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莎

我1999年中師畢業,通過自考先后拿到了大專、本科文憑,現在還在攻讀復旦大學高級心理師課程。大家都奇怪:“你為什么能一直堅持閱讀和寫作呢,為什么能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呢?”這得益于我的父親和我的小學語文老師。
我的父親是個愛閱讀的農民,他學生時代是“學霸”,功課很棒,作文常常被老師當作范文在校園內宣讀。家庭原因讓父親沒有機會讀高中,但他卻一直迷戀學習。勞作一天后,他最大的放松就是看報紙。到我念書的時候,父親就告誡我:“只有多讀才能寫出好文章。”自我小學開始,父親每年會給我訂報,報刊讓我讀到了許多中外經典童話,還讓我比同齡人更早獲得關于百慕大三角、金字塔、秦陵的信息。童年時期的閱讀經歷影響了我未來的閱讀興趣,直到現在文史知識仍然是我最重要的閱讀內容。
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姓劉,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一個特別敬業而有思想的老師。她的作文點評課常常是這樣的模式:首先表揚特優作文,通常這時會有兩三名同學驕傲地站起來朗讀自己的作文,然后點評他們的作文好在哪兒;接著表揚好句好詞,這時候她會把作文本逐個翻開,一句句地念給我們聽,教我們賞析;最后她會念一長串名字,包括優秀作文名單、進步作文名單。這三個環節會讓我們很忐忑,總在心里默默祈愿自己的名字能在某個優秀的名單里。三輪下來,整個班級的情緒就分成了傲嬌和沮喪兩種。但快下課的時候,教室里又開始沸騰了,因為作文本發下來了,同學們拋棄各種情緒,都忙著比誰的分數高,忙著數自己得了多少根波浪線……所以,我們對寫作的興趣就是被劉老師這不厭其煩的點評激發出來的,大家你追我趕,生怕自己的作文落后。
小學畢業后,我忽然成為班里最能寫的人,后來我學會了寫散文、時評、論文……
回憶至此,我特別感謝父親和劉老師,在上世紀80年代父親給了我一個“書香家庭”,劉老師教會了我“綠色閱讀”,從中我獲得了終身學習的能力,每日讀書,筆耕不輟。我不斷學習、堅持寫作,并不妄想能立言著書、成名成家,它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力量,面對挫折的勇氣。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愿年輕的朋友們都能獲得這份力量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