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云
內容摘要:寫作教學,在我國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提到作文教學,教師面臨著害怕教、沒法教、不去教的問題;同樣,學生也存在著不愿寫、沒內容寫、不會寫的困境。那么,如何解決學生寫作的三大困境?究其困境的原因之一是缺失交際語境、二是沒有內容可寫、三是不知道怎么寫,即寫作方法的缺失。本文將在黃翀老師所執教的、以寫作任務情境創設為側重點——《你好,舊時光》課例的基礎上,以“學的活動”為視角對本課例進行進一步評析,以期為寫作教學提供一點有益啟示。
關鍵詞:寫作教學 “學”的活動 《你好,舊時光》 課例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①黃翀老師所執教的基于創設任務情境的寫作指導課——《你好,舊時光》,可以從不同側面挖掘其教學價值。本論文將以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的活動”為基點,分四部分對此課例進行分析。
一.設計寫作任務情境
(一)選擇珍愛之物
黃老師預設一個擬真的寫作任務情境,讓學生收集自己珍藏的物品,講述自己感受最深的時光故事。在任務情境創設的前提下,又布置學生做一些課前準備,這也是此節課第一次“學的活動”的充分展示,即學生預習任務單的自主完成。那么,學生在任務情境的驅動下,課前精心選擇自己珍愛的一件物品,按照老師所出示的任務單填寫相關內容。任務單主要的內容包括珍藏物品的名稱、與物品相關的人和事、事件所發生的背景信息、以及珍藏此件物品的原因。課前準備工作對于上好一節課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面對一項新的教學任務,教師與學生都應該做好相關課前準備,這也是了解學情的一種有效途徑,此舉可以使教師與學生對于所要教學的新知識“胸有成竹”,也為下一步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你好,舊時光》課前預習任務單的填寫完成,同樣為此節作文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目前,作文教學面臨著一些困境。從課時安排上來看,語文課絕大部分課時都花在了閱讀教學上,寫作課所占課時較少。而且,現在中小學生面臨這著對作文不感興趣、沒內容或是沒素材可寫,再者就是寫作策略的缺失,即不會遣詞造句、不會表達、更不會構思文章。寫作策略的習得需學生對寫作感興趣、知道“寫什么”的基礎之上進行。黃翀老師為了解決學生不知道“寫什么”的難題,創設了如下任務情境:
“如果你有一座時光博物館,你想把什么放進去?在你的成長歷程中,一定有幾樣難以割舍的物品,有幾個珍藏至今的紀念品……請選擇你的珍藏品,向老師和同學們講述有關它的故事。”
此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還使學生帶著興趣完成課前準備的預習任務單。黃老師從教學的起始點就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很好地組織了第一次“學的活動”。
(二)講述時光故事,確定寫作話題
學生課前搜集了自己珍藏的物品進行展示,有乒乓球拍、獎牌、畢業紀念冊等。那么,使接下來第二次“學的活動”——“講述自己的時光故事”,確定寫作話題得以順理展開。學生在觀看明星珍藏的物品之后,表達欲望極其強烈,也很有興趣簡述自己的時光故事。接著,是學生的自由展示時間,第一位學生展示的是廣州塔模型,這位學生是這樣描述的“這是我跟爸爸媽媽去廣州塔游玩的時候買的,當時我很害怕,不敢上那么高的塔,后來登上去了,爸爸就買了它給我做紀念。”從學生的描述當中可以看出,他當時內心感觸之深,潛藏的記憶已被喚醒,表達的欲望已然顯現。接著黃老師的追問:“你是怎么克服恐高的?還記得爸爸當時做了什么嗎?”使學生更有話可說,“是爸爸的鼓勵,使他最終登上塔頂……”
其實,學生在進行寫作時,不是真正缺乏寫作所需要的素材,而是一些寫作素材、生活經驗及感受不能很好的被調動起來。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說:“寫作教學就是要填補‘學生現有經驗與‘這次寫作任務所需經驗兩者之間的落差。這些需要填補的經驗、填補的過程、方法、策略等構成了寫作教學的核心內容。”②那么,教師在引領學生填補經驗、方法等過程中離不開“學的活動”的有效組織。黃翀老師以“講述自己的時光故事”這一活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轉化成學生口頭表達的語言。③黃老師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講述自己的時光故事無疑是很好的激活、提取學生潛藏經驗的有效“學的活動”。
二.抽取“人物的剪影式描寫”核心知識
黃翀老師在學生們講述時光故事之后,自己也向學生出示他所珍藏的“時光博物館”中的物品——一雙舊拖鞋,并簡略的與學生分享他與外婆之間的感人故事。緊接著,黃翀老師說道:“在我的回憶中,外婆給我洗拖鞋的模樣最難忘記,也是我的故事中最動情的地方,如果寫得再具體些,大家覺得該怎么寫?”這個問題提出的很適時,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三次“學的活動”——思考如何把事情寫得更加具體?把學生引向更深處思考,思維向更高階發展。事實上,現階段記敘文在中小學寫作教學當中所占比例最大;新課程標準同樣要求“寫記敘文,要做到內容具體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所謂具體,就是不說大話、空話,內容客觀、詳細、實在。然而學生的作文常會出現內容空洞寬泛、籠統含混的“癥狀”。黃老師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所以意在引導學生將事件描述地更加生動、具體。
黃翀老師在此環節中所設置的“學的活動”也是運用追問的方法。學生根據黃老師的提問,會比較容易地回答出加上外婆洗鞋的動作、表情會使描寫的文段更加具體,比較籠統的描寫就變成了“……外婆搬了把椅子,來到院子里勾著腰,坐在水池旁,一點一點地輕輕除去拖鞋縫隙間的塵垢,她半瞇著眼睛,神情專注而慈祥。洗完后,把我的拖鞋放在花園的石子路上晾曬。”接著黃老師畫龍點睛地指出“我們寫故事時,要抓住一點或一個局部加以集中描寫,傳神地寫出人物的姿態、表情等。”但是在描寫故事的時候,還需要背景的點綴,即黃老師所說的“美好的場景還需要有美好的背景。”在寫作結尾處加上自己的感受,整個故事的敘述就更完整了。縱觀此處“學的活動”,即在寫作過程中使表達更具體;經歷了如下過程:描寫的具體動作、表情——神態描寫——美好的背景——自我感受(心理描寫)——得出“人物剪影式”的寫作手法。
三.寫下“你的時光故事”
在動筆寫作之前,學生在頭腦中自己建構寫作框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這一步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很有難度的。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老師的幫扶。黃翀老師恰到好處地出示一些思考問題:“①你最難忘的一個鏡頭是什么?②當時的背景(時間、地點、天氣和周圍的景物)是怎樣的?③還有哪些與之相關的難忘的生活畫面?④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后來有什么變化?⑤這個物品對你有何意義?”黃老師讓學生根據問題填寫剪影式構思圖,可以說是為學生搭設了一個寫作支架,學生依據問題可以思路清晰的填寫完成構思圖。
寫作課最關鍵的是要學生拿起筆去寫,把所思所想轉化為書面文字。黃翀老師在學生構思自己的時光故事之后,順勢讓學生寫下所屬于自己的時光故事。所謂“我手寫我心”,在之前教學環節的鋪墊之下,學生不僅有具體內容可寫,并且掌握了剪影式描寫的策略,此時寫作思路是暢通的。所以黃老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寫作。這也是這節課最主要的“學的活動。”學生的寫作過程,即學生“學”的過程,是實踐的過程,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學習語言、嘗試學法、磨練能力的過程。
四.分享并修改自己的時光故事
寫作是思維和語言在時間上的展開,在進行每一次寫作之前,作者心中都會有既定的讀者,即他的這篇文章要寫給誰看。對于學生這一特定的小作者來說,他的文章的讀者就是老師、同學或是爸爸媽媽。所以接下來黃翀老師組織的“學的活動”是分享并修改自己的時光故事。再者,按學生寫作過程設計作文教學會經歷一個時間流程。學生作文一般需要經歷這樣的工作路線,即寫前指導——學生獨立寫作——教師批改——學生交流展示。學生之間交流展示并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故事,無疑是一項可以帶動學生感官與思考的“學的活動”。但是黃翀老師將分享自己的時光故事置于以教師批改為主的這一環節之前,將判斷學生習作的優劣權交給學生。那么,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會學生認真傾聽的技能,還可學習其他同學作文的長處,以補已之短。黃翀老師在第五次“學的活動”的設計當中,還有一個奪人眼球的部分,就是作文評價表的出示,學生可以根據作文評價表來發表自己的看法。縱觀黃翀老師的這節作文教學課,可以說是一節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寫作課。這節課“學的活動”豐富多樣,學生積極性頗高,而且“學的活動”的組織也較為完整。
參考文獻
[1]王榮生.系列講座: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環節的展開(第四講)——教學環節就是組織“學的活動”[J].上海:語文學習,201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錢金鐸.以“學的活動”為基點,追求教法的科學性[J].江西:小學教育研究,2014.
[5]余映潮.變教為學,綜合訓練[J].山西:語文教學通訊,小學.2015.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
②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1.
③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3.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