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十年寒窗一朝交卷,填報志愿就在眼前。今年我國多地實行新高考政策合并,本科批次志愿填報變得更加復雜,相關服務市場也因此火爆。“三分靠高考,七分靠志愿。考得好,更要報得好,名師指導彌補分數不足。”高考結束后,高考志愿填報輔導廣告鋪天蓋地,相關服務費用不斷提高,一對一的輔導甚至出現了數萬元的高價。這背后有著怎樣的生意經?
2021年全國的高考報考人數為1078萬,較2020年增加7萬人,再創歷年高考人數新高。
隨著高考改革工作的推進,2021年河北、遼寧、湖北、湖南、江蘇、福建、廣東、重慶8個省市推行新高考政策,八地均采用“3+1+2”模式:語數外三門為統考科目,每科滿分150分;考生需從物理和歷史中選擇一門作為首選科目,滿分100分;另需從政治、地理、化學、生物選擇兩門作為再選科目,滿分100分。且新高考改革區域使用“兩依據、一參考”的模式錄取考生。兩依據,即“以高考成績和選考成績作為依據,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情況作為錄取依據”。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4個省市進行高考改革,高考改革下各省市招錄方式也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動,這無疑加大了考生與家長志愿填報的難度。在此背景下,“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服務火爆,大大小小的志愿填報咨詢機構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高考志愿填報咨詢企業已達1529家,其中有78%的企業成立于近三年,2020年新注冊企業558家,同比增長77.1%。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高考前一個月,又新增301家。
志愿填報的剛需性,使得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機構肆無忌憚地一再漲價,最終造成“價格半年內翻了幾番”的奇觀。而行業的日漸火爆,也引起了幾家互聯網大廠的出手。
近日,有不少人在支付寶上也發現了志愿填報咨詢服務功能。該功能是支付寶校園派提供的高考助手服務平臺,點擊進入可通過功能按鈕進入到查分、智能選大學、志愿填報等環節。值得注意的是,志愿填報功能導向的是阿里旗下夸克瀏覽器服務界面。通過填入考生地區、考試科目與分數,計算展示出可報考學校,并歸納為可沖擊、較穩妥、可保底三個選項,整體來看與行業內機構多數采用的“大數據平臺”相似。
百度則早在2013年就在“百度”APP上線了志愿填報咨詢服務,涵蓋功能場景極其廣泛,且近段時間百度一直在推動與華為、小米、OPPO等硬件廠商合作,不遺余力地推廣自家的志愿填報服務。

騰訊動作稍慢,于今年4月份發布了“智慧招報解決方案”,推出了“招生通”和“新高考通”。
互聯網大廠入局,為考生提供了便捷易用的查詢通道,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考生與家長選擇咨詢機構的負擔,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行業內監管手段還未完善,在資本的不斷推動下“頭部效應”也會愈發明顯,用戶量達到一定規模后是否會推出更多的收費項目,猶未可知。
河北唐山的王女士在孩子高考結束后,就開始研究填報志愿。王女士買了不少高考志愿報考的輔導書,發現還是沒有找到頭緒,因此把目光投向付費志愿咨詢服務機構。
王女士介紹說:“我加入了河北高考志愿填報的QQ指導群,如果我在群里提問題,就會有人私聊我,說可以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因為那時高考結束沒幾天,對方說這個時候指導,可以打八五折,分數出來以后要增加15%。咨詢費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有一些機構號稱可以將所填報學校的錄取分與學生的高考成績分之間的差距控制在個位數以內。”
用適合的分數進心儀的學校,是所有考生和家長的希望。王女士表示,如果孩子的分數線處于可選擇范圍很大的區間,如果真的能像咨詢機構所說的能夠精準匹配,也算物有所值。
不過,記者進一步了解發現,咨詢機構多數采用“大數據平臺”或“一對一咨詢”的模式。所謂大數據平臺,本質上是將互聯網上的高校公開信息進行匯總,從專業、高校實力、所處城市等多個方面進行“考生匹配”,輸出結果。但高校是否錄取考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且多數平臺采集的數據只是往年的錄取數據,無法提供當年的報考數據,“測試結果”只具有參考意義。
作為一個應市場需求而生的行業,志愿填報市場的種種問題開始浮現。第一,動輒上萬的咨詢費是否合理;第二,如何對行業從業人員進行約束,哪些人有資質提供如此專業且重要的咨詢服務;第三,如果出現了誤差甚至因填報建議導致落榜,誰來承擔責任?在問題無法落實的情況下,盲目依賴志愿咨詢服務,是不理智也是不負責任的。
此外,服務標準不統一,上崗資格同樣成疑。據媒體報道:現階段國家并未統一“高考志愿規劃師”從業資格證書,所謂“多年經驗的志愿規劃師”,多數不過是志愿填報機構短期培訓的產物。培訓機構所說的“證”,其實并無國家機關認可。短期培訓即上崗,專業度更無從保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有一些規劃師只是在高考臨近的時候或者是報名的幾天,為某一個學生做規劃,這種規劃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有可能誤導。填報咨詢機構的諸多亂象,亟需監管部門進行規范整治,應對收費標準進一步明確,對那些販賣焦慮夸大宣傳,甚至在高考前瘋狂漲價‘割韭菜的機構應加強監管和查處。”
儲朝暉認為,在考生填報志愿的過程中,學生、家長和老師應把握兩點:了解自己、了解學校。“填志愿的確有專業性,特別是對各個高校、各個專業的了解,但是有沒有必要付費咨詢,還是要看具體咨詢服務的個人。過高的咨詢費,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實際上這個環節最關鍵的是考生要認識自己。很多考生沒有認識自己,誤報了,每年高考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另外一個方面,孩子的知識、經驗和對社會的了解都是有限的,所以容易產生一些誤差。這兩個方面了解得透徹,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填報志愿的誤差就會相對減少。”
日前,教育部發出預警,指出社會上有機構或者個人通過互聯網電話當面咨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長開展高校志愿填報指導活動,并且收取高額服務費,但是存在政策不準、信息不實、誤導甚至詐騙等問題。同時教育部也將近年來一些虛假詐騙案例進行了總結,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謹防上當受騙:謊稱有內部信息進行夸大虛假宣傳,謊稱有內部人士假冒專家身份,謊稱能精準指導,實則為詐騙。
此外,教育部還提示各位考生,可多關注教育部旗下陽光高考信息平臺,每年6月底至7月初,教育部會通過該平臺舉行高考網上咨詢周活動。屆時各招生高校會通過文字問答和視頻直播兩種方式,為考生提供免費的志愿填報咨詢服務。考生和家長可以按照省級招生考試機構以及高校提供的信息,結合本人的實際情況來咨詢和合理地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