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欣
近日,文旅部、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緊接著,國家文物局發布消息稱,為推動博物館集群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核心示范區、建設“博物館小鎮”,包括支持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建設“博物館之城”。
如何打造“博物館之城”?也成為解鎖城市新名片的一把“金鑰匙”。
新冠肺炎疫情使國內外博物館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100家最受歡迎的藝術博物館吸引了超過2.3億游客;2020年,這一數字降至5400萬,下降了77%。另有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將有23%的博物館會因為這次疫情倒閉。
實際上,目前,全球不少知名博物館,如巴黎盧浮宮、英國泰特博物館等都陷入了財政危機。多數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數量、文博展覽服務量大幅縮減,有的甚至被迫關門。
反觀國內,我國博物館體系布局經過不斷優化,“十三五”以來,我國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館;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備案的博物館就多達5788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有1224家,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
此外,近年來,《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唐宮夜宴》等文博類節目的持續走紅掀起了一股大眾文博熱,新晉出圈的三星堆更是給文博熱添了一把烈柴。
“隨著消費者對親子游、研學旅行接受程度逐漸增高,越來越多的父母將帶領孩子走向博物館,再加上國家的政策紅利,博物館正駛向發展快車道。”文博項目操盤手向明告訴記者,眼下,國內博物館或許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記者發現,“加強分類指導,優化體系布局,并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服務效能”是此次《指導意見》的一大亮點。其中,在統籌不同地域博物館發展方面,《指導意見》特別提到了配合“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強博物館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同時提出探索在文化資源豐厚地區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小鎮”等集群聚落。
國家文物局也明確提出,要支持有條件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建設“博物館小鎮”,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地被提名。
事實上,對于完美打出“博物館之城”的響亮名號,多個城市蓄勢已久。據不完全統計,僅國內,北京、西安、南京、成都、廣州、佛山、深圳、長沙、洛陽、鄭州、大同等十余個城市先后提出要打造“博物館之城”。
“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歷經百年進程,如今已從基本的博物館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研究等屬性,向文化符號轉型升級。‘博物館之城可以看作是一座城市的新IP,是圍繞本土化、品牌化發展的文化符號,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中國人民大學美學與現代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成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博物館的概念有具象的、抽象的、有形的、無形的、時間的以及空間的,一座城市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底蘊奠定了“博物館之城”的基礎,區域或地理屬性可以被納入“博物館之城”的概念。
乍一看,國內不少歷史文化名城都具備打造“博物館之城”的基礎,但被國家文物局提名的代表城市中排在前列的是北京、西安、大同及南京。“選擇這些城市作為重點打造對象是在情理之中的。”江蘇理工學院旅游產業創新中心負責人王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被提名的城市都以歷史文化遺產著稱,各類遺產資源比較豐富,資源特色鮮明,包括整體格局、歷史街區、歷史建筑、歷史遺跡等,同時也常常有大量的相關可移動文物和無形文化遺產散落各處。
同時,王聰還告訴記者,就擁有博物館的數量、規模、等級、影響力而言,上述四地擁有國家一級博物館數量及館藏文物數量多、規模大、等級高、影響力強。
據國家一級博物館名錄記載,北京有18家、陜西有9家、山西有6家、江蘇有1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在江蘇省,僅南京市就建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5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在王聰看來,一方面,博物館既是城市的標志,又是城市文化品位及檔次的縮影。打造“博物館之城”不僅能提升城市形象,還有助于整體提升當地市民的文化素質,從而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博物館已成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博物館正在成為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和旅游休閑空間,能夠促進城市社會生產力水平提升。
因此,如何打造“博物館之城”成為近期業內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博物館之城是城市的IP,是城市文化遺產與城市現代性空間的統一,而不是城市的‘外衣。‘博物館之城的打造,是通過城市大動脈線上的博物館向城市毛細血管上的博物館融合互動,形成城市博物循環,使文化差異有效互補。”張成源以北京為例,認為城市主體本來就是一座大的博物館,只是被賦予了新的現代化屬性。“博物館之城”的內容不僅是不可移動的和可移動的文物載體,更多的是活化的、民間的、空間的史話和民藝載體,城市的獨特文化、歷史表象及美學表現都是“博物館之城”的內容傳播。
王聰認為,倘若把不同規模等級的博物館看作“點”,那么各級各類活動的開展就是“線”,“點”“線”結合則可以構造出不同層級的博物館“網”;再通過“網”輻射到城市的“面”,共同構筑起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固堡壘,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博物館這個載體實現保護、傳承和利用。同時,她還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要有良好的中長期規劃、準確的定位、特色的發展道路、具有本館特色的文創產品、配備和培養相應的管理人才,還應通過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來聚人氣,努力打造博物館的示范館。
此外,王聰表示,在構建“博物館之城”方面,北京的確堪稱典范。據了解,北京通過研發博物館精品科普課程活動,集結一批博物館里的專業老師將系列課程送到校園中,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博物館科普教育。特別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北京市文博系統圍繞“多元”“包容”兩個關鍵詞,與不同群體聯結起來,為更多群體提供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文化服務,探索博物館的多元化發展,詮釋了平等的博物館。
(《中國城市報》202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