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娜 劉妍



2021年5月15日,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在北京開幕。本次參加時裝周的五所職業院校在高校云集的時裝秀活動中分外亮眼。這五所職業院校的負責人紛紛表示,參加大學生時裝周活動是學校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精神以及適應時尚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紡織服裝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要求的重要載體。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現已發展為“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和職業院校服裝類專業的發展建設與人才培養就更需要與時尚產業的發展趨勢緊密結合。
下面,讓我們走近這五所具有代表性的服裝類職業院校,看看他們是怎樣主動適應時尚產業發展的。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打造時尚藝術創新人才新高地
據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負責人介紹,為了適應北京市高端時尚產業的發展,學院依托首都文化創意與高端時尚產業資源,通過多種創新方式,致力于培養時裝設計、影視服裝設計、人物形象等方向的專門化人才。
學院打造了影視服裝創新與科技研發團隊,將課程改革與真實的項目結合,參與多部影視劇造型,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青年教師李宙作為造型指導將課程與項目結合,與國內知名導演合作,為多部影視劇進行人物造型設計,并將項目引入教學,以電影真實項目作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載體,帶領部分畢業生,設計還原了經典電影服裝。近年參與拍攝和設計的影視劇有 30 多部,著名的作品有《金剛川》《捌佰》《我和我的祖國》《九層妖塔》《大鬧天竺》《誅仙》《山楂樹之戀》《你是我兄弟》等。
為了和時尚接軌,學院連續七年參加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并舉辦專場作品發布會,展示了優秀畢業生的創意才華,推廣了學院教學成果,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今年學院參加大學生時裝周的主題為“征途”,也象征學院不斷開拓進取走專業特色發展之路。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構建“標準引領、項目導向、雙技并驅”育人模式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系有全日制在校生2 600余人,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服裝專業。據該學院負責人介紹,近5年來,服裝系一直探索不同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搭建不同層次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立交橋。尤其在適應和促進時尚產業發展、進行人才培養方面,服裝系進行了“標準引領、項目導向、雙技并驅”培養服裝設計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服裝系依托服裝設計專業群(廣東省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聯合佛山市南海NO.1實業有限公司,將校內教學實踐和企業實訓有機融合。校企合作不僅推動了服裝設計專業的建設,而且促進了企業研發技術的改進及產業人員素質的提高。教師參與企業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協助企業完成多項國家服裝標準制定,利用前沿的3D虛擬仿真技術優化企業生產流程,通過GST精益生產管理系統提高生產效率,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學生畢業后迅速成為企業設計和生產骨干。
“標準引領、項目導向、雙技并驅”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在校企合作中發揮著引領作用。不僅促進了服裝職業技術教育從基礎教學邁向服裝價值鏈中高端服裝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教學,也激發了行業、企業共同參與服裝設計專業建設的熱情,帶動更多社會主體融入職業技術教育事業。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育訓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是國家“雙高計劃”重點建設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國際時尚)專業群的牽頭專業。據學院負責人介紹,該專業緊扣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脈搏,積極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育訓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立足青島市國際時尚城建設,不斷在產教學研融合方面下工夫,致力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扎實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國際時尚創意人才,提升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學院牽頭成立了青島市青年時尚產業發展促進會,與酷特智能集團共建“酷特時尚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與省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以及諸多服裝企業展開深入合作,積極推動學校和青島市時尚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實現多方共贏;與東方影都共建靈山灣影視動畫協同創新中心、靈山灣影視動畫人才培養基地;與無限三維科技產業集團共建“3D打印產業學院”,構筑校政企行命運共同體。學院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實施聯動、聯盟、聯通、聯建、聯研、聯賽的“六聯”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發揮產業集群優勢,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江蘇省紡織產業積淀深厚,“服裝品牌”高度集聚,具有完整的產業鏈集群發展優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就是這樣一所地處紡織產業集群、依托紡織產業起步、順應地方經濟發展的紡織服裝“職教品牌”。學院先后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鄧永久,全國行業勞動模范吳長美,中國著名西服工藝大師印柏林,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唐煒、胡繼華、曹陽等一大批行業領軍人物。
據學院負責人介紹,學院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為目標,探索“數字+時尚+文化+智能”的雙創型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機銜接。以新發展理念為主線,深化產教融合,政校企行聯動,發揮集約效應,在卓越工匠培養、技術技能創新、優質服務供給等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傳播中國優秀紡織服裝文化、區域特色文化,與知名品牌合作,將地方性民間技藝、文化元素融入現代時裝設計,整體打造時尚品牌項目,走向國際舞臺。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弘揚川蜀文化,躋身時尚產業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坐落于天府之國四川,是國家發改委“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智慧服裝實訓基地”項目建設院校、中國紡織服裝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據該校負責人介紹,學校通過育人大師制,實施以國內知名纖維材料研發專家吳大誠教授領銜的“首席科學家工作站”、謝宗體服裝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為基礎的現代特色學徒制,形成“定計劃、定標準、定內容、定形式”的專業教學模式。科學家型大師帶領學生進行纖維新材料、功能性面料在功能性服裝等高端領域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非遺大師與技能大師向學生傳承技藝,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標準國際化,建立CHANEL(香奈兒)高級定制師Nicole Yao等國際大師工作室,共建師資團隊帶動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建設,與國際標準對接開發課程標準,建設國際課程,建成國際認證專業,培養適應國際規則的人才。
學校緊抓技工教育和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新機遇,亮相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緊貼紡織產業國際化發展和高端轉型升級的需求,聚焦紡織服裝產業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與市場接軌,立足非遺傳承,弘揚川蜀文化,走入時尚圈,躋身時尚產業,全面提升專業群服務行業與區域高端產業的能力。
通過對五所職業院校的訪談,我們看到,職業技術教育應主動回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積極服務區域協同發展及地區產業發展,不斷提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五所職業院校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參加各種時尚活動、緊跟時尚產業前沿趨勢、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等方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展示了服裝類職業院校在適應時尚產業發展趨勢上所做出的積極努力和取得的豐碩成果。
(作者單位:祁娜,《職業》雜志社;劉妍,《服裝設計師》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