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趙皎云
作為東南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負責人,趙林度教授長期從事管理系統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近年來主要在關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入融合方面的相關內容,并致力于推動研究成果與教學案例和產業實踐之間的轉化工作。
近日,趙林度教授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為我們介紹了他近年來在物流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探索,與我們分享了他對于推動物流管理專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經驗和心得體會。
記者:首先請您介紹一下近年來您在物流教學和科研方面的主要關注點和相關工作內容。
趙林度:我近年來主要在關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入融合方面的相關內容。并致力于推動研究成果與教學案例和產業實踐之間的轉化工作,一方面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產業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促進產業發展,以更具系統性、創新性的理論思想和理論方法優化產業鏈和供應鏈結構。

致力于推動研究成果與教學案例和產業實踐之間的轉化工作
同時,帶領東南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探索更多實現教育普惠和知識共享的新方式,也是我最近一年來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疫情期間,有16000多名學生參與學習了我2013年錄制的線上精品資源共享課《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為了實現從校內課堂到校外虛擬課堂的知識傳授,讓更多學生掌握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知識。我從2020年9月份開始隨堂錄制《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課程視頻,不斷更新課程視頻資源。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對食品與藥品安全管理、醫療服務資源優化、智能健康管理等領域有多年的深入研究,能否請您介紹這些研究項目的相關情況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趙林度:我們對這些領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的視角,以更加深入系統地探索相關領域的內涵,致力于解決相關領域的痛點問題。例如,在食品安全管理領域,我們團隊從“十五”期間就開始與蘇果超市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完成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視角從門店轉到生鮮加工中心再轉到生產基地,關注“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全員全程的食品安全追溯問題。
為了解決食品溯源問題,我們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下,系統地研究了基于虹膜識別技術的大型飼養動物(牛、豬、羊)個體溯源管理決策方法,2018年5月4日,“Sift feature bag based bovine iris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獲得歐盟專利授權,為大型動物個體溯源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法;為了解決生鮮電商平臺、超市等線上線下經營的生鮮農產品貨架期不明確,消費者難以放心消費的現實問題,系統地研究了貨架期預警軟硬件系統及方法、獲多項發明專利,提高了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決策能力。
這些研究成果有效解決了蘇州蘇太企業有限公司“蘇太豬”物種保全和溯源問題,獲2017年華人學者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管理科學實踐獎,天邦食品股份首席智慧官張炳良先生給予高度評價。并且,解決了蘇果超市有限公司肉制品貨架期預警決策問題,為生鮮電商平臺、超市和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生鮮農產品貨架期預警決策方法,提高了消費者放心消費水平。

2020年趙林度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提名獎
在藥品安全管理領域,為了解決醫藥供應鏈中間環節多、藥品價格高等頑疾,我們在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產業前瞻與共性關鍵技術)項目支持下,與南京德益康信息科技公司、蘇州麥迪斯頓醫療科技股份公司組成聯合團隊,從制藥商、流通商、醫院、藥店、患者等五個主體的業務流程出發,創新性地研發了醫藥DTP綜合管理平臺。平臺以患者為中心、以藥事服務為主線,構建全流程全方位的藥事服務體系,實現了藥品供應鏈成員間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和全流程監管,從而保障特藥患者低成本、便捷和安全用藥。
2019年醫藥DTP綜合管理平臺在江蘇德軒堂醫藥集團上線商用,全年為集團公司帶來超過3000萬元的新增收益。目前,平臺已在全國各地上線,包括南京醫藥、蘇州雷允上、上海醫藥常州等,受到患者廣泛好評。平臺的廣泛應用有力推動了我國醫藥DTP模式的應用與發展,提高了患者用藥安全性、便利性和經濟性,降低了醫藥供應鏈運營成本,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
記者:近年來,您一直在推進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資源,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趙林度:自東南大學2004年開設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以來,我一直承擔本科生、研究生的《供應鏈與物流管理》教學任務,先后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科學出版社(2011)、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出版教材。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課程教學
因為物流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早在2008年,就開始注重將科研項目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出版了《供應鏈與物流管理教學案例集》,18個案例全部來自我們團隊自己的科研實踐。
近年來,隨著新版教材的出版發行,重新整理了教學講義,圍繞教學內容增加了10個教學案例,作為本科生的課外學習資料和研究生的課內教學資源。
記者:結合多年的科研與教學經驗,您認為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有哪些方向值得關注?
趙林度:由于高校指揮棒的影響,我們的科研呈現倒U型的狀況,基礎性和理論性的成果、前瞻性和前沿性的成果不足,嚴重滯后于物流產業的發展。
作為高校教師,一方面我們應該注重基礎理論研究,以豐富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理論,近年來我們提出了物流系統控制論、物流系統博弈論等理論方法;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注重前沿理論研究,以引領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發展,近年來我們探索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基于S2b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等理論方法。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需要關注數字化、智能化和集約化發展趨勢,以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方式滿足客戶需求,滿足C2M(客戶到工廠)、C2F(客戶到農場)等新型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的需要。例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集疏運平臺、多式聯運平臺、網絡貨運平臺等,解決小批量、多頻次物流需求的智慧供應鏈、智慧物流裝備與技術,為客戶創造更加便捷、更加舒適的生態環境。
記者:您如何看待現階段物流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與此前相比,這些需求出現了哪些明顯變化?
趙林度: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物流行業從小散亂差走向集約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發展軌道的大背景下,社會各個行業對高層次物流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根據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三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供應鏈/物流類崗位以環比增幅58.1%排在第一位,而且物流業平均薪資環比再次提高8.1%,說明物流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直線攀升。根據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四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物流行業人才吸引力指數保持在第四位,而且保持穩定增長。
在物流行業向集約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科技創新、運營優化、管理決策領域的高層次物流專業人才,以提高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隨著《中國制造2025》、供應鏈創新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推進,以及網絡貨運(無車承運人)、物流眾包(物流眾籌)等新型業態的發展,對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物流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對物流人才的創新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記者:針對上述變化,您認為高校應在物流人才培養方面可以采取哪些對策?
趙林度:面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新常態、新格局,高校物流人才培養應更加全面地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物流科技前沿、面向物流企業實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全面提升高層次物流人才培養能力。
首先,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中國制造2025》、供應鏈創新發展等國家戰略,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升級和國家戰略布局都離不開高層次物流人才,高校在物流人才培養上不僅站位要高,而且專業培養定位要準,致力于全方位培養復合型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在物流行業向集約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發展的過程中,迫切需要科技創新、運營優化、管理決策 領域的高層次物流專業人才
其次,面向物流科技前沿。隨著“新制造”與“新零售”的融合,以及無人機、無人車、無人倉等無人科技在智能物流領域的應用,都迫切需要以產學研合作將碎片化的知識整合高校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以物流科技前沿領域的創新思想、創新意識,培養更具創新能力的物流人才。
第三,面向物流企業實際。我國中小型物流企業仍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缺乏系統的長遠的規劃和先進技術的應用能力,迫切需要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同培養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物流人才,幫助中小型物流企業提高整體運營能力和核心競爭優勢。
記者:您如何看待東南大學在物流人才培養方面的能力優勢?作為東南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負責人,您對物流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思考和體會?
趙林度:東南大學物流管理本科專業自2004年開始招生,由于不具備任何行業背景優勢,所以一開始就致力于提升自身的三個“群優勢”,即學科群優勢、企業群優勢和項目群優勢。
在確立了“中國胸懷、世界視野”的物流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基礎上,我們構筑了工學、理學和管理學學科群,建立了與中國石化、華能電力、昆明船舶等合作的企業群,承接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科技支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項目群。
在三個“群優勢”的推動下,東南大學的物流管理本科專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致力于為國家培養解決中國物流管理實踐問題、掌握國際物流管理先進理論的高層次物流創新人才。
2018年,東南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據中國科教評價網、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和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20-2021)》(即“金平果排行榜”),東南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在中國大學本科教育分專業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一(全國共488所高校開設此專業)。
站在新的起點,我作為專業負責人需要深入思考未來的發展問題。東南大學在物流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將堅持高層次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相結合,堅持國際化科研合作與國際化聯合辦學相結合,堅持校內課堂教學與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相結合,探索產學研用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信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將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中國胸懷,世界視野”的高層次物流人才,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