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任 芳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簡稱“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出了哪些物流相關內容?將對整個物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哪些影響?物流裝備行業又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針對這些行業關心的問題,物流行業著名專家王繼祥進行了詳細解析。
記者:物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在多方因素促進下迎來蓬勃發展。請您首先談一談,中國物流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王繼祥: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階段:
啟蒙階段(80年代中期~2000年):以中國物流泰斗吳清一教授為代表的相關學者、國家有關部門相關負責人等,從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物流經濟等不同角度帶來物流的啟蒙,如引進材料、成立協會、開展教學等推動行業進步,為物流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快速發展階段(2000~2010年):一方面,電商業務開始興起;另一方面,全球制造業開始逐步向中國轉移,全球先進的物流技術、服務商、成熟模式等也隨之轉移到中國,刺激著中國物流業快速發展。
此外,不同類型的學術會議、行業會議在這一階段開始舉辦,也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標志性事件,如“ 2000年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國際研討會”成功召開,該會議由當時的國家國內貿易局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主辦,時任國務委員吳儀向大會發來賀詞,聯合國駐華代表出席會議并講話。該會議的召開,充分體現出國家層面對物流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對于物流業的發展影響深遠。還有諸如“中國物流學術年會”、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及由《物流技術與應用》承辦的“2003年城市發展國際論壇”——現代物流與城市發展論壇等行業高規格會議。

再加上國家政策文件和鼓勵措施紛紛出臺,諸多要素一起助推物流行業實現快速發展。
標準化、智慧化發展階段(2010年至今):隨著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物流標準化愈發受到重視。在這一階段,物流技術與裝備得到全面發展,物流自動化設備公司、輸送分揀設備商、機器人企業以及網絡貨運等不同類型的企業大量涌現,以智慧物流為方向的自動化、數字化成為行業趨勢,物流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迎來升級。
記者:行業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導向和支持,在物流業發展過程中,您認為有哪些影響較大的政策、規劃?對物流行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王繼祥:2001年,原國家經貿委牽頭多個部委發布《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首次國家層面發布,由多個部委聯合推動,對物流行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文件;2004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九部委聯合制定《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2009年,國務院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些政策文件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物流業發展。
物流業不斷向前發展,也在不斷走向標準化。國務院原副總理汪洋曾多次強調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2014年,商務部宣布啟動全國商貿物流標準化專項行動,著力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此外,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的《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國家發改委等24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均從不同維度對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促進物流業高質量升級發展。

“十四五”規劃將全面推動物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記者:您如何看待“十四五”規劃出臺的背景?您認為“十四五”規劃主要從哪些方面進一步推動中國物流業的發展?
王繼祥:我們在分析行業發展曲線時,通常會重點關注“拐點”,“十四五”規劃的出臺便處于重要的拐點或時間節點。
其一,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的重要節點,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其二,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時代和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對于這一“大變局”而言,盡管“十四五”并非處在關鍵時間節點上,但也是整個中國進行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物流業身處這些變化之中,自然也將面臨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技術變革升級等任務。
首先,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物流業需要從“粗放型”、“重成本”向“高質量”、“重服務”發展,從“成本導向”為主轉向“服務”優先。
其次,中國正進入技術大變革新時代,并以“智慧化”為發展方向,在“十四五”時期,物流必然面臨技術的重大提升和變革,朝著柔性自動化、智慧化發展。

中國正進入技術大變革新時代,并以“智慧化”為發展方向
再者,基于數字化,物流成為供應鏈的一部分,其特點就是“三流合一”,即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融合發展,從而實現全面的連接。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物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連接正是物流的本質和作用。但是,物流的連接作用從獨立連接變為供應鏈的連接,其帶來的變化必將逐步體現。
最后,物流是重要的基礎設施。
記者:“十四五”規劃中,強調了哪些與物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您是如何解讀的?
王繼祥:第一,強調物流業“回歸本質”。“十四五”規劃提到,“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將現代物流涵蓋其中,這實質上是物流本質的回歸。這也預示著,“十四五”期間以及更遠的未來,物流業需要更加重視服務和體驗。
第二,強調物流業的戰略定位。在“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中提到,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這意味著,物流的戰略定位是基礎設施。實際上,關于物流的定位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直到“十九大報告”才將物流網絡建設納入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基礎設施是支撐中國經濟的底盤,物流被定位為基礎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強調物流發展的兩大發展方向。一是服務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二是服務于鄉村振興。這些均是“十四五”規劃新提出和重點強調的,只有構建起現代物流體系,才能有力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的重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物流下沉的重要發展方向,鄉村振興必然讓物流連接更加充分,覆蓋的面更廣,只有完成鄉村振興,才能進一步建設現代化,完成第二個“一百年目標”。
隨著中小學教育對語文能力要求的不斷提升,提高學生們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尤為顯著,每位教師都應認真需要思考怎么做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一線語文老師應該都明白,課堂上關于閱讀的學習僅僅是引導學生的開始,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能力才是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的本質。而對于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自信心、責任感、持久性以及獨立性,這也為增強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就需要通過教師的基于學生主體的閱讀教學設計以“抱”到“扶”,最后再到“放”的三部曲來達到由課堂教學到課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目標。
此外,“十四五”規劃也強調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等內容,從供應鏈與物流的融合角度來看,在上述兩大方向的基礎上,物流將進一步服務實體經濟,以產業鏈供應鏈鏈條為紐帶實現物流業和制造業、商貿業的融合,實現消費者和生產端的連接。
記者:您認為“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將對整個中國物流業產生哪些影響?
王繼祥:我個人認為,“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將在以下幾方面對中國物流業帶來影響:
第一,將全面推動物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第二,將推動中國物流的綠色化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總體發展理念包括可持續、綠色化,因此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物流的綠色化必將迎來進一步發展。
第三,將推動中國物流的智慧化發展,這是實現雙循環發展、鄉村振興、智慧供應鏈的基礎,需要通過軟硬件技術的升級變革來實現。
第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推動中國物流的國際化發展,盡管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貿易大國,但是中國物流的整體水平并不與此相適應,國際物流是我們的短板,隨著產業鏈的轉移和“一帶一路”的推動等,中國物流技術服務也將走向國際化。
第五,新模式將推動物流行業全面創新,進入“新物種大爆發”時代。可以說,任何一個商貿流通的變革,沒有物流的變革支撐是無法實現的。“十四五”規劃強調創新推動,勢必推動中國物流創新模式的發展,如鄉村振興必然推動物流向農村、向“最先一公里”( 既包括農村和農產品基地,也包括制造工廠在內)延伸,總的來看,物流向“最先一公里”,以及向末端消費者延伸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記者:具體到物流裝備行業而言,您認為“十四五”規劃將帶來哪些影響,物流裝備業發展將呈現出哪些趨勢?
王繼祥:技術是支撐物流行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相對應上述“十四五”規劃對整個物流行業影響的大趨勢下,也為物流技術裝備行業帶來了機遇。
物流業的高質量發展,必然帶來物流技術裝備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物流技術的全面升級與創新,從機械化、自動化進一步向著標準化、信息化、智慧化方向發展。

物流業的高質量發展,必然帶來物流技術裝備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物流技術的全面升級與創新
物流業綠色化發展,則將助推包括新能源物流車、綠色包裝、綠色倉庫等在內的節能降耗物流裝備與技術的發展。
物流業智慧化發展,將促進物流軟硬件進一步融合,推動物流裝備向著“軟件定義物流”、柔性自動化等方向發展。
物流業國際化發展,將加速整個物流裝備行業向國際市場開拓的步伐,目前,中國物流裝備企業已經在東南亞等市場逐步實現了物流自動化項目的落地,部分機器人企業甚至已經在歐美市場完成布局,未來國際化發展勢頭將愈發強勁。
物流業模式創新,必定會帶動傳統物流技術和配套物流設施,包括信息化在內的技術變革。
此外,隨著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少人”一定是行業的大勢所趨,這也將進一步為行業發展帶來諸多機遇。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行業企業也開啟了新的征程。對于企業如何實現更好發展,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議?對于物流裝備業未來5年的發展,您又有哪些預期?
王繼祥:我們常常用“摸著石頭過河”來形容中國的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這對于中國物流裝備企業來說也應如此。
“摸著石頭過河”,首先是要明確方向,“十四五”規劃再次為中國物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次是要“邁出去”,繼而不斷摸索,試錯調整,最終行穩致遠,到達彼岸。
對于物流裝備業未來的發展,從規模上看,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隨著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行業增速必然放緩,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部分企業甚至面臨淘汰;從技術角度來看,行業技術變革將進入關鍵時期,技術進步的速度將有所放緩,但核心技術有望得到突破;從自動化物流項目角度來看,我個人預計未來5年內增速將有所下降,大概維持在15%的水平。
因此,我個人建議,物流裝備企業應該做好技術儲備,控制好資金鏈,做好過“緊日子”的打算,同時積極開拓新的領域。最重要的是,企業應該堅持良性競爭,“大浪淘沙始見金”,靠質量和服務贏得最終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