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王 星 李同鵬
(1.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馬鞍山 243000;2.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徽 馬鞍山 243000;3.華唯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礦山地下開采會對礦體頂底板垂直方向的巖體產生影響,甚至引起地表變形或下沉,導致地表建(構)筑物損壞,嚴重影響地表安全及礦山安全高效生產。某石膏礦采用豎井開拓,自2010年以來一直采用房柱法開采,主要開采Ⅱ、Ⅲ礦體,井下按設計劃分盤區,盤區長250 m,寬60 m,高度為礦體垂直厚度,在盤區內劃分礦房進行回采。設計礦房寬8 m,留連續礦柱,礦柱寬4 m,礦房頂板護頂層厚大于1 m。為減小頂板暴露面積,提高圍巖穩定性,礦山實際開采時,優化減小采場參數,確定礦房寬7.5 m,礦柱寬4.5 m,礦房高度為3.5~4.0 m。目前,開采區段內形成空區面積約19.85萬m2,其中,約有10.03萬m2的采空區已發生塌陷,礦山地表已形成塌陷面積共28.73萬m2,嚴重威脅地下開采安全,因此,亟需對地下開采誘發的地表沉降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保障高效開采和地表建構筑物安全。
礦床位于三和集西側。西起11勘探線西即東經117°53′45″,東至9勘探線即東經117°54′15″,南至ZK1106—ZK907一線,北以F1斷層為界。南北傾向長2 034~2 062 m,東西走向寬566~784 m,面積為1.89 km2。由13個具工業價值的礦體組成,礦體累計平均厚度達29.40 m,儲量8 892.7萬t,為一大型石膏礦床。
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總體傾向北北東,傾角為1°~7°。從整個礦床分布范圍來看,礦體產狀受盆地形態控制,局部有所變化,主要表現為礦床中北部產狀平緩,由此往中部、中南部傾向逐漸轉向北西向,往北部方向傾向則逐漸轉向北東向??傮w分析,礦體南部、西北部產狀較中西部、東北部平緩,整個礦床礦體傾角在5°左右。
礦床劃分為13個礦體,自下而上分別是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XIII礦體。其中,Ⅱ、Ⅲ礦體分布穩定,范圍廣,厚度大,且礦體連續,礦石質量好,為主礦體,其他礦體為副礦體。Ⅱ、Ⅲ礦體在本礦床范圍內分布廣泛,規模大。Ⅱ礦體長2 034~2 606 m,寬409~784 m,平均厚5.03 m,以層狀產出。Ⅲ礦體長1 735~2 400 m,寬420~784 m,平均厚5.22 m,以層狀、似層狀產出。礦體埋藏深度在不同鉆孔及礦床內不同地段均有所不同。Ⅱ礦體頂部埋深為30.00~177.30 m,Ⅲ礦體頂部埋深為57.96~165.00 m。
礦房規格一般寬7.5 m,長22~120 m不等,礦柱寬4.5 m,采場平均高度為3.6 m,最高達4.20 m。井下開采面積約43.52萬m2,開采標高為0~-90 m,開采區段內形成空區面積約19.85萬m2,其中,約有10.03萬m2的采空區地表已發生塌陷,最大塌陷深度1.79 m,平均塌陷深度0.92 m,塌陷深度小于1 m的面積22.20 hm2,塌陷深度大于1 m的面積6.90 hm2,占塌陷總面積24%。井下采空區統計詳見表1。

各盤區劃分如圖1所示。

石膏礦開采沉陷的分布規律取決于地質和采礦因素的綜合影響,這些地質和采礦因素中[1]。采礦技術因素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因素,包括采礦方法、采深與采厚、頂板管理方法、重復采動、采空區范圍、開采速度等[2]。
3.1.1 冒落帶計算
冒落帶的高度取決于石膏礦厚度和上覆巖石的碎漲系數,一般為采出厚度的3~5倍,頂板為軟巖時,冒落帶的高度為采出厚度的2~4倍,用下式[3]估算:

式中,hm為冒落帶高度,m;m為石膏礦開采厚度,m;k為上覆巖層碎漲系數;α為石膏礦體傾角,(°)。
本石膏礦中,m=3.6 m,k=1.24,a=5°,因此,本石膏礦開采后冒落帶的理論計算值hm=15.06 m。
但根據本礦山實際,冒落帶最大高度可達到43.64 m,為理論計算值的2.9倍。
3.1.2 裂隙帶計算
裂隙帶隨著井下石膏礦采區的擴大而逐步向上發展,當到一定范圍時,裂隙帶高度達到最大。一般情況下,對于軟巖,導水裂隙帶高度可用下式[4]估算:

式中,hl為冒落帶高度,m。
本石膏礦中,m=3.6 m,因此,本石膏礦開采后冒落帶的理論計算值為hl=26.28 m。但根據本礦山工程實際,冒落帶最大高度可達到45.78 m,為理論計算值的1.74倍。
3.1.3 彎曲帶計算
彎曲帶即彎曲下沉帶,位于裂縫帶之上直至地表。彎曲帶中的巖層移動基本上是成層的、整體性移動。彎曲帶的下部可能出現離層和不導水的細微裂縫。上述巖層移動的分帶性特征可能隨地質和采礦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情況下,彎曲帶的高度遠大于冒落帶和裂隙帶的高度之和[5]。本礦山中,冒落帶和裂隙帶高度之和的理論計算值為41.34 m,因此,彎曲帶高度的理論估值大于60 m,“三帶”高度理論計算值為101.34 m。而實際冒落帶和裂隙帶高度之和最大值能達到89.42 m,相應的彎曲帶估算高度大于90 m,其“三帶”高度為179.42 m。
根據采動巖層內冒落帶、裂隙帶和彎曲帶等的“三帶”理論計算分析,本礦中“三帶”高度之和大于采空區上覆巖層厚度,因此,可認為上覆巖層變形已貫穿至地表。
根據地質采礦條件和采用的預計參數,可定量計算出受此開采影響的地表移動和變形。針對地表沉降預計,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典型曲線法、概率積分法、負指數函數法等。本研究選擇基于概率積分法計算的開采沉降值估算公式。根據開采沉陷學理論,在充分采動條件下,地表最大下沉值的計算公式[6]如下:

式中,Wmax為地表最大下沉值,m;k為影響調整系數;α為巖層傾角,(°);q為下沉系數。
本石膏礦中,a=5°,m=3.6 m,q=0.925,由于本礦山實際冒落帶高度為理論計算值的2.9倍,實際裂隙帶高度為理論計算值的1.74倍,考慮實際冒落后上覆巖層碎漲的影響范圍比理論計算的大,所以將影響調整系數取值 0.43[7-8]。
因此,本石膏礦Ⅲ礦體開采后地表沉降最大理論值Wmax=1.43 m。
根據本石膏礦提供的實測資料,1#、3#、4#和5#、10#和14#盤區所對應地面塌陷區內最大塌陷深度分別為1.74,1.72,1.78和1.79 m,均已大于理論計算值,因此,可認為這些盤區所對應的采空區上覆巖層均已連續塌陷變形,下沉直至地表。
本次計算結合礦山的實際工程地質條件、礦體賦存條件及采用的采礦法特點,根據開采實際,建立數值計算模型,共有385 228個節點,362 304個單元。模型如圖2所示。

為盡可能客觀真實地反映礦體開采及覆巖的變形特征,并使得模擬開采在正確的應力環境中進行,按照如下步驟進行數值模擬計算[9-11]。
(1)根據礦山實際,使模型達到初始應力平衡狀態,形成初始應力場。
(2)在模型達到初始應力平衡狀態后,根據采礦方法和實際情況進行采場開采模型構建。
(3)根據回采順序模擬石膏礦地下采場開采,分析采空區上覆巖層變形和地表沉降特性。
經過開采數值模擬,得到了最大主應力云圖、最小主應力云圖、塑性區云圖、剪應力云圖和11#勘探線上鉆孔ZK1105、ZK1102、ZK1103、ZK1104、ZK1101附近部分監測點的沉降曲線等,見圖3~圖9。







由圖3~圖9可知:在整個回采計算過程中,石膏礦回采后,采空區上覆巖層呈現明顯的應力低值,最大主應力為1.55 MPa,最小主應力為0.09 MPa,在采空區角隅處并未見明顯的應力集中現象。采空區上覆圍巖最大位移為0.66 m,主要出現在集中采空區直接上覆圍巖中。回采結束后,地表的最大沉降位移為0.62 m,主要出現在10#和14#采空區垂直方向對應的地表位置,在11#勘探線附近的監測點中,ZK1102附近監測點的下沉值最大,為0.11 m,其為11#盤區在垂直方向所對應的地表位置,與最大不平衡力一致,位移也表現為收斂狀態。在采空區頂板冒落后,上覆巖層中最大主應力為0.96 MPa,最小主應力為0.28 MPa,和剛回采結束后相比,應力進一步釋放,這與上覆巖層冒落貫穿至上部的理論分析相吻合。采空區直接頂板冒落填充至采空區內部,當采空區覆巖冒落后,上覆巖層變形貫穿至地表,計算結束時,地表最大位移為1.36 m,同樣出現在10#和14#盤區集中采空區在垂直方向所對應的地表位置。在11#勘探線附近的監測點中,ZK1103附近監測點的下沉值最大,為0.37 m,其為5#盤區在垂直方向所對應的地表位置,同時也表現為收斂狀態。
數值模擬計算所得地表最大位移為1.36 m,出現在10#和14#盤區所對應的地表位置,而根據礦山實測,1#、3#、4#和5#、10#和14#盤區所對應地面塌陷區內最大塌陷深度分別為1.74,1.72,1.78和1.79 m,均已大于數值模擬計算值,結合上覆巖層的塑性區貫通情況,可認為這些盤區所對應的采空區上覆巖層均已連續塌陷變形,下沉直至地表。
本礦山礦體開采后,開采寬深比均大于1.4,地表已經達到了超充分采動狀態。根據理論計算結果,Ⅲ礦體開采后地表沉降最大值為1.43 m,三維數值模擬計算所得地表最大沉降值為1.36 m,均出現在10#和14#盤區垂直方向上所對應地表位置;而根據礦山實測結果,1#、3#、4#和5#、10#和14#盤區所對應地面塌陷區內最大塌陷深度分別為1.74,1.72,1.78和1.79 m;實測值均大于理論計算和數值模擬2種方法所得地表沉降的最大值、因此,可認為這些盤區所對應的采空區上覆巖層均已連續塌陷變形,下沉直至地表,其他采空區所對應上覆巖層尚未完全塌陷變形。本次研究結果為礦山后續的安全生產提供了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