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 年,在印度尼西亞的勿里洞島海域,一艘名為“黑石號”的阿拉伯商船被發現。打撈出水的 6 萬多件中國唐朝寶物中,竟 有5萬多件長沙窯瓷器。這些瓷器,在海底沉睡千年,如今驚艷于世,也證實了長沙銅官窯,當年是“中國外銷第一窯”。
2021 年 3 月底,銅官窯博物館講解員楊雷老師領著長沙市各小學的“小小探險家”們,重游了千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一次海上“陶”寶之旅,跟著“黑石號”沉船一起見證了唐代東西方人民友好往來的那段歷史,以及唐代銅官窯的輝煌……
長沙窯洞青釉褐斑褐紅彩云氣紋碗
“小朋友們畫畫時愛畫的云朵,也會被古代工匠們畫在碗里。”楊雷老師指著展柜中一件青釉褐斑褐紅彩云氣紋碗為大家介紹。這只碗內繪云氣紋,紋飾呈現出褐紅色,外表看似樸實無華,其實是一件稀有之物。所謂紅彩,即以含銅物質為著色劑,經還原燒成的紅色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呈色不僅與銅的含量和純度有關,而且對窯內溫度變化以及窯外天氣影響也十分敏感,配方和燒制條件的微小變化均可能導致色調差異,因此產量極低。 “大家再仔細看看,碗口的 4 塊褐斑是什么形狀呢?”正當同學們嘖嘖稱奇時,楊雷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三角形!”“那么大家想一想,4個三角形拼起來是什么形狀呢?”“是正方形!”同學們異口同聲。
原來,這4塊褐斑組合成一個正方形,正是體現了當時天圓地方的觀念。長沙窯青釉褐斑褐紅彩云氣紋碗楊雷老師向同學們介紹“黑石號”的沉沒位置。
長沙窯模印貼花椰棗紋執壺
模印貼花是長沙銅官窯當時的世界首創工藝,楊雷老師告訴大家,模印貼花工藝的制作過程和小朋友們玩橡皮泥的過程十分相似。首先用一個模具印出一個帶有花紋的薄片,然后趁半濕未干之際粘貼在壺上,并在粘貼處加飾褐色塊狀釉裝飾,然后再入窯燒制,貼花的出現為原本樸素的器型增添了生氣。對于這個執壺壺身上的貼花紋飾,同學們都非常好奇,它很像我們平時常見的葡萄,仔細觀察又與葡萄有些不一樣。正當“探險家”們疑惑不解時,楊雷老師為大家揭曉了答案——這是椰棗。椰棗又名波斯棗、番棗、伊拉克棗,主要生長在中東地區。椰棗紋飾充滿異域風情,也證實了這件執壺為當時典型的外銷型產品。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阿拉伯文碗
這件碗內的紋飾十分奇特,難道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楊雷老師告訴大家,這些奇怪的紋飾其實是阿拉伯文。
在揚州,曾出土過一件寫有意為“真主最偉大”的長沙窯阿拉伯文背水壺,從筆法的流暢度與精確度,可以推測為阿拉伯人直接書寫。而同學們看到的這只阿拉伯文碗,屬于變體的阿拉伯文,專家推斷,應是長沙窯工匠為了符合阿拉伯地區人們的審美標準,刻意模仿而寫。這類阿拉伯文圖案是專供海外地區定向制作的,如長沙窯彩繪碗上常出現描繪有阿拉伯《古蘭經》的文字和圖形,有的加以卷云或小草作為輔助紋飾。
邢窯白釉綠彩吸杯
“古人也用吸管杯?”看到這件邢窯的白釉綠彩鼻吸杯,同學們呼啦一下圍了過來。此杯內底模印了一條魚,杯管中空與底相通,作為吸管用來吸食杯內的漿液,而這魚正好遮掩了杯內的孔,設計十分巧妙。為什么叫鼻吸杯呢?所謂鼻吸,就是用鼻子吸食液體。同學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是有史可究的。南宋文學家范大成在他的著作《桂海虞衡志》中記載了這種“鼻飲杯”:“南人習鼻飲,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漿,暑月以飲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