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碳排放管理員、建筑幕墻設計師、農業經理人、無人機駕駛員、食品安全管理師……伴隨我國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發展和新技術、新模式的持續更新,近年來,新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新職業的出現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關系密切。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傳導到勞動力市場的微觀領域,就會促使新職業產生。通過研究新職業,可以判斷出我國整體產業的發展趨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
市場力量,推動著新職業“野蠻生長”;為提升新職業人才供給質量,改善新職業人才供給結構,引導新職業有序發展,加強新職業培訓提上政府工作日程。日前,人社部印發《關于加強新職業培訓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加快新職業標準開發,有序開展新職業評價,培養高素質新職業人才。
“??培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張成剛表示,除政府公共培訓外,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都可以貢獻力量,??企業也可以嘗試將內部培訓資源分享給社會。
從誕生到成熟,新職業健康發展離不開職業技能標準和管理體系的“護航”。《通知》提出,加快新職業標準開發,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新職業標準或評價規范。
“職業評價標準和規范的形成,需要經過非常復雜的程序。從最初發布一個新職業,??框定它的大概范圍、從業群體及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到對它的技能進行分層分級;在分層分級的過程中,既要對應市場目前的狀況,又不能完全以市場為導向,而是要比市場更具有前瞻性。??經過這些設計以后,才會??形成新職業的評價標準。這些標準運用到市場上,可以使大家更清楚新職業的‘樣貌。”張成剛說。
開展新職業評價,也是引導新職業有序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通知》要求,積極穩妥推行社會化評價,根據職業特點探索多元化評價方式。
“目前,國家推動新職業社會化評價,主要目的是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進行認定,確定從業人員職業技能等級,從而為薪酬、晉升等提供標準。這種評價可以引領??從業人員在職業道路上不斷前進,實現從一級到二級,再到更高層級的進取。”張成剛表示,??從企業角度而言,由??每個企業單獨開發一套評價系統,??有些企業或許承擔不起成本。“較好的方式是由行業組織制定評價標準。完全由企業單獨開發的評價系統,其他企業不一定認可。一個行業或至少幾家企業共用一套評價標準,這樣的評價標準具有共通性,也便于勞動者在這一評價體系下進入其他企業。”
當前,我國新職業的技能標準和評價體系正在不斷完善,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二手車經紀人、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等不少新職業已經被納入國家新職業名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電子競技運營師、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等部分新職業已經擁有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張成剛說,這些新職業都是??經過多輪??評審,在??若干新職業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發布新職業信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考慮它的發展前景。近期公布的新職業,與我??國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未來的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都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培養新職業人才,既需要政府引導,開發培訓大綱、培訓教材等新職業培訓基礎資源,也需要社會力量參與,依據國家職業標準探索多種培訓形式。
“我國新職業培訓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緩慢,部分新職業的培訓設備、培訓師資等依然缺乏。”張成剛表示,當下我國新職業主要的培訓工作是由企業開展的。“企業開展培訓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許多企業培訓資源不夠充足;二是培養出來的人員流動性較大,致使部分企業培訓意愿不夠強烈。”
“新職業與傳統職業不同,新職業整體發展走向尚不夠清晰,很多新職業從業人員對于未來的預期也不夠明確,因此或許不愿長期從事新職業,這就加大了新職業從業人員的流動性。企業將新職業從業人員培養出來以后,正需要用人的時候,員工或許就離開了。”張成剛說。
在張成剛看來,雖然企業是新職業培訓的??主要力量,但是也應當增強??社會公共培訓的作用。“當前,公共培訓與新職業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共青團可以培養青年新職業從業者,婦聯可以培養??女性新職業從業者,工會等群團組織都應當發揮作用,將新職業從業人員凝聚起來,為他們提供培訓;企業掌握著相對較多的培訓資源,但是這些資源是企業付出成本開發的,政府應當出臺鼓勵政策,使企業愿意將培訓資源拿出來,變為公共產品。重慶、湖北等省市組織企業開展的社會培訓,由地方政府統籌,企業提供培訓資源,面向當地從業群體展開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希望未來可以出現更多類似的培訓形式。”
職業院校也正在成為新職業培訓的重要平臺。《通知》要求,結合新經濟、新產業、新職業發展,修訂技工院校專業目錄,完善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專業科目內容,增設與新職業對應的新專業(項目)。
“企業培訓新職業從業人員,一方面,存在人員本身知識儲備相對薄弱的問題;另一方面,許多從業人員已經超過了學習新技術的年齡,有些新技術是更適宜年輕人學習的。”張成剛說。
張成剛認為,制造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是新職業產生的推動力量,許多新職業代表著我國先進制造業和??前沿技術的發展方向。“能夠與先進制造業結合起來的新職業,更適合??在高等院校中設置專業,然后將經過專業培養的人員輸送到企業。此外,高等院校設置新專業或許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周期。職業院校則相對容易一些,新專業可以設置在高職院校或層級更低的職業院校。”
“????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訓練師、????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等,都是我比較看好的新職業。”在張成剛看來,智能制造是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現在,智能制造的設計、系統集成與操作領域都非常缺乏人才,從事這些職業所積攢的技能也??是未來急需的。????人工智能訓練師是??人工智能領域最基礎的職業,有些企業的要求門檻不算高,??但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的崗位需求量非常大,????在從業過程中也能夠學習到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區塊鏈行業本身就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投身有發展前景的新職業,是踏上時代“風口”的選擇;成為一名新職業從業人員,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專業背景“加持”。張成剛說:“一些新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實際上??是過去??分散在其他職業中的傳統技能的重新組合,而并不需要掌握某種新技術、具備某種新能力。”
部分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職業,則對從業人員提出了相對嚴格的要求。“比如數字化運營師,既需要掌握數字分析的硬技能,又需要掌握人際溝通、??團隊組織等軟技能。”張成剛表示,這也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
引導更多人投身新職業,有賴于相關政策的逐步完善。除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外,????對于國家已經發布的新職業,應當盡快出臺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在標準出臺后加快開展職業資格??鑒定。此外,需要加強對新職業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新職業,使??全社會對新職業形成客觀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