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江
講故事
春秋時期,齊相管仲心目中的“槐樹”是叫魯國和宋國降服,但卻不去進攻他們,而是先攻下弱小的遂國,這就使得魯國畏懼了,立即謝罪求和;宋見齊魯聯(lián)盟,自己更加不是對手,也只得認輸求和。管仲借“指桑”這個小動作就達到了“罵槐”的大目的。
這也常常用作治軍手段,就是抓住個別違紀典型,嚴加懲處,以此來威懾部下,樹立威嚴。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禳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lián)軍,又派寵臣莊賈作監(jiān)軍。禳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可是莊賈直到黃昏才面帶醉容,蹣跚而來。禳苴當即按照軍紀,將他斬首示眾。禳苴軍紀嚴明,軍隊戰(zhàn)斗力旺盛,果然打了勝仗。
說成語
“指桑罵槐”出自《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六計。因為非常生動地比喻了生活中常見的應(yīng)對技巧,所以被廣泛地運用,產(chǎn)生了很多同義成語,如旁敲側(cè)擊、借題發(fā)揮、意在言外、含沙射影、殺雞儆猴、敲山震虎等。理解這個成語,不要把“罵”字理解得那么死,局限于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罵那個人,而是指我們做事不一定要直奔目的,還可以另辟蹊徑,找好切口,要心在“罵槐”而手在“指桑”,甚至正話反說,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談感悟
要絕妙地運用這個技巧,關(guān)鍵在于打破常規(guī),別出心裁。一些商家做廣告,總是吹產(chǎn)品“譽滿全球”“完美無缺”。一則手表廣告卻說:“這款手表走得不太準確,24小時會慢24秒,請君購買時要深思。”這樣直白,正好表明手表質(zhì)量很好。
同學(xué)們雖然小,也要學(xué)著運用這種方法,打開思路,亮出個性。五(2)班為了向家長匯報期末考試成績,每個同學(xué)以《我的滿分是在哪里失去的?》為題,寫出自己的反思,家長看了很高興。學(xué)到手的知識鞏固了,有遺漏的地方也找到了,這樣的成績能不令人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