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張偉
內容摘要:網絡語言通過諧音與延伸兩種主要方式,將各種動物因素融入網絡社交話語之中,讓原本普通的表達形式附上鮮明的動物形象,營造出直觀的視覺效果并傳達出更深層的情感。“動物化”網絡社交語言所構建的新型表達體系顯現出來的治愈性與和諧性,符合當代年輕人的情感取向與個性心理,是其在大信息時代下走紅的誘因。
關鍵詞:網絡語言 動物化 社交 諧音 延伸
在現今的網絡社交平臺中,年輕人的社交話語模式呈現出一種明顯的“動物化”的趨勢,即越來越多的動物形象以各式各樣的圖文形式出現在表達體系之中,使傳達出來的信息與感情具體化,并逐漸建構出一套獨特的表達體系。最早與動物相關的網絡用語有“蝦米”“神馬”“猴賽雷”等等,現階段的網絡社交語言中涌現出更多的動物形象,從“狗帶”到“錦鯉”,“蟹蟹”到“沖鴨”,它們展現出獨特的語言風貌,是動物化網絡社交語言的重要體現。
一.“動物化”社交語言的表現
“動物化”社交語言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利用動物詞語的諧音,以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代,對原有詞義進行潤色并賦予更濃厚純摯的表達情感。二是利用動物詞語的延伸意義,即在動物詞原意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再度創造利用。
1.諧音
諧音,利用文字同音的條件,以相同或相近讀音的字來代替本字,是漢語表達中常見的修辭方式,也是網絡社交動物語的主要產生原因與表現方式。諧音增強了言語的趣味性,能有效傳達信息和感情。在網絡社交平臺中,除了漢語本身的諧音替換,還有根據外來語發音規律而產生的諧音動物語。
(1)漢漢諧音
網絡社交動物語的諧音,絕大部分是漢語間的替代,即漢漢諧音。用動物名代替相同或相近讀音的漢字,只取代原字的字形,原有的表達在融入了動物形象之后,將原本抽象的情感具體化、生動化。例如:
“沖鴨!”“今天也要元氣滿滿鴨!”“今天也要加油鴨!”
鴨,是一種常見的游禽。在網絡社交平臺中,被年輕人們使用為“呀”和“壓”的同音替換。這組諧音詞的使用主要是由“沖鴨”帶動起來的?!皼_鴨”起源于一張唐老鴨的表情包,表情包中唐老鴨握拳高舉,一副鼓舞人向前沖的樣子。“沖呀”本是一句鼓舞人們在困境中繼續向前進的加油口號,把“呀”換成“鴨”后,在原意沒有改變的基礎上,還附上了鴨憨厚可愛的形象,在傳達干勁與力量的同時還流露出一絲詼諧與呆萌感。在這之后,便延伸出了后面的“元氣滿滿鴨”“加油鴨”“好餓鴨”等等以語氣詞“呀”結尾的句子,甚至還代替了“壓”,產出了“鴨力”。[1]這更是利用了鴨的形象,將現代年輕人的焦慮與煩惱借動物的具體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
(2)英漢諧音
除了漢漢諧音,網絡社交動物語中還有一部分是根據英文單詞的發音進行諧音的,即英漢諧音。用漢語中的動物名代替英語中相同或相近讀音的表達,同樣形變意不變。以諧音動物詞“漢語同化”英文單詞這種趣味性的表達符合網民們追求個性的心態。例如:
“滿滿的干活分享,謝謝!我馬!”“收藏夾新增一員,馬了就是做了?!?/p>
“馬”是英文“mark”(標記,收藏)的諧音。當網友們發現一些需要的資料或有幫助的資源,在加入收藏夾的同時,轉發評論一句“馬”以明確表示資源的有益性并且間接對作者表示感謝。一開始網友們都還是以“mark”為留言,在發展過程中,為了輸入的便捷,便忽略了尾音,直接選擇了與開頭音節相似讀音的“馬”為代替,如今已被廣泛地使用。
諧音,本就是創作網絡流行語的主要手段。在網友的奇思妙想下,網絡諧音詞一直在不斷壯大擴充著,隨即就有了一系列的動物諧音詞,并掀起了動物化社交語言的熱潮。這些動物諧音詞源于大眾生活,通俗生動,既滿足了網友們需要的詼諧調侃,又讓他們可以回歸稚嫩可愛,隨時賣萌。
2.詞義延伸
網絡社交動物話語另一部分則是從動物詞原有的意義基礎上擴展而來的。這些動物詞在網絡社交的發展中,通過隱喻的手法,擁有了新的語義與語用規則,展現出新時代網絡世界的流行特征與年輕人的語言觀念。這些原本就為人熟知的動物詞憑借全新的語義被人們用于描寫與敘述,顯示出網絡時代語言的活力與多樣性。
這部分網絡社交動物話語從原有的動物詞而來,帶著原有的詞性和全新的詞義在網絡交流世界大放異彩。動物詞皆為名詞,故這些網絡社交動物話語也都為名詞,它們的全新詞義離不開本義,使用時多為隱喻表達。例如:
“超級錦鯉,轉發這條微博,所有禮物都歸你。”“轉發這條錦鯉,好運連連,驚喜不斷!”
錦鯉,本是一種高檔觀賞魚。在網絡社交平臺中,它被賦予了另外的含義。它變成了運氣極好的人的代名詞。支付寶官方微博曾經開展過一個抽獎活動,獎品的豐厚程度讓人難以想象,因此這位中獎的幸運兒也被稱為“中國錦鯉”。此后“錦鯉”也被看成是“好運”的象征。每當考試、面試或各種大事來臨,總能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看到網民們發布、轉發錦鯉圖或超級幸運兒的圖片,以此慰藉自我,憧憬美好未來。
還有一部分動物詞在使用過程中,不僅產生了新的詞義,詞性也發生了變化。本為名詞的動物詞變成形容詞,被用作修飾成分。例如:
“這蛇皮操作我真的服了?!薄斑@個節目的新賽制太蛇皮了?!?/p>
此“蛇皮”,并非蛇的皮膚表膜,而是對不滿事物的吐槽。這個詞最早來源于電子游戲英雄聯盟主播PDD的語錄“蛇皮走位”,是指游戲中玩家為躲避敵方攻擊而左右移動形成的“S”形軌跡,形容玩家走位風騷,操作靈活。之后隨著其他領域的網友的使用,漸漸就留下了“蛇皮”二字,原本只針對靈活走位的表達也逐步變成了一句吐槽,網友們在游戲不順或者對一些安排不滿意的情況下使用?!吧咂ぁ弊鳛橐粋€有固定指向的名詞,在網友們的交流下,變成了形容詞。放在“走位”前充當修飾語,還是與蛇的行動軌跡相關的,但之后涵蓋的不滿之意則是在因敵人一次又一次利用“蛇皮走位”逃脫而感到憤怒的情況下產生的。
詞義延伸是詞保持能產性的動力。動物詞歷經時代更迭,濃縮了各個時代的精華,發展至今,已成為網絡語言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們的形象特點不斷被挖掘,展現出不一般的風采樣貌。
二.“動物化”社交語言的效果
“動物化”社交語言在網絡上大放異彩,其效果主要表現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力。
1.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網絡中的“動物化”社交語言,是憑借著動物鮮明的形象進行交流的,直白死板的文字加入鮮活的動物元素后,對人們造成直觀的視覺效果。這種視覺文本的表達不論對于發言者還是接收者,都是超出字面意思的。比如“犬系男友”“貓系女友”“豬豬女孩”,它們都是借助狗、貓、豬的實際形象來生產視覺文本的。這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視覺的直觀體驗,也使交流溝通更加有趣。
網絡社交中的動物化社交語言也是依靠語境發生重構實現的。符號必須存在于一定的語境中,而且它還能夠“脫語境化”和“再語境化”。[2]動物化話語的圖像生成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意象的轉換。網絡社會中最常見的就是對經典的卡通動物形象二次加工,加入新的內涵意義,然后投入新的網絡社交語境中使用。比如“加油鴨”的熱潮,就是憑借經典的唐老鴨形象而掀起的,借用了經典的文化形象并且再語境化,重新建構了新的話語意義。[3]網絡社交的語境不斷重構社交話語,促進網絡社會的情感交流。
2.豐富的情感表達力
網絡社交中的“動物化”話語作為人類生活交流的產物,不管是從語言形式來看,還是視覺文本來看,都區別于一般的表達體系,所以它有自己獨特的受眾群體和交流文化。除了產生視覺效果,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
“動物化”網絡社交話語區分了不同的使用群體?!皠游锘鄙缃辉捳Z與表情包是在動物形象的基礎上產生的文本話語形式和圖像。由于圖文話語形式的生產方式不一樣,再加上不同群體的文化差異,編碼與解碼也產生了偏差,因此對群體的身份進行了區分。在網絡社交中,年輕網民使用動物詞匯“馬”“蟹”“豹”來替代傳統的“嗎”“謝”“爆”,這對于傳統文化的維護者來時說是難以接受的。這就使得愿意使用的人群和不愿意使用的人群產生了分化,同類群體之間相互認同,不同群體之間相互排斥。同類群體交流順暢進而情感更深厚,不同群體交流受阻導致情感淡薄。
“動物化”網絡社交話語反映了新生代網民對主流文化的抗爭心理?!皠游锘痹捳Z以各種圖文形式在網絡社交中被廣泛使用,成為新生代網民交往重要話語形式。表情包的建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物體重新進行排序和語境重組來傳達新的意義”[4]。青年群體利用“動物化”社交語言來對抗主流文化、彰顯個性,也是表達個人情感訴求的重要方式。
三.結語
自古以來,動物就與人類有著緊密的聯系,動物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言與文字的出現幫助人們記錄下動物的外形、行為習慣等特征,隨之保留的還有人們對動物的認知與聯想。發展至今,這些認知都有了新的詮釋,為廣大網絡用戶所用。網絡社交語言的動物化為互聯網用戶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大大地豐富了網絡交流體系。這些借助動物形象來傳遞信息的表達形式,既能使話語形式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又能表達豐富的情感訴求。
參考文獻
[1]張寶.以“鴨”換“呀”的語言表現及其特點和優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2]朱盛蘭.網絡社交中“動物”話語的視覺生產與情感結構[J].視聽,2019(08).
[3]周雷.網絡流行語“X鴨”微探[J].漢字文化,2019(13).
[4]張寧.消解作為抵抗:“表情包大戰”的青年亞文化解析[J].現代傳播,2016(09).
項目:廣東省2017年度本科高校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漢語國際教育特色專業(粵教高函[2017]214號)。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