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若把慈溪比作一件美麗的衣裳,把山河、草木、亭臺、樓宇比作衣服上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案,楊梅就是這諸多圖案中最與眾不同的一塊。有了它,慈溪的山水便可增色許多;沒了它,慈溪的風物則將失色不少。
慈溪人在宋代就已學會了人工栽培楊梅的技術,通過嫁接等方法,培育出了多個品種。如今公推荸薺種質地最為上乘,肉質細軟,汁液充盈,甜多酸少,顆大核小,果肉離核性強。荸薺之名,蓋因此種楊梅果實成熟時呈紫黑色,與荸薺之皮極像。
楊梅可以食用,且味道極佳。從宋代的“吃貨學士”蘇東坡到清代多才多藝的李笠翁,不管才學多高,名頭多響,見了它,都免不了激動得流口水,全然沒有了素日沉穩、威嚴的人設和形象。不過,放眼過去的百千年間,最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人與楊梅之間的情感。
楊梅不易保鮮,再加上舊時交通不便,運輸途中容易遭致損壞,所以一旦離產地遠了些,便很難再吃到新鮮的楊梅。明嘉靖年間,南京禮部尚書孫陞(shēng)在外為官,因公務繁忙,難以吃到家鄉的楊梅,每每念及,引為平生憾事:“舊里楊梅絢紫霞,燭湖佳品更堪夸。自從名系金閨籍,每歲嘗時不在家。”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深深惦念和淡淡憂傷,讓人不由得為之眼眶一熱。而他詩里所言的燭湖,也稱燭溪湖,舊時屬余姚,今屬慈溪。燭湖附近一帶的楊梅自古以來在慈溪這個“楊梅之鄉”亦是上上佳品,遠近皆聞其名。
因著孫陞的吟誦,楊梅被賦予了特定的情感,自此,由一味單純的水果變成了和明月、餃子、湯圓一樣的意象,成為一種團圓的象征。每年6月楊梅成熟時,只要擠得出時間,離家的游子不管多遠,也定會趕回故鄉的山間看一看,聽一聽久違的鄉音,嘗一嘗楊梅的味道,若實在趕不回來,也必叫人寄上一兩筐,聊以慰勞滿腹的鄉思和肚里的饞蟲。
關于楊梅,慈溪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天上住著一位美麗的仙子,她掌管著人間百果的開花結果,眾仙都叫她百果仙子。而在深山中住著一個惡魔,一直覬覦她的美貌。有一天,百果仙子下凡間巡查,惡魔使用法術將她捆在一個山洞里。這時,有一個叫石郎的年輕獵人正巧路過,把她救回了村里。百果仙子感激石郎的救命之恩,慢慢地,她喜歡上這個勇敢善良的年輕人。百果仙子懂得仙術,常常免費給當地的村民治病,并給自己取了個凡人的名字:梅珠。梅珠的下落很快被惡魔知道了,他乘石郎外出打獵,設下圈套將仙子打下山崖。石郎回來不見仙子的蹤影,四處尋找,最后在湖邊發現了她。她臨死前告訴石郎不要悲傷,并要求把她埋在一棵大樹下。石郎含著淚埋葬了百果仙子,然后帶著武器跟惡魔惡斗一場,最終用箭射死了他。當石郎傷痕累累地來到埋葬梅珠的那棵樹下,終于支撐不住,倒了下去。那天晚上,下起了雨,這雨一下就是兩個月。第二年,當村民經過那棵樹的時候,發現樹上長滿了紫紅色的果子,摘下來一嘗,味道很甜,有的稍微帶點酸。回想起百果仙子為大家做的好事,村民便把這果子叫作楊梅。在樹下,村民還發現了很多草,用這種草來包裝楊梅不但沒有異味,還能起到保鮮作用,村民想這肯定是石郎的精魂所化,便給它取名為狼棘草。而且,每年到了吃楊梅的季節雨會一直下個不停,村民都說那是石郎思念梅珠所流的眼淚,便稱之為梅雨。
不知道孫陞小時候是否也聽過這個動人的故事,但他對家鄉的思念是真實的,愛吃楊梅也是確鑿無疑的。也正因此,羈旅在外的他,一到楊梅成熟時節,便不由得思鄉情切起來。
楊梅與文字的結合也在明代達到頂峰。明代以前,南朝梁著名文士江淹是將楊梅入詩的第一人,那時的江郎才情無雙,寫起《楊梅頌》來文不加點,提筆立就:“寶跨荔枝,芳帙木蘭。懷蕊挺實,涵黃糅丹。鏡日繡壑,照霞綺巒。為我羽翼,委君玉盤。”可見,楊梅以玉盤裝盛的習俗久已有之。這比“詩仙”李白“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的記述還早200多年。及至宋代,一代文豪蘇東坡在撰文點評水果時,更寫下了“客有問閩廣荔枝何物可對者,或對曰西涼葡萄,我以為未若吳越楊梅”這樣的句子。在他那堪稱豐富的流放經歷里,有一站是惠州。當時的惠州還是個落后的“蠻貊之邦”,并不宜居,但作為一個“資深吃貨”,蘇軾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樂趣。有一次,他外出采風,在羅浮山腳吃到了美味的荔枝,連連表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給人一種樂不思蜀的感覺。仿佛只要有荔枝可吃,連眉山老家都不用回了,連京城都不向往了。因為這十四字太過出名,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首七絕的前兩句是“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吃荔枝時都不忘說楊梅,從側面也可見得蘇軾對于楊梅的喜愛。也許,他之所以戀戀不舍,是因為還在等著楊梅成熟吧。
進入明代以后,楊梅不僅被寫進詩詞文章,更在醫書和農書里占據了一席之地。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劉文泰等近30人共同編撰的《本草品匯精要》,將楊梅稱為圣生梅、白蒂梅。萬歷六年(1578年),李時珍在他那本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開始編寫、三易其稿至是年方才完工的《本草綱目》里更對楊梅的形狀、果實品質、儲藏方法和藥用價值都作了詳細描述:“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楊梅樹葉如龍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開花結實,形如楮實子,五月熟,有紅、白、紫三種,紅勝于白,紫勝于紅,顆大而核細,鹽藏、蜜漬、糖收皆佳。”“楊梅可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憤惡氣。”萬歷年間,徐光啟在《農政全書》里亦提到了楊梅,稱它為“圣僧梅”。
如今,這味南方珍果云貴浙閩等地皆有栽植,但若論及品質,人們公認的最好吃的楊梅產自浙江,而浙江最好的楊梅在慈溪。作為一種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特產,慈溪楊梅可謂譽滿浙東、馳名海外。它的紅和青瓷的綠一樣,是慈溪最顯眼、最具代表性的顏色。
慈溪鄉間有兩句俚語,道是“端午楊梅掛籃頭,夏至楊梅滿山頭”。意思是,端午到了,楊梅可以摘到籃子里拿來吃或者賣了,等到夏至時節,熟透了的楊梅紛紛從樹上掉落,堆得滿山都是。故而,為了不錯過楊梅季節,每年端午將近,來自杭州、上海、嘉興等地的人們天天看著日歷本,只等正日子一到,直接殺將過來。從某種意義來說,端午仿佛是一聲集合的哨聲,將天南海北的游客聚攏在一處。今年由于天氣之故,端午才過,楊梅季已然接近尾聲,以至于很多人大老遠地跑來,卻撲了個空,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楊梅的喜愛。
楊梅季節也是團圓季節,慈溪人對于楊梅所蘊含的思鄉之意的喜愛也從明代延續到了現在。端午前后,山川如紙,楊梅如筆,筆頭所至,一抹紅色如墨跡般暈染開來,仿佛梅花盛開在枝頭,又好似調皮的孩子站在樹梢上,遮著額頭遠眺,盼著故人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