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受強臺風影響,水位上升,道路淹沒。消防救援人員出動沖鋒舟,緊急轉移被困群眾。(資料圖)
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是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力爭到2022年底完成普查任務。
2018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第三次會議,專題研究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將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作為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項重點工程”的第一項,也是基礎性工程,強調要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經李克強總理批準,國務院決定于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立了由國務院領導同志任組長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組織領導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
今年5月18日,國新辦舉行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情況發布會。會上,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介紹這次普查的主要目標:摸清自然災害風險底數,全面獲取全國致災信息和承災體信息;把握自然災害風險規律,提出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和防治建議;構建自然災害風險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形成分區域、分類型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
鄭國光介紹,普查分為前期準備、試點“大會戰”、全國試點、全面展開等階段,“經過各方面努力,普查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2021年將鞏固普查試點成果,全面開展全國普查工作。”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表示:“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也是提升我國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一項基礎工作。現在各地區、各主要承災體到底面臨著什么樣的災害危險?只有知道了這些,才能夠做好預防,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些數據調查匯總后,通過繪制圖鑒就能為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些有用的資料。”
李京說,“僅僅靠各個部門單打獨斗,各自調查單一災種,不能完整解決現在遇到的災害。因為災害彼此之間有聯系,而且一種災害有可能引起另一種災害。現在國家進入綜合防災階段,同時成立了應急管理部來統一管理自然災害各個方面。現在來做這件事情是恰逢其時。”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技術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史培軍介紹,這次普查將首次實現自然災害風險要素的“全集”調查。普查既涉及多個自然災害類型的致災要素調查,也涉及房屋建筑、交通設施等重要承災體要素的調查,還涉及歷史災害、綜合減災資源(能力)的調查。這些工作與以往開展的單要素、單部門、部分地區的調查有明顯不同。
“第一是對地震、地質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還有林火災害進行普查,調查清楚這些地方有什么樣的災種、這些災種的歷史災害狀況;第二是對承災體對象的調查,比如受影響的房屋、道路、基礎設施、資源環境和受影響的人口等;第三是把這些數據集齊以后,對其進行風險評估,然后制定防治區劃,讓我們能夠做提前的預防和防治工作。”史培軍說。
“普查不僅僅是調查數據,還要摸清規律。我們既要了解災害本身的規律、災害風險的分布,也要了解受災體的脆弱性信息,這樣可以提高預報的準確性,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比如珠海市政府對以前的風暴潮曾做過分析,珠海海邊的防波堤不可能無限加高,但是風暴潮很高,風險最大的就是海邊的樓宇。風暴潮一來,這些樓宇的地下室就面臨被淹的風險。當地政府果斷采取措施,一旦預報說有風暴潮,用擋板把地庫的口擋住,這樣就可以降低受災風險。通過普查,結合這些基礎數據對原有規律進行分析,就可以制定相應的措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說。

“自然災害的預防實際是非常困難的。”魏科表示,“原因在于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非常復雜,而且有時候發展非常快。不管是暴雨、地震、風暴潮、臺風,發展都非常快,變化復雜,而且能對它產生影響的因子非常多。因此,想要摸清規律、做出一個完整的預報方程模型非常困難。此外,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使得形成的一些規律不斷變化,這都給災害預防增加了難度。”
這次普查還將對城鄉房屋建筑單體逐棟定點定位,并采集災害風險屬性信息,首次實現對全國城鄉房屋全面調查。由于全國城鄉房屋建筑的范圍廣、總量大,普查難度可想而知。
“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大小不僅取決于致災因子大小,還和承災體有很大關系,比如房屋,不同類型房屋的抗震能力差別很大,因此遭遇地震時的損失差異也很大。這就需要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分析其脆弱性風險,這對快速作出災情評估非常重要。比如地震時的傷亡人數要過很長時間才能精確統計出來。但是我們通常需要在短時間內作出判斷,以便發放物資和派出救援人員。怎么能根據地震的震級、收集的信息迅速估計出倒塌房屋的數量?這些基礎數據就至關重要。”李京說。
記者了解到,這次普查首次實現不同行業部門采用統一的技術框架開展風險評估。之前,不同行業部門對自然災害風險的理解不完全一致,評估方法也不盡相同,本次普查要實現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就要在統一的技術框架下實施。因此,本次普查工作的重點在“統籌”,難點也在“統籌”。
史培軍說,大量的調查數據,如果沒有一套信息管理系統,是很難做到準確的。“這些信息系統主要包括現在廣泛應用的地理信息系統和云計算遙感系統。我們為這次普查專門研制了信息統計、要素統計等各個途徑統計的技術集成體系,整體是以數字化方式代替傳統填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