》四言詩句傳統的整體性突破,其創新性意義不僅表現在字數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所帶的語助詞在句中既可以調整音節,使詩歌的節奏韻律或活潑明快、或柔曼婉轉而富于變化,且又因兼作虛詞而使詩歌的表情達意能力大為增加”。這種更能滿足表現需要的詩歌創作形式,使騷體詩逐漸成為當時詩作的首選體制,騷體詩作一時蔚然大觀,形成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高潮。毛澤東說過:“詩要用形象思維,……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比、興兩法本來是《詩經》的重要表現方法,屈騷繼承了這個傳統,并將其發揚光大。誠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所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钡?,屈騷中的比興,已經突破《詩經》中“以彼物比此物”的二分式、分離式手法,實現了“創造性的轉化”,本體與喻體渾然交融,形成不少具有鮮明屈原特征的表現意象,事實上因為此類意象的反復使用,比興手法在此實際上已經演化為象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屈原詩作的獨特的象征世界,如鸞鳥鳳凰、燕雀烏鵲、露申辛夷、靈修美人,等等,使得詩歌描寫生活的概括力和塑造形象的表現力得到了空前強化,從而提升了整個先秦文學的抒情格局,正所謂“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騷及其文學符號,在中國文體學意義上的獨標一格、別立新宗,直接影響了后世的漢賦、唐詩創作。
其次,屈騷開啟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屈騷善于以神奇的筆觸構思和描寫想象中的世界,天國漫游、神宮云霓、靈巫神女、驅龍馭鳳,光怪陸離的場面讀來令人驚心動魄,復雜多變的情節讓人目不暇接,對神話傳說自由不羈的創造性應用,體現出鮮明的創作主體性和浪漫主義特征。屈原充分張揚了楚人長于玄想神思的思維特長,用楚地獨特的神話傳說、浪漫的風土人情、秀麗的山川河流、震撼的風雨雷電構建起一個馳騁想象的闊大雄奇的詩歌世界,煥發出濃郁的浪漫主義文學的風采。如《離騷》在蒼梧、昆侖、咸池、扶桑、日神、月神、風神、雷神、鸞皇、鳳凰、帝閽、宓妃等地域和神話世界、神話人物之間自由穿行,建構一個豐富美麗、神妙莫測的幻想國度,詩人充分張揚了浪漫主義文學的主體自由精神。毫無疑問,這個高蹈遠逝、飛翔八極、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神奇天國世界,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幻想,與地上權臣不法、黨人當道的楚國現實形成鮮明對照。魯迅稱譽屈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也正是對其浪漫主義文學風采的稱譽。
最后,屈騷閃爍著個性主義的奪目光輝。任何個人都是歷史的存在物,都由時代背景及其文化空間所決定,猶如人無法走出自己的皮膚。屈原生當戰國時代,貴族血統和執柄朝政的人生經歷,都讓他無法忘懷國運民瘼。他處在楚國歷史由盛轉衰的關鍵時刻,見證了時代的腥風血雨和民眾的生死飄零,更親身承受了亡國之痛。他追求美政,批評群小,揭露奸權黨人,責怪楚王的不明不察;他正道直行,熱心世事,不愿意放棄理想,也不愿意與朝臣和光同塵,在遭受放逐和打擊時,仍然不愿意退隱江湖,明哲保身,而時時心在魏闕,心系民命,對祖國無限忠誠,對人民無比眷戀,充分體現出一個“士人”積極向上的人格擔當,是一種民族的集體的國家的精神的具體表現,這是屈原人格中集體性的一面。而正如同是楚人的聞一多所說:從思想史角度來看,事實上存在著兩個屈原,“一個是‘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的集體精神的屈原;一個是‘露才揚己,怨懟沉江的個人精神的屈原?!奔w精神與個人精神,看似矛盾,卻統一地表現在屈原身上,成為一種人格“范型”,在以后的中國知識分子身上代代相傳。作為統治者,當然要極力張揚闡發屈原身上的集體性的忠貞殉國精神,而一切不滿現實報國無門的知識分子則必然會提倡屈原的個人性的抗爭精神。立場、視角的不同,往往會導致對屈原的評價也有云泥之判。如漢代劉向、司馬遷稱贊屈原的精神可“與日月爭光”,而班固則批評屈原“露才揚己”;唐代李白稱揚“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推崇屈原傲岸不羈的抗爭精神,而杜甫則“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更多地欣賞屈原忠君報國的一面。如何評價一個偉大的文學藝術家?高爾基提出過應該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方面是從“時代之子”的角度,即集體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從“斗爭的參加者”的角度,即個體性的一面。聞一多后期之“崇拜”屈原,也主要從他的“斗爭的參加者”的角度來評價的,因而“特別從這一方面上著眼來崇拜他”。屈騷閃耀著奪目的個性主義光芒。就在詩人意識到他和自己所屬的楚國貴族集團已經處于完全對立的營壘時,他也沒有絲毫的恐懼和猶疑,相反平添了無窮的自豪感,“鷙鳥不群,自前世而固然”。自由地遨翔在藍天的雄鷹,總是孤獨的;只有在草間尋找臭蟲秕谷的雞鴨才是一群又一群的,詩人對腐朽的楚國權貴集團投以無情的蔑視。我們只有在中國文學史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屈騷個性主義寫作的意義?!对娊洝分须m然也有許多優美動人的詩篇,但它基本上是群體性的創作,缺乏鮮明的個性主義光輝,而屈原則將他的理想、遭逢、悲痛、不幸,將這些帶有生命熱度、親身痛感的東西,融進了他的詩篇,從而給屈騷打上了鮮明的個性的印記,這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李長之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中辨析司馬遷的文化生成來源時說:“齊人倜儻風流,楚人的多情善感,都叢集于司馬遷之身。周、魯式的古典文化所追求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者,到司馬遷手里,便都讓他樂就樂,哀就哀了!所以我們在他的書里,可以聽到人類心靈真正的呼聲。以《詩經》為傳統的‘思無邪的科條是不復存在了,這里乃是《楚辭》的宣言:‘道思作頌,聊以自救兮!‘發憤以抒情!司馬遷直然就是第二個屈原!”顯然,屈原已經成為人格的最高標桿。屈原并沒有將自己視為君王的奴仆和工具,他在忠君愛國的基礎上,也以指引國家命運前行的燈塔自居,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宏圖,不惜與整個楚國官僚集團為敵,向腐敗落后勢力開火,“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敢于獨立思考、敢于堅持人格理想的崇高精神,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成為后世知識分子的人格榜樣和精神楷模。其成敗得失的經驗和教訓,往往更易引發深廣的同情,沈從文說“楚人歷史傳統的激情,極容易形成性格上的孤立性和悲劇性,竟若自然的分定無可避免”,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屈原悲劇命運和孤狂性格的傷悼同情和地域文化視域中的自我確認,這在兩湖現代文學作家中具有較為普遍的代表性。
三
歷史總是處在不斷地被“發現”、不斷地被“敘說”的過程之中。考古工作在傳世文獻之外,開辟了一條楚文化研究的康莊大道。
20世紀70年代以降,隨著湖北江陵、隨州、當陽、潛江、荊門,湖南長沙、株洲,河南葉縣、信陽,安徽壽縣、毛集等地不斷出現的考古大發現,楚文化研究進入全面突破、深化階段,涌現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如張正明的《楚文化史》《楚文化志》,李玉潔的《楚史稿》,石泉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何光岳的《楚源流史》等,尤其是張正明主編的《楚學文庫》18卷,涵納《楚史》(張正明著)、《中原楚文化研究》(馬世之著)、《楚文化的南漸》(高至喜著)、《楚文化的東漸》(劉和惠著)、《楚國哲學史》(涂又光著)、《楚國經濟史》(劉玉堂著)、《楚文學史》(蔡靖泉著)、《楚辭文化背景研究》(趙輝著)、《楚藝術史》(皮道堅著)、《荊楚歌舞樂》(楊匡民、李幼平著)、《楚國的城市與建筑》(高介華、劉玉堂著)、《楚人的紡織與服飾》(彭浩著)、《楚系青銅器研究》(劉彬徽著)、《楚國的貨幣》(趙德馨著)、《楚國風俗志》(宋公文、張君著)、《楚國的礦冶髹漆和玻璃制造》(后德俊著)、《楚系墓葬研究》(郭德維著)、《楚系簡帛文字編》(滕壬生著)等;劉玉堂主編的12卷本《世紀楚學》,包括《楚國思想與學術研究》(徐文武著)、《楚國法律制度研究》(陳紹輝著)、《楚國禮儀制度研究》(楊華著)、《楚國歷史地理研究》(左鵬著)、《楚國封君研究》(鄭威著)、《楚國交通研究》(劉玉堂、袁純富著)、《楚國農業及社會研究》(程濤平著)、《楚國水利研究》(劉玉堂、袁純富著)、《楚國飲食與服飾研究》(姚偉鈞、張志云著)、《楚簡冊概論》(陳偉著)、《楚國銅器與竹簡文字研究》(李天虹著)、《楚器名物研究》(黃鳳春、黃婧著)等,堪稱體大思精、綜合創新之作。
其中,《楚文化史》是中國大陸研究古代地域文化史的第一部著作,該書充分利用考古資料和傳世文獻,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將楚文化置于周代中華文化的宏大背景之中予以多視角、全方位的歷史考察,首次對楚文化的源流、性質、內涵、特征、地位及其影響等重要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證?!冻幕贰芳仁菍Υ饲俺幕芯康膶W術總結和整體超越,同時也是“開風氣”之作,已經成為楚文化研究的“元典”性著作,后來的楚文化研究基本上在張正明先生開創的研究范式中前行,其“五個時期”(濫觴期、茁長期、鼎盛期、滯緩期、轉化期)、“六大支柱”(青銅冶鑄、絲織刺繡、髹漆工藝、老莊哲學、屈詩莊文、美術樂舞)之說,業已成為學界共識。魏昌的《楚國史》縱向梳理楚國八百年的漫長歷史,探討楚人的早期歷史與文化、商周時期楚國的建立與發展、春秋時期楚國的崛起、楚成穆王爭霸中原、楚莊王立威定霸、晉楚并霸與弭兵、吳破郢與春秋末楚國的復興、春秋時期楚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春秋時期楚國文化的發展、戰國初楚國的內外形勢與吳起變法、楚宣威王統治時期楚國的鼎盛、戰國中后期楚國的逐步衰落、楚國的敗亡、戰國時期楚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戰國時期楚國文化的重大成就、楚國民族關系等重要學術問題,既有縱向度的楚史演變,又有橫向度的文化、經濟、政治、外交等角度的宏觀考察和比較研究,具備相當重要的學術史意義?!冻W文庫》則深入、具體、全面、綜合地展示了波瀾壯闊、驚采絕艷的楚國歷史文化畫卷,是楚學研究成果的全面總結與提升。著名學者季羨林、張岱年、任繼愈、龐樸、劉夢溪、俞偉超、鄒衡、瞿林東等人,都對《楚學文庫》編輯出版的重要意義和學術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冻W文庫》出版后,先后于1996年、1997年榮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和第三屆國家圖書獎?!冻W文庫》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反響,成為關于先秦時代楚國歷史文化研究的代表作。“楚學”至此巍然聳立,蔚為大觀?!妒兰o楚學》致力于楚國封君制度、法律制度、歷史地理、農業水利、交通器物、飲食服飾研究,極大地開拓了楚學研究的學術空間,內容豐富博大,研究精深透徹,正如李學勤所說:“《世紀楚學》選題精當,設計科學,主編和作者都是長期從事楚學研究的知名學者,且年富力強,故我相信這套叢書能夠代表楚學研究的前沿水平?!?/p>
從宏觀層面來看,凝聚了眾多學者智慧和心血的楚學研究,其學術史意義在于發現和恢復了楚文化的本來面目,進而在中華文化版圖上再現了南國文化的風采。同時,豐厚的楚學研究成果也讓我們認識到,楚文化曾經以其驚采絕艷的獨特風姿,與希臘文化“齊光競輝”,“宛如太極的兩儀”,是當時人類文化史天空中耀眼的雙子星座。我們為曾經擁有過的輝煌燦爛的楚文化而備感光榮與自豪。
四
經由考古資料、歷史文獻、民間風俗構成的三重證據,我們得以回歸歷史現場,復現舊時月色。這是學術研究“求真務實”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六大支柱”構建的楚文化的高堂邃宇面前,我們拍案稱奇、五體投地,然而,俱往矣,曾經的光榮與夢想,“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我們亟需一種穿透歷史重重迷霧的有效對話,這些過往的“存在”對于今天的人們究竟有何意義?
學術史上有所謂的“漢學”“宋學”之別,有啟蒙與學術之分,有材料之學與義理之學的路徑分歧,而隨著電腦信息技術的升級換代,種種以搜集、集成、排列、比對、全覽、數據庫完善為目的的學術操作,也日益變得簡單,學術的純度與成色日益消減,當此之時,義理之學的價值意義日益凸顯,如何貫通古今、聯通中外成為學術研究的新的探索方向?;厮輨⒂裉孟壬氖甑膶W術歷程,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領域:一是楚學研究,代表作有《楚國經濟史》、《楚國的城市與建筑》、《楚國水利研究》、《楚國交通研究》;二是長江文化研究,代表作是《關于長江文化及其研究的若干問題》和《長江流域的服飾文化》;三是漢唐文化史研究,集中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江陵張家山漢簡和唐代婚姻立法研究;四是宗教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武當道教文化;五是湖北地方史研究,包括《湖北通史》、《武漢通史》,等等。而在楚學研究領域,他的研究范圍遍及經濟、文化、建筑、文藝、軍事、考古、服飾等,學術素養深厚,視野開闊,推陳出新。
雖然承受著既有研究成果造成的“影響的焦慮”,劉玉堂先生亦不乏持續“創造的雄心”,其主編的《楚脈千秋》,志在“用一種古今結合的方式來提煉和表達楚文化‘精神,即先用楚人自己的話語揭示楚文化‘精神的內涵,表明這些‘精神源于楚文化自身,而非今人強貼的標簽;再用當下流行的語匯對這些‘精神進行解讀,使之具有時代氣息,也更易于為大眾所理解”;作者以恢弘的歷史視野,將楚文化精神概括為: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大象無形的開放氣度、一鳴驚人的創新意識、上善若水的和諧理念、九死未悔的愛國情懷、一諾千金的誠信品格,兼顧其“原生形態”與“現實形態”,因其“既是楚民族思想、意識、信念的凝練表達,又是楚文化精神的象征,還意味著這種思想信念或精神久久貫注律動于荊山楚水乃至神州大地”。源遠流長的“楚脈”“宛如生生不已的文脈、血脈和根脈”,“其文脈貫注于文化創造中,血脈激活于生命智慧里,根脈滋長于公序良俗間,歷千年而不竭,亙萬古而常新,感召和砥礪著一代又一代的荊楚兒女乃至中華兒女攻堅克難,奮勇前行”。這可以視為一種建基于深厚學養基礎之上的思想性概括和表達,是其四十年學術園地精耕細作的苦心孤詣之作。
縱貫古今打通中西的大歷史觀念,為讀者打開“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的恢弘視界,如“外求諸人以博采眾長,內求諸己而獨創一格”的楚文化發展道路,其實也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康莊大道;“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在概述楚國由弱到強的歷史進程之后,持續關注秦漢唐宋明清時期楚地、楚人的開拓進取精神,直至張之洞的“湖北新政”,武昌首義,中共一大會議,最后以習近平同志三次引用“篳路藍縷”典故作為結尾,由此勾勒出一條清晰的文化發展脈絡;“九死未悔的愛國情懷”回顧楚人“念祖懷鄉”的悠久文化傳統,歌頌楚人“慷慨以赴”的豪邁氣概,歷數楚人保家衛國、開疆拓土的千秋功業,敘說申包胥復國、屈原沉江的凜然忠義,描寫反抗秦朝暴政中楚人前仆后繼的勇烈熱血,直至近代以來譚嗣同、陳天華、馮特民、毛澤東、聞一多、惲代英、何叔衡、李達、董必武、陳潭秋、李先念等楚地不勝枚舉的志士仁人、革命英雄,結尾聯系思維敏銳、生命力頑強、意志堅忍的“九頭鳥”傳說,表明楚人的愛國精神與天地同久、與日月齊輝,讀來令人回腸蕩氣拍案擊節。
青原惟信禪師有云:“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笨梢砸暈閷W術研究進程的三種境界?!冻}千秋》以靈動活潑的文筆,娓娓而談的語調,表達平易樸素的觀點,實已躍升至學術研究的第三重境界。該書在平和藹然的文字表相之下,其實潛藏著作者反抗流俗的崢嶸氣象。當考據細枝末節成為學術研究主流的時候,那種穿透古今中外、注重思想性表達的“通學”往往顯得不合時宜。而誠如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所說:“凡豪杰之士,往往反抗時代潮流,終身挫折而不悔,若一味揣摩風氣,隨人毀譽,還有什么學問的獨立。”《楚脈千秋》的核心指向在于“人的現代化”建設,即如何從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有益養分,如何完善個體人格建構,如何在新時代全面實現人的價值,如何有效兼容人的工具性與目的性,這些問題在書中都得到了深入探索。林賢治說過:“學者對現實社會的介入是自然的,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那是他們的使命。不必非要揪著頭發將自己拔離地球一樣,使自己遠離當代的社會環境,置自由的命運于不顧”,“偉大的知識分子,無論東方或西方,他們的價值觀念都異常的鮮明,不但理性健全,而且激情充沛,不但大膽探索,而且勇于踐行。他們始終把人的價值看作終極價值,而不是學術或其他”?!冻}千秋》正是這樣一本執著現實人生、關注當代社會、充滿人文情懷、努力實現人的價值、建構現代人精神品質的“介入”型著作,具備學術與思想的雙重魅力,足堪推介。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鋼城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