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遠
內容摘要:本文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淺析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論述了教師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法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課堂內外,才能將二者更好的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特點 授課內容 針對性 目的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各級教育部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提到了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各類高校要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元素在內的“課程思政”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這就要求大學階段的各門課程,都要進行相應的課程內容及教學的改善融合。《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職院校中學生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自身在“課程思政”的要求下,又將采取怎樣的方式,通過怎樣的途徑來更好的實現這一融合入呢?這無疑是擺在廣大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而通過自身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要做好這一融入,需要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出發,從課堂內外著手,多方面多手段的進行“課程思政”的融入。下面,我們就先分析一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如下特點: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特點
(一)與其它課程聯系較少,自成體系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與本科院校相比,還是有所區別,以某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首先從授課范圍上來看,《大學語文》課程雖然也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但并沒有覆蓋學院所有院系,而是只有文科類、藝術類、文理兼收類專業的學生學習,這就導致學生人數較少,范圍不廣;其次從課時比重上來看,雖然各專業略有不同,但整體相差不大,《大學語文》課程所占的課時都較少,只在一個學期內授課,總共有40個課時左右。
這種情況就導致在高職院校內不能做到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中心,延伸出一系列相關課程,形成一個彼此聯系的教學課程群,這就使得《大學語文》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是一個較為孤立的存在,其教學沒有很好的連貫性、延續性和交叉性,所講授知識基本是游離在其它課程之外的單獨的體系。這在教學中雖然保有了自主性,使教師擁有了自由度,但其實也有很大的不利之處。這一點在課程思政的融入中也有體現,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不能很好的與其它課程的內容相連接,使課程思政這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大學語文》這里有一個“斷”的感覺,缺乏更多的支撐。
(二)教學內容涵蓋較為廣泛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課時內容較“雜”,依然以上文提到的某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大學語文》課程的授課內容分成了三個大的板塊,包括有:文學名篇閱讀,口語交際技巧和應用文寫作,三個板塊的占比大致是4:2:4,分別對學生的看、說、寫三個基本能力提出了要求。
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說是將本科院校幾門課程的內容,各自選取了一部分雜糅在一起,使得《大學語文》這一門課所涵蓋的內容很廣,這其中確實有針對高職院校自身教學定位的考慮,為教師授課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但從課程思政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課程設置應該說是有著有利的一面的,其中最有利的一點就是授課內容的多面化可以使教師游刃有余地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課程思政的論證、引導,可以使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得更巧妙,更多元,為老師,為學生都提供了更多的思考途徑。
(三)有較強外延性,與課外活動相輔相成
《大學語文》課程本身也有其自身特點,比較顯著的就是課程的包容性和外延性。不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其它的專業課程與《大學語文》課程相比,其自身的專業屬性肯定是更強的,但是這也使得這些課程更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而《大學語文》課程無疑是更“兼容”的,所學內容帶有很強的基礎性或者說是普遍性,課程的邊界性并不是很強,這一點是《大學語文》有別于其他課程的一個獨特的優點。
這個優點在國家現階段大力提倡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方針之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非常多的高等學校在課堂教學之外,在校園內除了舉辦各專業性質的競賽之外,越來越多的開展起了具有普適性的素質類比賽活動,《大學語文》課程受益于此,在課內課時較少的情況下,可以更多的選擇向外延伸,在課堂教學之外通過其它途徑,特別是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利用自身課程的優勢所在,在大范圍內努力形成一種“大語文”的氛圍,將在課堂內的思政,搬到更大的課堂外的廣闊天地里來,形式獨特的課程思政教育。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語文課的學習貫穿了整個大中小學階段,中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有著非常嚴密規整的體系,但大學階段的《大學語文》課程則會由于各高等學校各自整體定位的差別,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大致便有以上這三點,而這也決定了課程思政想要較好地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所要采用的方式也是必須符合這些特點的,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課程思政的融入途徑
(一)課堂教學內的融入
首先,在《大學語文》課程的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內容要融合入教學知識點,最基本的是不能生拉硬扯、牽強附會或生硬套入。這種模式會使課程思政與教學知識點“割裂”,無論是對教師授課還是學生聽課來說,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融合課程思政較好的方式應該是自然而巧妙的,通過對知識點的延伸和挖掘,利用案例的討論,啟發學生的自我感知和體會,在《大學語文》課程的課堂教學與其它課程的互通性很少的前提特征下,于授課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思政融入體系。
同時,由于《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了三個大的板塊,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在講授不同的內容時有側重點的融入課程思政。比如:其一,在講授文學名篇時,一方面通過人物情感、壯美河山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著重延伸到我國悠久燦爛的文明,用藝術之美、文學之美、文字之美來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自豪之感。其二,在講授口語技巧時,一方面在講授口語表達與人溝通交流、人際交往的原則、方法和技巧時突出禮貌、和善、有禮有節、進退有度等友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著重強調團隊合作、團隊精神,互助互幫的協作能力和與人相處之道。其三,在講授應用文寫作時,一方面在公文寫作、事務文書寫作的章節融入認真負責、細節為王、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等敬業精神;另一方面在自薦信、個人簡歷、畢業論文、條據等章節的講授中重點融入誠實、自信、守信、嚴謹等誠信精神。
總之,教室在《大學語文》課程的課堂教學中要緊貼知識點,延伸深化,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課堂啟發與討論,將課程思政的德育融入整個課堂教學中。
(二)課堂教學外的融入
前文在課程特點里已經分析過《大學語文》的教學在高職院校內不僅在課堂內的教學時間很有限,集中在一學期缺乏連續性,而且授課范圍也不廣,因此,課堂外的“大語文氛圍”教學,不論是從課程本身,還是課程思政的教育都是一個有力的補充。這種補充,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其一,以學生自身能動為主的活動:比如校內的各類辯論比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和班級班會等,教師可以參與確定主題、規范流程,明確其意義,在進行評價、評比時適時引導,將課程思政的內容更多的帶入其中;其二,以教師參與為主的活動:比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專題講座、校內校外人文景觀的參觀講解等,教師在此類深度參與的活動中可以有意識的將選題偏重于某一思政主題,在活動中也有意識的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通過問答、討論等方式,多啟發,多引導,讓課程思政能在活動中突顯出來。
可以說,課程思政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融入,既絕不是簡單生硬的“硬植入”,也不是局限在特定小范圍內的“小水花”,而是真真切切地自然融入到各個知識點中,在課堂教學中自始至終連貫而行,在課外活動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對思政教育有自我理解與體會的二者合一的教學與培養。
三.總結
對廣大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師來說,“課程思政”不僅是意味著教育結構的變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更是一個很好的加大《大學語文》課程容量,為課程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內容的難得契機,作為一線教師只有真正領會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時刻牢記肩負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輸送人才的歷史使命,才能在我黨教育方針的指引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源源不斷地培養合格的,具有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亞超.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路徑探究及思考[J].漢字文化,2020,34:14-15.
[2]全軍.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途徑分析[J].長江叢刊,2018,3:33-34.
[3]馬藝滔.“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與方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6:136-140.
[4]張宏燕,凌永剛.高職語文落實“課程思政”的探索與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0,51:8-9.
[5]謝悅辰.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思考與實踐[J].品味經典,2021,1:96-98.
(作者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