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蘭
內容摘要:朱自清的文章創作,始終都秉持著中國傳統文人的“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創作理念,在作品中經常使用的是細膩柔媚、溫婉敦厚的筆調,通過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情誼,用文學展現出自己的人生,根據自己獨特的一種審美觀念,以及自身入微的精神體驗與精湛的藝術造詣,在散文創作中不斷的凸顯出更多中國現代作家,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繼承與濃重的現代文人化創作特質。
關鍵詞:朱自清 散文 文人化 文化 藝術特點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其撰寫的散文語言清新質樸、平實自然,且意境優美有著非常真摯懇切的情感。其散文中有著非常和諧的音調,同時具有鮮明的節奏以及美麗的色彩。“文人化”是出自于朱自清作品《論雅俗共賞》中,指的是民間的文學經過文人的改造之后,改變了自身所具有的傳統通俗色彩。作為我國現今重要文學瑰寶之一,在現階段針對于朱自清散文中的文化意蘊展開的研究是比較少的。所以需要從現代文學發展的角度,展開對朱自清散文文學的研究,通過親情作為核心彰顯出“家”的文化氛圍,實現對中華主流文化的一種梳理與詮釋。
一.朱自清文人化特質的形成
(一)生活背景成就“平凡”文章。朱自清從小就生長在一個封建官宦家庭中,小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封建傳統文化的熏陶,且隨著五四運動的洗禮又接受了新文化的洗禮。其作為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代表人士,有著“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一種文人氣節。其編著的《春》、《匆匆》以及《背影》的文章,現今入選在多個版本的初高中課本中,并且被人們廣泛的照抄吟唱,也成為很多讀者的文學啟蒙讀物。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文學作品中,讓人們受到了很多的感動,在其筆下所描述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依舊是現今人們想起父子情深所浮現出的場景,更是引起了人們的時代共鳴,并且在近些年成為網絡上表情包、流星雨廣為流傳,這也展示出其作品長久存在的魅力所在。
(二)民族英雄氣概的展現。隨著對其作品的廣泛傳播,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固化的形象出現,朱自清自身“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一種烈士作家的形象刻畫的過于深刻,該形象主要表達的是思想轉變過程中的徹底性與主動性,但是也忽視了在其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彷徨與掙扎。朱自清作為五四運動誕生的青年,熱衷于各種社會事務,一直到五卅運動爆發之后自身感受到了彷徨,逐漸的退居到書齋,一直到抗戰之后開始對自我進行改變,主動的承擔起了社會責任,在其一生的發展中經歷了曲折的思想轉百年。許紀霖曾經這樣評價道:朱自清思想的轉變,折射出的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析的一種宿命,從溫和到激進,從象牙塔到十字街頭,并從知識分子逐漸轉變為被政治或黨派“有機化”。因為其早逝讓人們忽視了對他思想上的掙扎與思考,就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朱自清形象流傳在世間,促使其政治角色中的光芒逐漸的掩蓋了作為知識分子一員,在面臨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彷徨感。作為《背影》的作者所樹立起的散文學家形象過于光芒,直接的遮掩了其詩人、學者等成就。
二.文人的藝術視角描摹小人物的人生百態
(一)散文具有的文化價值。第一,對中華主流文化展開的梳理、詮釋。隨著現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滿足,但是在思想、行為上還需要不斷提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將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精神,在不同作品中不同的方式中展現出來,讓人們可以從簡單的文字閱讀中,感受到更多的文學價值與魅力特色。在其作品中,可以刻畫出家的感受、情感的表達以及愛情的詮釋等。
第二,對歷史背景進行時代設計。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會對歷史背景以及社會發展大環境進行細致的設計,更多描述的是小人物、小事件,不追求大環境的描述,也展現出的是一種樸素的人文情懷。朱自清在對生活、家庭的描述中,主要將人物作為散文的主體內容,在小說中將情感作為主線,能夠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中,通過劇情的變化將一些簡單的生活刻畫出來,對讀者起到了啟發與激勵的作用。
第三,對相關文學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現今的社會發展中主要弘揚的是文學藝術為主,加以對朱自清散文作品的推廣,并對文化展開一定的預警創設,結合使用影視、廣播等模式,呈現出更多朱自清散文項目模式。在相關資料的論述中,我國文學產品發揮速度是比較慢的,很多情況下是在外力推動下才可以開展。通過提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精髓、實質等內容,促使其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實現對我國出多文化資源的整理使用,從而為今后我國的產業發展奠定更多的堅實基礎。
(二)小人物在文人藝術視角中的生活呈現。中國的文人在創作過程中,始終秉承著“文章合為時而著”的理念,通過文學實現對人生的書寫。在中國的現代社會發展中,更是受到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融碰撞,逐漸的出現了作家職業化的趨勢,并且現代化的報刊出版社業務發展日間繁榮,為我國知識分子關注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在五四運動時期更是理性精神昂揚,浪漫情緒濃烈的一個時代,現代知識分子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痛苦的精神轉變之后。其自身的個性也在隨著思潮解放,展現出更多熱烈激進的變革精神,隨著后來新文化運動的爆發,將知識分子從夢中叫醒,其依舊面臨著現實社會的殘酷,不斷的體驗社會中的黑暗、陰冷。而朱自清就是在這樣時代發展背景下,一個普通踽踽前進的行者,使用其剛正脆弱以及細膩的弊端,刻畫出了舊中國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社會責任感以及南方人所具有的謙遜與執著,不斷的踐行著自己人生藝術主張。
面對落后的國家、羸弱的人民以及屈辱的歷史,讓朱自清在這樣的情況下內心背負著沉重的思緒,在其文學作品中,隨時都可以看出中國文人想要拯救黎的家國情懷。中華民族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種堅強不屈、戰斗不止的民族精神,才促使中華民族能夠生生不息、世代繁衍,這樣的一種精神作為一種文化發展符號,一個民族發展的印記,一直都深深的根植在中華炎黃子孫的血脈中。
朱自清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中生存,亦然放棄自己靠尊嚴進行乞討,始終都保持著文人所具有的尊貴與清高,他用自身的命運與黑暗時代與腐朽社會展開對抗,在不斷的掙扎中展現出對舊社會的控訴與悲憤之情,并彰顯出其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自覺踐行著與傳承者的身份。
在作品《生命的價格——七毛錢》、《阿河》中所描述的舊中國,描述了在封建社會神權、族權以及男權的多重壓迫下,作為勞動婦女的悲愴命運。作者在作品中通過知識分子的深邃與凝重,根據五四運動爆發時期對于個體生命的感知以及對于人權的自覺等作為契合點,從文化發展的領域視角,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進行審視與反觀,將其遭受到的非人的折磨與欺壓描繪出來,將我國封建時代中道德的偽善一一展現出來,并將封建通知中的專制以及女性角色的頑強抗爭所爆發出的無奈描繪出來,從作品中發出更多的吶喊。
三.朱自清散文中的文人化特質體現
(一)以親情彰顯“家”的文化氛圍。通過閱讀朱自清相關散文作品之后,作品中蘊含了非常多的文化意境,可以更好的體現出傳統文化與精神實質。將親情作為寫作的主線,并且在文章中營造出“家”的文化意境,這一點主要體現的是我國儒家文化家本理念的文化價值核心。
我們將《背影》作為案例,在傳統的思維發展中認為父親都是比較嚴厲,不茍言笑,母親通常都是一個慈愛、關懷的一種形象。但是在散文《背影》中,對于父親一角的刻畫有著新的定位與重點闡述,更多展現的是父親的慈愛與蹉跎。在車站送行一幕中,父親對于兒子的照顧、不放心以及分別后的想念等展開細致的刻畫,同時通過細節層面展開各種描寫,例如文章中為兒子找座位、對兒子的叮嚀等,所有的情感通過文字呈現出出來,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家的氛圍與父親的魅力。
閱讀《背影》一文之后有著非常深的感觸,文章中對傳統“家”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詮釋,父親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兒子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在散文《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刻畫中,父親對家的文化展開了一定的設計與鋪墊,將兒行千里母擔憂、兒行千里父亦愁等情緒,將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價值觀體現并弘揚出來。
(二)以愛情為情感體驗詮釋傳統文化。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愛情也是核心內容之一,其會在敘述散文的過程中體現出更多的中華傳統愛情觀,也闡述出了中國人對于愛情的理解。在朱自清散文《擇偶記》中,文章使用的是回憶式的手法,將自己的一段相親記錄進行不斷的刻畫。當讀者閱讀完文章之后,就會深刻的感受到朱自清先生,針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婚姻價值觀的一種認同。相親活動是在父母組織下開展的,并且具有非常多的封建色彩,但是朱自清先生接受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武鐘謙。雖然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武鐘謙的文化程度受到限制,但是其性格樸實且端莊溫和,在二者經過交往之后情投意合。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將妻子的樸實無華為家庭的付出等進行全面的刻畫,更是將我國傳統婦女的優良品德與家庭觀念全部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愛情并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在生活中互相照顧與認同的真實情感。所以通過本文對朱自清散文展開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挖掘出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屬性與導向。
朱自清在散文上的構思運用非常的巧妙,對于“文眼”的安設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眼作為文章中最中心的一點,整篇散文都圍繞著該點開展,也是坐著在不斷推敲中推出的散文“聚光點”,可以通過其將各種零散的文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例如在《春》這篇文章中,朱自清最開始描述的是春天,從多個角度展開細致的描寫,最后進行總寫將全文收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該文章從各個方面展現出的都是春天的生機勃勃,先是描述出對春天的期盼,再將春天的大致外形描述出來,繼而對春天展開更加細致的描寫。散文《春》更多的就是像一種迎春圖,文章表達出的是人們對于春天的希望以及贊美,在散文中“一年之計在于春”就是文章的“文眼”,僅僅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并沒有加以過度的修飾,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三)靈動的語言描述,營造小人物生活情境。相對于其他的作家,朱自清先生對于漢語的研究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曾經著有過20多部漢語研討專著,白話是其研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一直追求“化俗求真”的創作理念,所以朱自清先生一直以來都倡導將北平話作為標準語,并且會在自己的文章中廣泛的使用北京的白話。通過對白話展開研究,其提取了有用的成分,逐漸的形成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學言語“談話風”的藝術言語。在《回來雜記》中使用的便是最為典型的京味言語,其中蘊含了純正的京腔京韻,例如文章中的“地攤兒”、“慢點兒”、“小玩意兒”等對兒化音的自然運用,在語言描述上做到了雅俗共賞,更好的縮小了文學藝術與人民之間存在的間隔。
朱自清先生所作出的創舉并不局限于此,為了能夠在文章中達到口語化運用的目的,通常會使用一些方言對文本進行點綴,讓讀者可以產生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例如在《海行雜記》中,查房過程中的話語“啥事體啦?哇啦哇啦的!”僅僅是幾個簡單字詞的描述,遠遠要勝過許多言語的雕刻描繪,從而呈現出一個地地道道的寧波茶館小人物形象。
在近代文學發展中,很多的文學大家都在文學言語中倡導使用口語化,顯然朱自清先生的言語更具自己的特點。主要是以為其在撰寫的過程中,對兒化音進行提煉,適當的將其與歐化言語融為一體,把文章的撰寫變得更加的新穎且具有十足表現力。通過閱讀朱自清的文章,會發現其會將一些動詞詞尾放在其他詞類之后,這樣實現改變詞類的目的。例如,將“著”字添加到形容詞后就會變成動詞,名詞后邊添加“了”之后就會變成動詞,或者是在文章中使用一些西歐語言中的倒裝句法,豐富文章的變化。
(四)修辭煉句的應用,豐富文章書寫內容。在朱自清的文章中,穿插了各種的修辭方法,將文章中的語言展現出更多共同審美作用,對這樣的方法使用可以豐富散文的情感表達,從而引起讀者對文章產生共鳴。例如在文章《荷塘月色》中,“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一句中就使用到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將聽覺、嗅覺以及視覺有效的轉換成為一首歌曲,使用側面描繪的手法實現對遠處縹緲香味的描繪,從而構建起了一個動靜結合的情境。
朱自清最常使用的修辭手法就是比喻,在孫福熙的《山野綴拾》的序文中,就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其認為需要在寫作的過程中從寫作的對象中提取到更多的新奇滋味,在描述生活的過程中加以細致描述。針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景象,需要使用更加細致的刻畫描述,從而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產生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朱自清使用的比喻不同于他人,主要是基于社會生活細致觀察的基礎之上,選擇不同的描述視角,對各種描述的結合想象力與客觀事物、主觀印象之間加以更多的關聯,從而促使自己的比喻變得更加新穎,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眼球。
在散文《匆匆》中,有著非常清楚的結構,文章語句過度自然,前半部分描述的燕子、花朵與結尾的“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從文章的語句中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對于時間流逝的一種感嘆與惋惜。而在《荷塘月色》中,其線索是“心不寧靜”,在月光的照射下為荷塘勾勒出了五彩繽紛的色彩,更是為下文中的情感抒發埋下寫作的伏筆。
綜上所述,朱自清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入微的精神體驗等,可以將愁云慘淡年代中將文人心底中的求索與悲鳴展現出來,最終造就出獨樹一幟的現代美學,對其作品展開的研究有著非常高的美學價值。其在作品中展現出真誠獨特的情感體驗,通過熟練的使用各種現代化的白話技巧,構建出更多個性化、多樣化的現代化散文文體,將中國現代作家針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與濃郁現代文人的創作特質彰顯出來。
參考文獻
[1]朱興祥.指向關鍵能力進階的散文學習路徑[J].語文建設,2020(07):31-35.
[2]解舒淇.試論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點[J].名作欣賞,2020(08):139-140.
[3]席建彬.文體規范的移位與現代美文——論朱自清散文的詩化價值[J].東岳論叢,2020,41(02):98-104.
[4]李心釋.語言·比喻·現代性:朱自清詩學觀與中國新詩合法性之構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1):99-111.
[5]何婷婷,成洶涌.概念功能的傳譯——以《匆匆》之及物性系統對比分析為例[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19,34(06):120-123.
[6]吳周文.“載道”與“言志”的人為互悖與整一——一個糾結百年文論問題的哲學闡釋[J].文藝爭鳴,2019(10):115-121.
[7]陳夢璇.圖式理論在高中散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朱自清《荷塘月色》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4):221-222.
(作者單位: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